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各地高考模拟优秀作文选编(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高考:各地高考模拟优秀作文选编(2)

写作佳苑

2009-05-25 1236

3.知音难逢

每个人都在心中酿有一坛酒,赞道“好酒!”的,是朋友;说到“此乃十年佳酿”的,是知心朋友;道出“幸福拌上苦难,滴加寂寞,酵出了甘中微苦”的,则是知音。(文章起笔欲形象诠释“知音”,并力图区分于一般意义的朋友,但并没有表达清楚。)

朋友是知道你的人,知心朋友是了解你的人,而知音则是理解你的人。(“理解”一词用得好,但“知道”和“了解”,“知心朋友”和“知音”有别吗?)

(以上两段本想解释“知音”,但似乎力不从心。)

拥有知音是一件何其幸福的事,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一点动作,甚至什么都不需要,你都知道,你被人理解着。生命正是在理解之中找到了触感真实的存在痕迹,不再害怕寂寞无依的侵袭,只有心怀暖意的默契。(此段具体写出了拥有知音的感觉,“侵袭”“心怀暖意的默契”有表现力。)

然而,出身,地位,环境的不同造就世人各异的心境,无数个齿形模型中间,与我契合的到底在哪里?知音难寻。(此段在前三段解释“知音”的基础上,而论述“知音难逢”。)

即便真的有知音,可这茫茫人海中,我与她相逢几次又错过了几次?知音难遇。

其实,正因知音难逢,知音才真正有了她最珍贵的涵义。它容纳了等待,理解,追寻,美好,与惋惜。

伯牙子期,绿林青松,高山流水,他们等待到了彼此,为我们诠释“知音”最初的含义。(这个例子表述十分简洁!)

东坡朝云,他们相知相伴,携手天涯。朝云逝后,东坡一句“不与梨花同梦”,飘散着惋惜与憔悴,为我们诉说失去知音的悲凉与孤单。(东坡朝云的例子很新颖,语言简练优美。)

不是说,美好的事物都难以得到吗?所以我理解东坡,却质疑伯牙摔琴,我们不能因为失去就放弃等待,不能因为未知而放弃追寻,更不能因为无法得到理解而放弃自己。(三个“不能因为……”,层层递进,明确表达要努力寻觅知音。)

知音难逢四字,告诉我们的,不是因为难逢而不顾他的存在,也不是因为失去而忘记他的存在。而是无论何时,都铭记知音的存在,相信相逢,等待相逢,珍惜这难能可贵的相逢。

周国平先生说“自斟自饮生命的酒,别有一番酩酊。”他在排遣寂寞,享受人生,追问自我,等待知音。这种追问与渴求,或许正是面对知音难逢应有的态度吧:摆上“对影成三人”的酒杯,拿出心酿的一坛美酒,斟满而吟,饮毕而沉醉。如东坡言,梦醒之后,发现天下之人,同享寂寞,都是知音。(周国平、苏东坡,不是而到内心去和自己对话,以自己为知音吗?此段已不知不觉间道出“知音难逢”的必然,也体现了处之淡然,随缘随遇的态度。)

是的,知音难逢,可我愿用一生来等待这次相逢;知音难逢,我愿用所有来珍惜这瞬即逝的相逢;知音难逢,我愿打开心中的美酒,期待这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逢。

【总评】

作为一篇命题作文,本文无论立意还是思路、语言表达,都注意到要紧扣题目。

文章先用三段文字,从解释“知音”的含义入手,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并用具体可感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知音”的体会。这个开头很有必要,正因为知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所以难逢。第二层入对“难逢”的论述,只用两个事例,一为志趣相投之人,心心相印;一为红粉知己,难得贴心。两例不重复,有区别。接着用“理解”东坡和“质疑”伯牙表明自己的态度,自然引出第三层次——如何对待“知音难逢”,这一层中多次运用排比,强调积极面对的态度。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最值得肯定的是本文的立意。文章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暗流涌动;没有浓墨重彩,却曲径通幽。对于知音的认识非一般中学生所能及。古今中外,大凡精神自由、人格独立之人,哪一个不是备尝孤独滋味?哪个不是被时人疏远甚至排挤、构陷?就是普通人,也会不同程度的渴望着被人理解。所以,“知音难觅|”成了数千百年来的沉吟。本文结尾处“如东坡言,梦醒之后,发现天下之人,同享寂寞,都是知音”的感受就是一个中学生对苏东坡、周国平之孤独与渴望知音的共鸣。在这样的认同中体现着的思想深度和内心丰盈。

另外,本文信手拈来的周国平的文句、苏轼的“不与梨花同梦”等,虽不多,但都极贴切;对事例的阐述也极精炼形象。可见其“诗外”之“功夫”非浅。不足之处:开头对知音的解释还不到位。

