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建国以后的中医护理(1949至1965年)

(一)低谷时期

建国以后,中医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中医的政策。1949年,毛主席指示:“必须很好团结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

1950年,毛主席为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而奋斗。”由于在建国初期,卫生行政领导部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挥中医的作用问题,使整理和发展中医的工作进展缓慢。

(二)起步时期

1953年,毛主席批评了卫生部某些领导轻视、排斥中医的错误做法。1954年,毛主席对当时中医存在的问题作了重要指示:“中医对我国人民贡献是很大的,中国有六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民所以能够生衍繁殖,日益兴盛,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卫生保健工作必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首先要归功于中医,今后最重要的是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习西医。”

1954年,毛主席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

为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加强对中医的研究和提高,1955年12月19日,由卫生部直接领导的第一所中医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医研究院所属的附医院和中医研究班也同时宣告成立并举行了开学典礼。

1956年,卫生部和高教部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城市筹建中医学院,培养具有研究、教学、医疗工作能力的高级中医人才。1958至1959年,南京和北京先后开办中医护士学校。可以认为,中医护理教育是自50年代后期随着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全国各地大力开展中医事业,为了适应中医护理工作的需要,而开始举办的。从此改变了过去的由西医护校毕业分配到中医医院后再重新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局面。

随着中医治疗、教学和研究机构的建立,广大护理人员通过学习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出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方面的经验和论著,如《小儿肺炎的中西结合护理》、《破伤风的中医治疗和护理》、《中暑的中医护理》、《中医护理概论》等,为中医护理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文革”十年动乱中的中医护理(1966至1976年)

在十年“文革”动乱期间,中医护理工作受到很大的损失。

(一)正常秩序被破坏,原有机构被拆散。

“文革”开始后,正常工作秩序被破坏,原有的护理指挥系统被打乱,有效地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被废除,使整个护理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大批干部和医护人员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劳动锻炼”,短者一年半载,长则2至3年。

1969年,中医系统一批医护人员下放到甘肃,青海等地安家落户。这些人员虽在基层卫生单位,但多数不在中医护理岗位,或因条件所限,无法开展中医护理工作,不但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也给刚刚起步的中医护理工作再次受到损失。

(二)中医护士学校停办,中医护理队伍后继乏人

当时全国仅有的两所中等中医护校也于1962年停办,直到1971年。为解决护士短缺,许多地区以医院办护训班形式招生,但由于当时学生文化基础不一,系统学习业务时间少,基础理论缺乏,大多数学生很难达到中等专业护士水平。

在十年动乱中,因护理人员不能及时补充,造成人才的后继缺乏人和青黄不接,并在年龄结构、职称层次和学术水平等方面无法形成合理的梯队,阻碍了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和队伍建设。

(三)中西医结合护理工作的开展

“文革”期间,中医护理虽受到一定损失,但广大护理人员在困难条件下,抱着对护理事业执著的精神,刻苦学习业务,积极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和新医学习班学习,掌握了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医常用技术操作。在贯彻落实“六·二六”指示中,积极参加农村医疗队,送医送药上门,帮助农村建立合作医疗,培养赤脚医生,搞好计划生育和爱国卫生活动。利用一根针、一把药为群众防病治病,开展新医疗法等。通过实践,掌握了针灸、拔火罐、刮痧、捏脊、推拿、耳针、耳穴刺激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等多种中医传统护理技术,为中西医结合护理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三、中医护理发展与兴盛时期(1977至1995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全国加快了中医护理工作的步伐。经过拨乱反正,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初步培养了一支中医护理专业队伍

目前,在全国2522所中医医疗机构内,有8万余名护士以上职称人员从事中医护理工作。她们经过专业教育及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和临床实践锻炼,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对常见病症进行辩证施护,成为发展中医事业中一支必不可少的专业队伍和重要力量,其中还涌现出一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护理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二)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

随着全国中医护理临床、教育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各地认真做好中医古医籍中有关护理内容的收集、整理和发掘提高工作。通过临床的不断实践,陆续编写出版中医、中西

医结合方面的护理专著。1958年,江苏率先编写出版《中医护病学》填补了我国护理学中中医护理著作的空白。1978~1985年北京、南京等地中医医院相继编写出版《中医护理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浅说》、《中医护理管理》等。1986至1996年的十年中,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湖南、江西、陕西、四川、河南等地,编写出版了《中医护理手册》、《中医内儿科护理学》、《中医用药护理指南》、《中医护士常用中医术语浅释》、《中医古籍汇要》、《仲景护理与临床》、《中医护理诊断与施护指南》、《中医护理研究》、《中医护理常规,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规程》、《辩证施护手册》等。以上诸多著作的编写出版,预示着中医护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在不断发展,日臻完善。

(三)中医护理科研成果

建国以来,中医护理科研工作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果。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吕素英主编的《中医护理学》获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进步乙等奖。1986年以后,随着全国省、市级中医院中医护理研究室的建立,各级政府在人力、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投入。1989年,成都中医学院附院的护理研究项目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招标中首次中标,对中医护理的模式,辩证施护内涵,中医护理管理等进行研究,并取得成果。1993年,中华护理学会在北京召开的首届护理科技进步奖颁奖会上,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附属中医药学校吕素英主编的《中医护理学》获一等奖,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张淑良的论文《中药空气消毒液消毒作用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获二等奖,青海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刘静的论文《青番黄胶囊用于泌尿系造影前肠道准备80例观察》、成都中医学院附院王之渠的论文《中医护理病历标准化研究》和湖北中医学院附院龚美娴的论文《净肠饮代替清洁灌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获三等奖。填补了中医护理科研成果的空白。

1995年,在中华护理学会召开的第二届护理科技进步奖颁奖会上,上海中医学院吴霞的论文《现代中医护理的应用与研究》获二等奖,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段亚萍的论文《一次性多功能手套简介及使用体会》,武汉市中医院龚有珍的论文《银花清口液治疗口腔疾患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景俊英的论文《肌注后硬结护理与治疗述要》,天津市中医医院范淑芬的论文《肾衰灌肠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操作方法的临床研究》获三等奖,为中医护理科研成果又增添了新的一页。

(四)中医临床护理规范化、标准化

中医临床护理在较长时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已逐步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辩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1984年卫生部中医司组织湖南、北京、南京的护理专家编写《中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对中医护理提出了初步的规范和要求。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为加强临床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和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全国中医院分级管理中护理工作的检查评分办法,组织全国有关人员对《中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1984年版)进行全面修订和补充,形成了有内、外、妇、儿等各科常见证护理常规和有21项常用的技术操作规程,增加了五种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并附有评分标准和流程图。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医医院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职责不明和无章可循的问题,为中医临床护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