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 四川:突破贫困山区
【编辑日பைடு நூலகம்:2016-02-01】 【来源: 】 【点击数:250】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在新常态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限制性因素,而贫困山区特殊的自然条件、薄弱的产业基础以及落后的经济条件导致其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四川省苍溪县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上进行了成功探索,实现了在贫困山区具有突破困局意义的“非常崛起”。
二是农民被动边缘化。在当前小农户经营不适应性愈益暴露的新形势下,工商资本大举进入农业正在成为一个加速发展的趋势。一般而论,由于当前农业发展中要素不足矛盾普遍突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及营销等瓶颈制约因素,但目前却由于模式选择不当,既缺乏必不可少的进入门槛和制度约束,又单纯以规模化为指向不合理地进行政策倾斜,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过程中不仅对农民实际带动有限,相反大量表现出对农民较强的“挤出效应”,在农户与工商资本的市场化竞争中导致普遍被动边缘化。
投入不足是阻碍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制约,虽然近年来三农投入持续增加,但支农投入名目多、额度小、条块分割等造成的弊端日益凸显,撒胡椒面式的支持方式往往导致“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而部门分割带来的则是严重的内耗和相互冲突。针对这方面的现实制约,苍溪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进行了突破性的资源整合探索,在组织构架上,农业局、猕猴桃产业局、猕猴桃研究所三位一体,各司其职,政策资源、项目资源和技术资源有机整合,合理配置。在空间载体上,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重要依托,构建“财政项目+农户投入、业主投入、社会投入、金融支持”的“1+4”农业投入体系,打破乡镇、村组界限,按照“同炒一盘菜,各待各的客”的方式,破除部门藩篱,协同推进水网、路网、林网、能源网“四网建设”,实现涉农项目和资金的高效整合。此外,苍溪还建成全省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破解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并且开展利益联结分配改革,创新“四保+分红”机制[5],形成了“2+1”农业风险防范体系[6]。正是通过创新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开创了苍溪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良好局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虽然从统计意义上,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基础地位的降低,相反,在城乡统筹、精准扶贫等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下,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尤其是在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的有效发挥必然是建立在实现根本性的产业转型基础之上的,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尤为重要且极为迫切。但在新形势下,我国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却面临着五大基本制约:
苍溪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不仅面临着土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等冲击不断加大的共性问题,而且还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总体滞后条件下特有的农业占比高、扶贫任务重、经济带动力有限等特殊困难。在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中,苍溪没有将传统农业作为发展的包袱而轻易“弃农”,反而是将其作为实现寻优发展的根基而加倍“重农”,历经长时期不间断的实践探索,苍溪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农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在发展约束更为严峻的贫困山区,主要依托最大限度地释放农业增长潜能,有效破解了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中农业衰退、农村萧条和农民贫困的普遍性困局。苍溪实践的基本内涵是:以特色农业深度开发为核心,以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内生动力、创新资源整合、提升科技支撑和推进产业链发展为关键,以农业增长稳农,以农业发展创富,从而构建了具有稳定内在支撑力和可持续性的农业转型的苍溪模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苍溪农业发展独树一帜,殊荣众多,成就斐然,现已成为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中国雪梨之乡、中国红心猕猴桃原产保护地、全国第二大毛兔基地县、全国育肥猪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一是耕地过度非粮化。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不仅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而且粮食种植面积趋于降低,1978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80.34%,到2014年下降到68.13%。一些地区“非农化”和“非粮化”现象日趋严重,而且与土地流转如影相随的特征十分明显,土地流转规模越大,非粮化矛盾越突出。
农民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主力军和受益者,离开广大农民的主动参与而单纯依靠外部力量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注定是不可持续并必将最终归于失败的。但在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日益多元化和工商资本大规模涌向农业双重因素的挤压之下,农民“边缘化”、农业“兼业化”特征日益显著,“谁来种地”正在成为普遍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共性矛盾。毫无疑问,中国农业的发展转型没有广大农民作为基本主体深度参与是不可思议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必须构建起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分享为核心的内生动力机制。苍溪正是由于始终瞄准农民实际需求发展庭院经济,把农户庭园建成“绿色工厂”,无论是在1986年开始开创性地提出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大力发展“五小经济”[1],还是80年代末正式提出的“庭院经济”,或者是1996年开始的“户办工程”下“六个一”[2]+“三配套”[3]的生态家园建设,甚至是近年来群园联动发展模式[4]下的“新庭园经济”,苍溪在农业发展中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农民主体,高度重视发挥家庭经营优势,从而获得四川省唯一、全国仅10家的“全国庭院经济高效产业专业示范县”殊荣,目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2%以上均来自“新庭园经济”。面对分散零碎小农户经营必然存在的局限性,苍溪致力于重点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更稳定的本土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土地合理流转集中,实现农户经营与适度规模“无缝对接”,形成普通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共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效益的双赢格局。截至2014年底,苍溪共发展家庭农场92家,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57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到85%以上。
