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时代山西能源结构调整与煤炭转型发展分析

低碳时代山西能源结构调整与煤炭转型发展分析
低碳时代山西能源结构调整与煤炭转型发展分析

山西煤资源

一、资源状况 1、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全省国土面积15.7万平方千米,含煤面积5.7万平方千米,占近40%,全省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地下有煤,91个县有煤矿。1995年全国第三次煤田预测资料显示,全省2000米煤炭资源总量为6400亿t,占全国的16%,截止1996年末累计探明储量2662亿t,占全国27%(其中:煤焦煤占57%),保有储量2613亿t,占全国的27%,境内各类煤矿批准占用储量约1500亿t。 2、煤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开发自然条件优良。 据1986年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山西拥有14个牌号的煤种,由其是大同的动力煤,阳泉、晋城的无烟煤,离柳、乡宁的稀有炼焦煤储量大、分布广,开发历史久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上开创了极佳的品牌效应;山西成煤时期主要在古生代,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迭系和侏罗系;部分为第三系;目前开发的煤炭平均埋深在300—500m,地质构造大部分地区较为简单,开采条件好。煤质优良,大部分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 二、煤炭开发的外部条件优越 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煤炭无论是在一次能源的生产或消费结构中均占到75%,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在煤炭开发方面实行“强化东部,战略西移”的战略决策,从而确立了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山西成为新时期以来向全国发达省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实施“西煤东运,北煤南调”最便捷的煤炭产地,晋煤在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80%。山西年生产原煤达3.5亿t,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外调全国26个省、市、区,外调量达2.3亿t,占全国省际煤炭外调总量的80%,供应煤炭出口达1700万t,

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的70%,成为山西的主要创汇商品。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山西已形成了一大批从事煤炭科研、勘察设计、生产、管理营销队伍;拥有9条铁路出省干线,约220个发煤站,年发运能力在2.5亿以上,其中:晋北12个为大秦线配套的能力均在200万t及以上的大型煤炭集运站,集中储装运输能力4750万t,吸引范围达12个县(区);全省现有50多个煤焦公路出省口,年出省运力达3500万t;地理位置适中,距沿海省份平均400—600km;山西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力基地之一,发展煤炭工业有可靠的动力保障。 三、山西煤炭的开发现状 建国以来山西煤炭工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重点煤矿依靠国家投入,形成了10个大型或较大型的煤炭生产基地即八局二公司,地方煤矿一靠政策,二靠资源优势,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办矿的积极性,在经历了“六五”时期国家为解决能源危机而实行“有水快流”的方针从而获的了大发展,“七五”时期以安全为中心的全面整顿,“八五”时期重点改造以后,步入了“九五”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山西煤炭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以煤炭开发为主,围绕煤炭及其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发展多种经营,兴办第三产业,煤炭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山西的龙头产业,山西经济的支柱行业。资产原值占到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36.8%,增加值占全省工业部门创造增加值的37%,实现利税占到全省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37.4%,如果把与煤炭相关联的各项政策性专项基金收入一并计算,煤炭工业收入占到全省可用财力的50%以上,不仅支援了外省建设,而切带动了兴晋富民的步伐。 乡镇煤矿作为我省煤炭工业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

最新中国低碳能源的发展方向

中国低碳能源的发展 方向

中国低碳能源的发展方向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低碳能源是领先世界的机遇。能源低碳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中国目标,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意义重大。实现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定位的根本。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于: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推进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核能的安全利用;等等。 [关键词]低碳;能源;低碳能源;发展 一、低碳能源是领先世界经济的新机遇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能源类型的利用和开发的水平密切相关。能源既是“工业的粮食”甚或“现代工业的血液”,但却持续释放着巨大的外部性影响。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远甚于其他产业。人类从19世纪开始工业化进程以来已经经历了两次能源构成的转型。图1 给出了世界能源构成变化的历史轨迹[1]。第一次大转型开始于19世纪,

