中韩经贸关系存在的负面因素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经贸关系存在的负面因素及发展趋势
[中国和韩国是重要经贸伙伴。

2007年末,中韩两国的贸易额为1599亿美元,是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的32倍,预计2012年前将突破2000亿美元,韩国在华实际投资额累计超过207亿美元,投资项目60707件。

中国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第一大进口对象国、第一大投资对象国。

两国的经济贸易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许多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对中韩之间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贸活动数额大、范围广,易产生利益冲突。

中韩两国的商品贸易涉及较多门类,服务贸易的领域也不断扩大,企业间、行业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在一些敏感部门尤其如此。

2002年,韩国政府在本国蒜农和农业组织的压力下,单方面宣布对来自中国的大蒜征收31.5%的高额关税,使我国几十万蒜农濒,临破产。

我国政府被迫宣布暂停进口原产于韩国的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和聚乙烯,对韩国相关企业形成巨大压力。

2004年韩国又停止从中国进口泡菜,中方也采取了对应措施。

2008年2月,韩国又裁定中方的浮法子板玻璃出口企业倾销,将征收15.22-36.01%的反倾销税。

在重化工领域,中韩两国竞争越来越激烈。

韩国钢铁协会网上发布的消息称:2006年末中国的钢材产量达4.7亿吨,占全球产量的1/3。

韩国的钢产量4800多万吨,居世界第5位。

中国从2005年起成为钢材的净出口国,而且钢材质量不断提高。

韩国造船用的厚钢板,过去大量从日本进口,如今主要采用物美价廉的中国钢板。

中国在钢铁石化等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出口量的增长,对韩企业形成压力。

(二)两国经济产业结构趋同,竞争激烈。

2007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前十大类商品为半导体、电脑、平板显示器、无线电通讯器材、石油制品、合成树脂、光学器材、石油化学合成原料、中间原料、钢板等。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前十大类商品为电脑、钢板、半导体、平板显示器、无线通讯器材、金属铝、线材棒形钢、煤炭、精密化学原料等。

虽然韩国产品科技含量总体上高于中国,但中国已改变两国建交初期主要向韩国出口石油、煤炭的状况,1992年,韩国有学者分析,中国与韩国的技术差距在10年以上,而如今韩国一些学者指出中韩两国的技术差在迅速缩小。

商务部网介绍,韩产业研究院称,大部分企业认为韩中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差距为3.8年,而2004年为4年。

在造船、汽车等传统制造业方面,中韩两国的技术差距仍较大。

在移动通信、二次电池等新产业上,技术差距已很小。

中国在钢铁、服装等制造业上进步尤快。

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消息,在服装进出口方面,中国2000年向韩国出口9.76亿美元,从韩国进口2.92亿美元;2007年向韩国出口超过35亿美元,进口5.4亿美元;进出口之比从1:3增长到1:6。

中国相当一批服装品牌打人韩国市场,对韩国服装业造成冲击。

(三)两国出口商品以制造业产品为主,争夺原料、能源市场而产生摩擦。

韩国经济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

2007年韩国出口额达3718亿美元,再创新高。

2007年中国出口额12180亿美元,跃
居世界第二位。

两国的出口额都占到GDP的38%以上。

据韩国关税厅网上公布的数字,韩国出口的前10位商品,包括半导体、汽车、无线通讯器材、船舶、电脑等都是工业制成品。

十大出口产品在整个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53%上升到2007年的61.1%,如果加上十位以后的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制造业产品将占65%—75%。

中国出口商品中制造业产品更高达80%以上,而且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机电产品已占出口总额的57.6%。

中韩相互间的贸易,70%以上都是工业制成品。

两国同世界各国的进出口商品也很雷同,两国都从巴西、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从中东进口石油,销售市场都主要在美、日、欧盟,也都在开拓东亚、南亚、非洲、拉美的市场,并从亚、非、拉寻找新的资源和能源。

因此,中韩两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也很激烈。

(四)韩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外资倾向较重,加剧了两国间的经贸摩擦。

韩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进出口国家,其出口额列世界第u位,进口额也列前15位。

但其贸易保护主义很突出,尤其在农产品的进口方面,历届政府都采取消极态度。

韩国农产品国内售价过高,2006年无骨猪肉每公斤达14美元,无骨牛肉每公斤更高达56美元,是美国的5倍,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居首位。

为保护本国农民利益,韩国对进口农产品往往设置壁垒或课以重税,韩国与美国、欧盟经常发生农产品贸易磨擦。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更滋生了对中国的警惕。

韩国还有一种反外资情绪,对招商引资积极性不高,尤其怕造船、钢铁、汽车等产业被外资控制。

大宇造船和船舶工程公司的债权人拟在2007年底之前出售其在大宇的50%股权,价值达87亿美元,韩国怕中国购买,早已内定由韩国企业收购。

在这种心态下,韩国企业对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反应过激。

二、中韩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
在中韩两国间的经贸活动中,尽管有些摩擦,但合作一直是主流。

中韩之间的经贸合作发展较快,是有深刻原因的。

(一)中韩两国经济的具有强烈的互补性。

中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韩国已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中国在劳动生产率、科技水平方面与韩国还有较大差距,两国之间存在产业转移和承接的关系。

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由于两国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尽管产业结构雷同,但韩国居于产品的高端,中韩间形成自然分工,这种分工将长期存在。

如在造船业方面,韩国控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液化天然气(LNC)运输船等高端产品的生产,是世界造船业的第一把交椅,中国虽然是第三造船大国,但主要是生产造价较低的船舶。

近年来,中国在发展加工业的过程中,为生产符合世界标准的产品,从韩、日等地大量进口设备、原材料、零配件,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韩、日商品提供了广阔市场。

还有一些韩国企业,主要是制造业企业,转移到中国设厂生产,其产品返销到韩国,使两国的经济合作更为紧密。

(二)对华经贸是韩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韩国是典型的外贸主导型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确定了“出口导向”战略并坚持至今。

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对外出口的重点国是美国和日本,分别占出口总额的约30%和20%,对中
国出口不到2%。

但近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比重迅速增加,2007年对中国出口上升到27.8%,中国成为韩国最主要的出口对象国,出口额和比重还在上升。

韩国的海外投资也主要投向中国。

2007年韩国对中国投资达65亿美元,占其海外投资23.5%,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位的投资对象国。

虽然近期出现了在华部分韩国企业经营困难而弃厂潜逃事件,但韩国在华投资企业总体上获得了成功,利润丰厚。

对中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是韩国摆脱1997年金融危机、重振经济的重要原因,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中韩经贸合作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中韩经贸合作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两国政府确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规划联合研究报告》,确定了12个合作的重点领域,提出了5项措施,成立了相应机构,形成了高层定期会晤制度。

这说明中韩两国政府和企业界都有推动双方经贸合作长期发展的强烈愿望,在科技领域,韩国在生产领域已形成较先进的科技体系,中国在向工业化后期过渡中可吸收韩国大量的应用技术,韩国也能在技术贸易中获得丰厚回报。

中国在基础研究的许多领域,如在航天工程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韩国制定了“2008—2012年科学技术基本规划”,科技领域的合作将加速两国科技进步的进程,在农业领域方面,中国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成本低,而韩国的农业技术、管理方式先进,开拓国际市场经验丰富,如能合作,提高中国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两国农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多份额。

近两年对中韩建立自由贸易N(FTA)的呼声日高,两国已完成可行性研究,FTA的建立将为中韩经贸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可以预见,中韩两国将长期选择合作双赢的道路,未来的中韩经贸合作必将更好地发展。

(责任编辑:杨永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