随着农产品消费的多元化和品质化趋势不断增强,加上资源环境双重“紧箍咒”的制约作用,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产业规模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实现向生态、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转换的任务十分紧迫。苍溪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在坚持农民主体和适度规模的前提下,重点从三个方面突出推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综合效益。一是产业链式发展增值。短链、缺链是导致农业效益低下的瓶颈所在,也是增大农业市场风险的关键原因。苍溪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引进香港日昇、鸿宇食品、华朴农业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4家,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75%,促进猕猴桃和雪梨产业的稳定性和附加值大幅提高。二是产业循环发展提质。苍溪大力推行“沼-果-畜-沼”、“畜-果-草-畜”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推广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和替代技术,已建的现代农业园区全部使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不仅有效破解“土地越种越差、农药越用越多、产品越来越不放心、效益越来越低”的恶性循环,而且取得了山青、水绿、土肥、安全、增收五位一体的综合效应。三是业态融合发展增效。多功能拓展是提升农业产业效益的重要路径,苍溪正是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把民俗乡情文化、农耕田园文化、生态庭园文化与新村产业有机融合,发展“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特色乡村旅游,既实现一三融合,又拓宽增收空间,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我国总体上“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科技资源配置现状客观上强化了农业的弱质性特征,缺乏科技支撑也因此成为制约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苍溪以强化农户发展能力为基础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无疑是贫困山区稳定地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正确选择,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科技支撑作用的有效发挥,那么苍溪农业转型的道路将会变得异常艰难。实践表明,苍溪农业结构变革中科技支撑的有效强化主要是通过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方面,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应用性科技开发研究,争取产业发展的先发性技术优势,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撑。苍溪成立了专门的四川苍溪猕猴桃研究所和四川苍溪梨研究所,配备专职技术人员、科研场地和专项经费,针对猕猴桃和雪梨产业的现实需要前瞻性地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同时,苍溪还依托自有的技术研发平台,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院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建立了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科技合作机制,重点围绕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高产优质示范等现实性和实效性极强的科研课题联合攻关,从而促进特色资源与科技联姻形成强大发展动力。目前,苍溪仅在猕猴桃领域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20 余项,有10项申请获得了国家专利,示范猕猴桃栽培配套技术达 50余项,正因如此,苍溪猕猴桃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更高,其中亩均产量就比其他产区高出20%以上。另一方面,苍溪以猕猴桃和雪梨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需求为指向重构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仅县、镇、村三级纵向专业技木服务网络完善,而且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技术服务功能也日趋强化,猕猴桃和雪梨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中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卓有成效的解决。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猕猴桃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比较效益较高,相关龙头企业、合作社以及种养大户基于利益驱动也相应增加了农业科技投入,在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特色优势产业持续优化升级的技术保障。
上述事实不仅生动展现了苍溪农业在创新探索中不断实现突破的艰辛发展道路,而且深刻揭示了苍溪农业发展中值得深度挖掘并且具有创新性的成功做法。
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大、产品同质化和微利性特征明显,因此,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稳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路径。苍溪立足山区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和产业基础及发展需求,坚持“有所为,所不为”的原则,按照“山脚建粮囤子,山腰栓钱袋子,山顶戴绿顶子”的战略构想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有效摆脱了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中普遍存在的保“粮袋子”与鼓“钱袋子”非此即彼的冲突。苍溪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依托传统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以红心猕猴桃为支柱、以雪梨、生猪、肉毛兔为骨干的“1+3”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引擎”。同时,围绕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优化空间布局,从点到线,以线成带,因山就势,“长藤结瓜”,组团式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打造集增收富民、休闲观光、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田园,形成农业科技的“孵化器”、新型业态的“集聚地”、农民致富增收的“聚宝盆”,有效摆脱山区农业普遍存在的“小、散、乱”发展桎梏。目前,苍溪已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6个,全国标准化绿色农产品基地50.5万亩,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矛盾同样有所加重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仍然达到47.6%。
上述分析表明,在当前形势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着来自农村内部人口结构、要素结构以及成本结构的严峻挑战和外部资本、市场以及政策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当前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过程中遇到最为棘手的难题是:如何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有效破解日益加重的制约性瓶颈,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方式,促进粮食安全、结构优化、农民增收等多重目标的同步实现,在贫困山区,这无疑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难题。
三是农村快速空心化。当前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而且人口的空心化引发并强化技术、产业、公共设施以及服务的空心化,导致农村经济社会陷入整体性衰落与凋敝,现代农业发展中要素需求不断增长与现实中农村生产要素持续大量流出矛盾加剧,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严重制约。
四是政策趋于分散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迫切需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技术、资金和人才等给予综合性支撑,虽然近年来“三农”投入持续增加,但在部门分割格局下有限政策资源碎片化的问题十分突出,不仅整合利用困难,低效投资普遍,而且部门利益导致政策成本增大,中间流失严重,政策分散化的结果是难以形成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合力,致使政策绩效的提高面临极大障碍。
五是农业深度弱质化。在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不断提高,而主要农产品价格和补贴均遭遇“天花板”的双重制约下,农业的微利性和弱质性特征更加凸显,加上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农户不再以农为生。农户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总体上,农业粗放化经营的现象仍在发展,以农业为副业的兼业农户大量增加,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纯农户数量则不断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