由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应用所促成的由薪柴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向煤的转化。在图上,曲线是从1850年,再生能源占80%,煤炭占20%,油气为零的A点开始,一直朝煤炭比率增加的右方延伸的。第二次是在20世纪初的20年间;从煤转向石油,推动力是汽车和飞机的普遍使用。在图上可以看到曲线在1900年和1920年附近转折的B点;然后一直向上。到1990年至今的近20年间,在油气占60%多、煤炭占约30%、非化石能源占10%的区域徘徊。而从现在开始,人类间将开始第三次能源大转型,即重点转向可再生能源,并且化石能源内部结构重组。发展的大方向就是图上的两个直朝向右下方红色的箭头。2030年的目标是非化石能源占到40%、油气和煤炭各占30%左右;到2100年,非化石能源趋近60%、油气和煤炭各占20%左右。这次大转型的推动力主要是气候变化。自开始工业化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自1990年开始的近20年来,由于化石能源加速消耗、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而导致的气温上升、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和各种灾害性气象增加的频度和速度都大大增加了。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两代人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加速了气候变化和地球表面升温人为的过程。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也是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重构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格局是推动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基础。高强度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在大大增加人类财富、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严重损

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

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 (2015-2017年)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落实《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14〕2423号),加快高效配电变压器开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提升配电变压器能效水平,促进配电变压器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和发展改革委决定组织实施全国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 一、实施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的必要性 配电变压器是指运行电压等级为6-35千伏、容量在6300千伏安及以下,直接向终端用户供电的电力变压器,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城市社区等终端用能领域。截止2013年底,我国在网运行的配电变压器总台数约1530万台,总容量约48亿千伏安。其中,电网公司运行管理的配电变压器台数约860万台,其他企业运行管理的约670万台。 据统计,我国输配电损耗占全国发电量的6.6%左右,其中配电变压器损耗占到40-50%。以2013年全国发电量5.32万亿千瓦时计算,全国配电变压器电能损耗约17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三峡电站2013年全年发电量(约1000亿千瓦时)的1.7倍,电能损耗十分严重。 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出台了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政策。美国早在1998年就发起“能效之星变压器计划”,欧盟在2005年实行了“配电变压器推广合作伙伴计划”,日本于2006年开始实施“变压器能效领跑者计划”。 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高效配电变压器应用和产业发展。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降低电力变压器损耗,其中空载损耗降低10-13%,负载损耗降低17-19%。2013年,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共同发布了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0052-2013),对配电变压器能效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些政策推动下,我国配电变压器产业得到一定发展,高效配电变压器(GB 20052-2013中规定的2级能效及以上的配电变压器)产量有所增加,但整体能效水平仍然偏低。截止目前,全国在网运行配电变压器中高效配电变压器比例不足8.5%,新增量中高效配电变压器占比仅为12%,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节能潜力巨大。 通过制定实施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加快高效配电变压器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我国配电变压器运行能效水平,对降低配电变压器电能损耗,推动配电变压器产业发展,促进工业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企业为主体,以提升能效为目标,围绕配电变压器开发、生产、使用和回收等环节,加快推广、促进淘汰,逐步提升高效配电变压器在网运行比例;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标准规范,完善认证体系,严控市场准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实施机制,全面提高配电变压器能效水平,推动配电变压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节能降耗。 (二)基本原则