4.知音难逢

知音难逢是一种寂寞。(开头看似简单,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础,因知音难逢而寂寞,一种无奈,一种悲凉)

好比是,亭中茗香绕,而对座空无人,杯中茶,喝出的是无奈;好比是,山中四月花开,而最终花落化尘,花结果,结出的是苦涩;又或者是,谪居山林里,黄昏独观日落,夕阳落,落下了一地忧伤。(形象地阐释了知音难逢的寂寞,否则,看不见,听无声的寂寞是怎样的呢?整齐的句式,看出小语言的功力)

知音,难逢。(点题,却又以逗号隔开主语和谓语,使重音落在“难逢”,心中有感,笔底蘸情)

而情感,却需要流露,一泻千里。

这情感,是酒醉之后的恣意,狂放。是心底狂涌而生的激情,是手中情不自禁的挥笔直下。

屋外,电闪雷鸣,风起云卷。

屋内,笔末生风,文不加点。(也许,考试时间有限而错用了成语,“文不加点”指写文章很快,不用于形容写字)

是怀素的笔墨,倾盆大雨般泻在纸卷四尺之内(改为“四尺纸卷”会更好一点吧),每一笔,每一划,渗透着饱满的放荡情怀。观其正面,似水生蛟龙,来去无踪。映眼的,仅是龙的气势,龙的矫健。耳听屋外暴雨连连,雨打芭蕉,那雨点终究落入地下,无可寻觅。(小对怀素的笔走龙蛇的草书风格还是相当

熟悉的,知识面颇广;但怀素一例能否作为知音难逢的例证值得商榷,因为古往今来的诗人墨客对怀素的草书成就赞不绝口,怀素并不寂寞)

雨势渐小而那恣意也渐渐地收入在每个字里。

他,无奈,倒地便睡。

知音,难逢。他把情感留在笔尖。屈原也是一个寂寞的人。

制芰荷而衣,独行铮骨两千载。

纫秋兰为佩,特立风骚三百篇。(一联对仗,高度概括了屈原的做人和作文的品格,又看出了小的语言功底)

他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个映象。

他是政治家,他是诗人,他是……其实,他觉得什么也不是……

知音难逢,何以解忧。这汨罗江何时变得那么乖顺,那么近人?相比之下,他的君,他的臣统统遥不可及。

自先生以来,騷坛始有开山祖。依旧是知音难寻,我辈开了騷坛又有何用?秋风凄凉,凉入衣衫。我知道,他心上有秋。这一投,汨罗江东流不返。那悲,那忧,就像大石,深深沉入江底,再也浮不上来了。

知音,难逢。他把情感留在江中。(屈原的寂寞是政治家的寂寞,他的寂寞岂是常人所知,与统治者志不同道不合,真乃知音难逢。立意颇高)

听惯了《高山流水》觅知音,始终以为知音是寻回来的。不然。(一个“寻”字引发了更深的思考,情感愈发浓厚,暗扣了“知音难逢”)

知音,是相逢。是缘分,让双眼对视,默契当生。是偶然,让你回首,发现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这知音难逢的无奈,原来藏在每一个时代,隐身在每一个细节。(“知音难逢”带有普遍性,深化了主题)

这无奈,这悲,千年不化。(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总评】

这篇考场作文,将知音难逢注入到寂寞中,从人对没有知音的寂寞的感受中感悟知音难逢,主旨鲜明。文章反复点题,又委婉含蓄;思路流畅,感情浓厚;多用排比、对偶以及短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富于音韵美。

但是要注意所引用事实的真实性,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只有真实才使事例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5.知音难逢

(1)或哭,或笑;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只因为知音,只因为知己难逢。 (第一段用几个排比句叙写知音难逢的痛苦、无奈和虚无。) (2)暗伤浸透忧伤的背景,夜夜笙歌的画舫上,谁在唱着回肠的歌?“知音难逢”(声音)融进汩汩的江里,流向何方?(用背景烘托,用视觉听觉描绘场景,只为写知音难逢的“忧伤”,令人想起“恰似一江春水相东流”的相同意境。)

(3)人生得意(“一”吧)知己足矣!于大千世界里,千千万万人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知己。叹:(真可惜!阻断了舒缓流淌的语脉。)知音难觅。

(4)伯牙在山涧中遇到了知音,弹奏出了动人的高山流水为后人传诵。子期死后,伯牙于溪涧中哽咽:知己已死,留琴何用……(伯牙子期的例子不能直接引用,此处要做些改造和加工,加些评析,使之能直接证明“知音难逢”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