山西煤炭业转型发展

山西煤炭业转型发展 ——互联网思维1.为什么要转型? 1.1 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成为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下,与煤炭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的挑战,普遍出现产能过剩、价格下滑、增长乏力等现象,对煤炭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煤炭行业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过剩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依靠数量、速度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结束,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1.2 不断收紧的环保政策对煤炭消费提出了减量化要求 近几年来,雾霾问题备受关注,国家不断收紧相关环保政策,对煤炭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14年,国家相继出台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和《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 —2020年)》。要求实行煤炭消费目标责任管理,严控煤炭消费总量,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及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上耗煤项目,要严格实行煤炭消耗等量或减量替代政策。对运距超过600 km 的商品煤要求更加严格,并对汞、砷、磷、氯、氟5种有毒有害元素指标做了相应规定。到2020年,力争使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62%以内,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新出台的《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焦化、工业炉窑、煤化工、工业锅炉等四大领域将节约煤炭消费8000万t;到2020年,这一目标将达到1.6亿t以上。可以预见,由于防治大气污染需要,煤炭消费减量化将成为长期趋势。 1.3 国家能源战略和新能源革命带来的挑战 201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提出要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加快构建低碳、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t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t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行动计划》强调: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风电、核电、水电、太阳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不断提升。可以预见,在未来20~30年,新能源将不断挤占煤炭产业的市场份额,煤炭产业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将受到挑战。 1.4 “一带一路”战略引发的深刻影响 在“一带一路”战略总体框架下,相继签订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和中俄煤炭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印尼、菲律宾、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煤炭将以较低关税或零关税进入中国市场,无疑将对中国煤炭市场和本土煤炭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巨大的机遇。 1.5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动趋势更加严峻,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达到巅峰,并在2030年前后大幅度下降。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中国到2030年,将会出现多达2450万人的劳动力短缺。煤炭行业作为危险度相对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行业自身吸引力的影响,目前煤炭产业已面临招工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将会长期存在。 当今时代的变革新浪潮正在快速兴起,这就是互联网思维席卷而来,互联网十的时代己经来临。互联网不是技术,她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是一个颠覆传统的新观念,是一场全新的思维革命。互联网思维将秉承“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宗旨,改造和颠覆传统工业思维“集中、等级、控制、独享”的规则。互联网的出现并快速传播应用其意义非常重大而深远,是革命性的。她对煤炭企业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她又给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会和变革要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需要紧迫破解的大命题。对此,本文从互联网重多思维中选择五个关联视角点,对接煤炭企业助推其转型发展。 一、树立用户思维,寻找危害企业生存的短板

低碳经济形势下的新能源发展

低碳经济形势下的新能源发展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能源供求紧缺已对中国经济 和生态环境构成重大挑战。需将开发利用新能源上升至国家摆脱能源 危机、占领未来经济新增长点的战略高度,加快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转型升级”变革,推动煤炭化石能源向电能转化、液态燃料转化利 用的同时,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促动产业和能源协调可持续发展。 1开发利用新能源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1常规能源利用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中国能源消费一直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供给不足已影响经济发展。a)常规能源储量急剧下降。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仅够开采20a、50a、100a。石油消费对外依 存度已达59.50%,天然气供需缺口超过30%1;b)能源结构严重失衡。 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50%、石油占17.70%、水能占7.10%、天 然气占4.70%、核能占0.80%、其它占1.20%2。且在未来几十年“富煤、贫油、少气”的储量结构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c)环境污染加剧。过 度开采煤炭等常规能源,已造成雾霾、地表沉陷、水位下降、气候变 化等环境污染。空气污染造成的疾病损失已使每年GDP折损1.2%,世 行预测到2020年仅燃煤污染导致的损失将高达3900×108美元,相当 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d)使用低效。中国能源消费平均效率约 33.40%,比国际先进水平至少低10个百分点左右。单位能耗为世界 平均水平的2.50倍,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2;e)应对能源 风险水平弱。中国已成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铀资源净进口国,能 源安全问题突出。面对常规能源的短缺及开发利用的负环境效应,政 府需加速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新能源体系。 1.2开发新能源拥有巨大潜力符合低碳环保发展潮流新能源因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更能满足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新要求。国际能源署(IEA)2000年—2030年国际电力需求研究显示,新能源发电总量年 平均增长速度最快,各国普遍将新能源领域作为开发重点。中国可利

能源效率

聚焦节能:对我国"能源效率水平" 和"节能潜力"究竟该如何看? 山西统计信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15710332.html, 2006-11-24 8:37:20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效中心朱跃中)“十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增长势头,而能源消费强劲反弹,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多方数据显示,“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上半年,我国能源消耗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的势头没有得到扭转,据测算,今年上半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1.06,高于2005年0.96的水平。能源消费超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建设进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要解决能源供求矛盾,不外乎开源和节流两条途径,从长远来看,“建立节能型社会、推进全面节能”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也成为上至国家领导重视,下至各种媒体报刊所争相报道的热点问题。在进行中外能源效率水平比较时,媒体常常会引用这样的说法,如:“我国单位能源创造的GDP只是日本的1/7,美国的1/4,世界平均水平的1/2”,或者诸如此类的说法。应该说,上述表述建立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如果脱离上下文,简单引用,甚至把它们作为节能潜力分析的依据,则很容易造成一些误解。 下面本文着重对能源效率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近年来我国能源与节能现状、节能潜力分析方法以及一些常用指标(如GDP能耗)进行一些评述,文章最后总结了几条结论。 一、能源效率评价的指标 在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效率水平,或者分析节能潜力时,人们通常会采用单位产值能耗、单位GDP能耗(单位能耗创造的GDP)、单位产品能耗、单位服务量能耗、能源利用效率、通用产品的能源效率等等指标。概括而言,上述指标可以归为两类:能源经济效率指标和能源技术效率指标。 1、能源经济效率指标 国外常用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来表示,它包括前面提到的单位产值能耗、单位GDP能耗(单位能耗创造的GDP)、单位产品能耗、单位服务量能耗等等指标。从中可以看出,能源经济效率(能源强度)是某项经济指标、实物量或服务量与所消耗的能源量的比值。在中国,量纲多为:吨标煤/万元GDP(国家/地区的宏观层面),吨标煤/单位产品(高耗能行业),吨标煤/单位采暖(或空调)面积(建筑物用能)。一般而言,能源强度

山西省煤炭资源发展现状研究

山西省煤炭资源发展现状研究 基于能源、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山西省煤炭资源消费状况进行了统计研究,分析山西省煤炭消费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研究依据。 标签:煤炭;生产;消费;影响因素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e15710332.html,ki.16723198.2017.13.008 1前言 山西省地处我国太行山以西,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煤炭资源是山西省的优势矿产,保有储量约2767.9亿吨,煤炭开采与加工业的企业众多。2015年,山西省煤炭生产总量为96680.00万吨,较2010年的74096.00万吨增长了约1.3倍。2010年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80.18%,2015年的这一数据为86.49%,效率增长了6.31%,年均增长速度为1.26%。2015年的终端煤炭消费总量为6643.20万吨,其中第一产业为175.50万吨,第二产业为5075.55万吨,第三产业为460.95万吨,生活煤炭消费量为931.20万吨。历年来,煤炭资源一直是山西省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占每年的山西省一次能源生产量的98%以上。2015年,山西省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工业增加值为1885.24亿元,占总体工业增加值的47.55%,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2山西省煤源消费结构分析 2015年山西省煤炭消费总量为29428万吨,1980年这一指标才4326万吨,增长了约6.8倍,年均增长率为16.58%。从图2-1的山西省历年煤炭消费结构中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2013年,山西省煤炭消费总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已经连续下降两年,年均下降速度为5.5%。1980年,山西省发电煤耗量占全省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681%,1980年到2012年这一比重逐年上升,到2012年比重达到37.15%,2013年及以后这一比重开始有所降低,生活煤炭消费量所占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的21.91%下降到2015年的3.16%。 受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和能源产业转型的影响,2013年煤炭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与经营困难的诸多压力,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经营困难重重,国家针对这种状况一方面积极帮助煤炭企业走出困境,推動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并进的方式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煤炭资源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削减煤炭产量与消费量,推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发展新型煤化工等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以实现我国能源产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山西省煤炭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山西省煤炭消耗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5710332.html, 山西省煤炭消耗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作者:郝佳蓓韩珂 来源:《时代金融》2016年第35期 【摘要】经济增长需要能源的支持和保障。本文根据2005年~2013年九年间,山西省的煤炭消耗量的数据,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与煤炭消耗量的关系,以期为山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山西煤炭经济发展 一、文献回顾 我国的学者针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例如:汪旭晖、刘勇!A]利用1978~2005年间我国能源消费和GDP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我国存在从能源消费到GDP的单向因果关系。 一些国内学者以国内能源消费大省或经济发达省份为研究对象来探索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例如,刘爱芹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皮伟能与邹松涛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这些研究多是以全国或经济发达省份为研究对象。而山西具有特殊省情,山西省不是经济强省,却是能源大省。因此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耗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耗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山西省能源经济战略的首要问题, 二、研究意义 能源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不可或缺,而其不可再生性以及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实现能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发展的重大问题。山西省煤炭资源非常丰富,长久以来逐步忽略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能源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过去20多年中,GDP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煤炭的大量生产和消费。与此同时,煤炭利用效率低、煤炭消 耗强度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山西省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使山西省的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耗达成均衡成为目前函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山西省的煤炭消耗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山西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研究设计与变量选择 本文从《山西统计年鉴》获得了2005~2013年山西省的煤炭消费量、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并以地区生产总值来反映山西省的经济发展状况。选择煤炭消费量(coal)作为自变量,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本文的检验和回归过程借助于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 s 7.2完成。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论文

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论文题目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年月日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专业:学号: 摘要: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因此新能源的开发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字:低碳;能源;经济;可再生能源 近来,“低碳”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几天前,温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了“低碳经济”。那么,何谓低碳经济呢?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 二.新能源的含义 (一)新能源的概念 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非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新能源,在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二)新能源的主要特点 (1)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 (2)资源丰富,可以再生; (3)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 (4)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 (5)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 (三)新能源的种类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为三大类:①大中型水电;②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③传统生物能。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材分析】 区域发展一方面要对区域的自然条件实施改造,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区域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发展的方向;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节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说明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材首先开门见山地点明了能源基地建设的三大条件,接着又说明我国对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三项措施,指出能源基地建设中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从而引入能源的综合利用以以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全国能源基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源分类 2、山西煤炭资源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 3、我国怎样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 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地图,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矿。 2、阅读相关图表,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认识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并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略 【板书】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承转)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众多能源资源中,多年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而山西省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素以“煤炭之乡”著称于世,是我国主要能源供应基地,也是我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的立足点。所以本节我们就以山西省为例,来谈谈能源资源的开发。

浅析煤炭作为主导产业对山西经济的影响

浅析煤炭作为主导产业对山西经济的影响摘要:山西是我国的能源大省,也是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基地,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广泛分布,储量丰富,品种齐全,品质优良等特点,已经成为山西省的主导产业。但是煤炭在给我们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煤炭主导产业的地位明显下降,政府采取了一些整改措施,同时将旅游业列为主导产业之一。山西经济虽曲折发展,但也逐渐呈现着繁荣。 关键词:煤炭,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旅游业 一、山西煤炭经济发展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工业是山西重要的支柱产业。煤炭也是山西省主要产业中表现最好的行业,成为拉动全省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山西煤炭储量丰富,品种齐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基础,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山西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分布广,储藏量大,煤质优良。 山西煤炭不仅为当地人们带来许多便利,煤炭还运往南方各地,使资源共享化。在不断的北煤南运过程中,山西的煤炭资源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资源不断减少,优质煤减少;各煤矿经营也体现出很多的不足,煤炭主业核心竞争力差,煤矿企业人员多、包袱重、效率不高,产业集中度低,整体利益流失严重;生态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制约着煤炭工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煤矿安全状况尚未根本好转,煤矿安全生产仍没有把握; 煤矿生产生活条件差,职工收入低,人才流失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山西必须走调整产业结构之路,不断发展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实施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战略和大集团战略。山西煤炭要发展,首先要立足国家能源安全,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煤炭持续产业,推动煤炭工业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综合开发利用为主转变。煤炭工业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山西政府也在极力发掘新兴产业作为山西经济主导产业之一,旅游业就是新兴的产业。 二、影响煤炭市场的因素 1.煤炭总量依然明显过剩 煤炭产量的过剩,主要表现在资源供给过剩。一方面,小煤矿产量的控制出现漏洞,特别是重点调出地区小煤矿的煤炭,对本地区国有重点煤矿形成挤出效应,迫使重点煤矿向周围市场寻求突围和扩散,挤占其他地区市场,进而把进口煤挤出国内市场,另外一部分优质资源寻求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一部分国有重点煤矿收购地方煤炭进行销售。正是这种收购

提高能源效率的一些简单方法

提高能源效率的一些简单方法 对生产过程中能量消耗的管理并非那么繁琐,这里就有一些简单策略的例子。 化工过程工业(CPI)已经对能源的有效使用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这些进步包括了:新型高产率催化剂、先进的设备、对生产过程优化的实时控制、资产维护项目和公司政策的修改。除以上这些复杂的措施以外,还有一些简单但常常需要高瞻远瞩的改变和举措,能够在能源效率上带来巨大的效益。 本文就此展开几种对操作单元有效且简单的改变,同时利于操作人员和工艺工程师能够降低能耗和制定规则来避免日常中的问题。 不必要的冷却系统 通常在化工厂或者精炼厂中,有些没有必要的冷却管线降低了能源有效利用率。 石油化工设备中,在蒸馏柱的给料管线中安装有空气冷却器(图1),其目的是防止在非正常运作时,使得冷凝器过负荷运作。虽然,其设计的初衷如此,但是正常情况下也一直运行着,这使得正常情况下塔釜的再沸器需要更大的能量来蒸发。 图1 所以,正常情况下,选择关掉空气冷却器可以降低再沸器大约30%的能耗,也可以为工厂一年节省超过一百万美元。这么做是良好的开端,然而,流体在空气冷却器中的对流也有热量的损失,因此在它的周围装旁路(图1中绿色部分)就能消除这部分热的流失,这样一年能额外节约二十万美元。 这个例子让我们了解了生产过程中每个设备的作用。操作员常常不巧当的使用一些设备,而一旦这些不正确使用成了使用标准,那错误将会维持好几年。所以,良好的工程师需要接受训练,不断的进修课程教育,才能降低了设备的不正常使用。 泵的功率 在塑性化工厂中,高压定速电动泵由溢流阀控制,泵也随着它控制不断的提供压力和输送流体来满足生产的需要。 尽管溢流阀控制系统起到了操作的稳定性和保护泵防止关闭(会照成设备的损坏),但照成的代价是不能有效利用能源,在正常输送过程中,泵虽有高输送量但却相对较低的压头,照成了流体的大量循环流动,因此需要了高耗能。 人们采取很多方法来降低泵的功耗,其中包括了不同转速的驱动器,高效能的泵和马达,调整或改变泵的叶轮,再或者是在低输出量时用一个小的泵。但也由于各种理由,这些方法都是不可实施的。然而,控制流体流量的系统,即在管线中安置节流阀能简单的解决这个问

促进低碳发展的公共政策

促进低碳发展的公共政策 摘要:在气候变化备受国际关注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总结了他们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提出中国应该在全面理解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增加研发投入,以技术和市场为根本,综合运用各种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公共政策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ing about climate change,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has been gain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accumulated a certain number of experience. As the big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no doubt, China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olicy instruments us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to promote their respective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summing up the inspiration and revelation of these polies on China. Then the conclusion has been made: China is supposed to fully understand low-carbon economy, increasing R&D investment, fundamentally depending on the technology and market, making full use of various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Low-carbon economy Public policy 一、引言 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农业粮食安全、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发全球能源供给的严重不平衡;各种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在世界各国亦频繁出现。气候问题、能源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降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三部分第十四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XX省为例 一、选择题 读黄土高原各类矿产潜在价值所占比例表,完成1~4题。 1.从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A.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B.开采条件好,综合效益高 C.矿种多、质量好 D.能源矿产储量大,潜在价值高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在黄土高原地区,能源矿产的潜在价值占总价值的92.17%,故该地区能源矿产储量大,潜在价值高。 答案:D 2.黄土高原地区最突出的优势资源是() A.能源矿产 B.金属矿产 C.铝土矿 D.非金属矿产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最突出的优势资源应是能源矿产。 答案:A 3.下列选项是某同学对表中数据92.17%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它是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占本地区能源矿产总储量的百分比 B.它是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能源矿产总储量的百分比 C.它是黄土高原地区能源资源潜在价值占本地区矿产潜在价值的百分比 D.它是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能源矿产潜在价值的百分比 解析:由表可知,表中的92.17%是黄土高原地区能源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本地区矿产潜在价值的百分比。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方向是建成全国的() A.能源生产供应基地 B.木材生产和加工基地 C.商品粮、棉生产基地 D.畜牧业生产基地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能源矿产的潜在价值比重大,应把该区建成全国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 答案:A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图,回答5~7题。 5.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中体现的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 () 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 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 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步上升 解析:由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可知,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答案:C 6.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大气污染加剧②土壤肥力下降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该地区能源消费以煤炭、薪柴、植物秸秆为主,易产生大气污染;秸秆被大量燃烧不能以有机肥的形式返还农田,易使土壤肥力下降。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教案课时新人教版必修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1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2)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1)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2)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2)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如:2002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思考 1.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 点拨: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山西煤炭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山西煤炭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组员:黄维周、游伟波、邱瑞寿、吴世慧、杨志强、林俊宏、陈杰鹏、候彬彬、张磊 前言:山西省作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山西煤炭的开采对山西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使我们对山西煤炭的发展有更好的认识,我们小组对山西煤炭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得出有益结论,不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长远的科学意义。 关键词:山西、煤炭、运输通道、开发 一、资源状况 1、山西煤炭资源丰富 全省国土面积15.7万平方千米,含煤面积5.7万平方千米,占近40%,全省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地下有煤,91个县有煤矿。1995年全国第三次煤田预测资料显示,全省2000米煤炭资源总量为6400亿t,占全国的16%,截止1996年末累计探明储量2662亿t,占全国27%(其中:煤焦煤占57%),保有储量2613亿t,占全国的27%,境内各类煤矿批准占用储量约1500亿。 2、煤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开发自然条件优良。 据1986年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山西拥有14个牌号的煤种,由其是大同的动力煤,阳泉、晋城的无烟煤,离柳、乡宁的稀有炼焦煤储量大、分布广,开发历史久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上开创了极佳的品牌效应;山西成煤时期主要在古生代,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迭系和侏罗系;部分为第三系;目前开发的煤炭平均埋深在300—500m,地质构造大部分地区较为简单,开采条件好。煤质优良,大部分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 二、煤炭开发的外部条件优越 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煤炭无论是在一次能源的生产或消费结构中均占到75%,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在煤炭开发方面实行“强化东部,战略西移”的战略决策,从而确立了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山西成为新时期以来向全国发达省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实施“西煤东运,北煤南调”最便捷的煤炭产地,晋煤在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80%。山西年生产原煤达3.5亿t,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外调全国26个省、市、区,外调量达2.3亿t,占全国省际煤炭外调总量的80%,供应煤炭出口达1700万t,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的70%,成为山西的主要创汇商品。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山西已形成了一大批从事煤炭科研、勘察设计、生产、管理营销队伍;拥有9条铁路出省干线,约220个发煤站,年发运能力在2.5亿以上,其中:晋北12个

低碳能源技术

浅析低碳能源技术 摘要: 低碳化经济发展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低碳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能源发展也已进入以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低碳能源技术是有助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而实现碳中性的技术,作为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国际贸易和技术竞争的焦点,其主体是低碳能源技术。 关键词:低碳能源技术可持续发展 正文: 2009年12 月18 日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让全世界环保倡导者,将目光都投给了以“碳排放”、“碳交易”、“气候难民”为关键词的世界性气候变化应对举措上。而在我国,面临着以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与绿色、低碳发展迫切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都是高碳性的。今后几十年也难以得到根本性转变,为保障我国合理性的发展空间,应理智、慎重看待低碳经济,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技术,两者概念上虽有差异,但工作方向一致。通过分析国家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特点。我认为在我国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势在必行。作者认为,由于中国城市化率的日益增大和城市对能源的大量需求。低碳技术的应用将充分展示城市美好未来的前景,提供实现城市美好未来的最佳选择。 1 高碳燃料消费与CO2排放现状 1.1高碳燃料与CO2排放 近百年来,化石燃料一直在整个能源消费中处于主导地位。查阅相关数据,我们发现近15 年来高碳化石燃料消耗量在能源消耗总量中占九成以上,且一直居高不下;燃料总耗量与化石燃料份额同步增长,导致巨量CO2排放。同时,近15 年来人均CO2排放量均呈递增趋势,同时全球人口也以1.5%的年增长率增加,导致CO2排放量以年均1.9%的速度快速增长。 1.2大气CO2浓度增长态势 CO2是《京都议定书》确认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尽管CO2的温室效应并非最强,但对全球升温的影响却最大,约为55%。两次工业革命前后大气CO2浓度的增长情况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期之前,CO2浓度维持在2.80×10-4,为正常稳定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期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年均增长率仅0.06%,为缓慢增长期;第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