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2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有巢氏之民”。神农之世,
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
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
也。
──《庄子•盗跖篇》
开始定居,种植业出现。原始农业产生。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中国原始农业并不是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 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中国农耕经 济最早在哪些地区形成规模?结合课本,指出它 们分别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
1、农业材质的变革:
原始农 业时期
夏 商周
春秋
农具
石斧、 石铲等
耒耜 青铜 农具
铁农具
原料
石、木 骨、蚌 木石 青铜
铁
特点 影响
粗糙
简单
——
粗糙
——
简单
质软 贵重
难以推广
使深耕成为
坚硬锋利 可能,大大
轻便
提高了生产
率
石器 时代
青铜 时代
铁器 时代
2 农用动力的变革
人力——畜力——自然力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技术,使精耕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古代重要水利工程:
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两汉时期,东汉“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坎儿井
水利农学知识的积累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西域:坎儿井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 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农业动力的变化 人力 畜力
3.播种工具——耧车 播种技术:代田法
4.灌溉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之际
桔槔
辘轳
东汉毕岚
三国马钧
翻车
唐宋时期
筒车
西域:坎儿井
坎儿井外观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 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 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 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 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 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 现雏形。 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 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 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 流灌溉。据统计,吐鲁番 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实 际使用853条,总长度超过 5000公里,总出水量每秒 约10立方米。坎儿井由坚 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 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竖井 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 长3—8公里,最长的达10 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 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
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 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 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C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 天府也”这是古人赞颂某一水利工程的话。如今这 一水利工程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 工程是 ( ) B A.大运河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 5、“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 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田。”反映了古代中国经 济的生产方式是 ( ) B A.简单协作 B.小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作业布置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两汉:治理黄河 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物是什么?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差异:南稻北粟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1.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 2.特征:地域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白渠遗址
漕渠遗存
兴修水利方向:
从内地向边疆
从农业中心区域向 周边扩展
坎儿井(又称龙 首渠),在边疆 西域地区。
4、治理黄河
黄河是否泛滥是影响中国古代 农耕经济的关键,历朝历代都 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东汉:王景治黄河,史称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 号称“千古治黄第一人”。
由于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所以中国的农书 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 的内容。
可能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回忆一下,古希腊 人们面对人地矛盾
是怎么做的?
结 中国:尽可能挖掘土地潜力,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果 西方: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形成了活跃的以商品经济为主
的商业生产模式
你知道传说中农业 是由谁发明的吗?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一、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集体耕作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协 作。春秋后变化。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从“集体”到“个体” 耕作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即大规模集体耕作 。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石器
骨器
春秋、战国时期
(掌握冶铁技术)的铁农具
春秋时期的铁锄 战国时期凹形铁锄
战国时期铁锄
战国时期铁犁 头、铁镰刀
汉代耕作石画像
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
三 国 时 期
曹魏马钧改进了东汉毕岚发明翻车
唐 代
筒车(水力冲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农耕工具 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原始
商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春秋战国 两汉
精耕细作 生产模式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漕渠、白渠、治理黄河、坎儿井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二:
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 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日益完善。
备忘: 精耕细作:采取先进的技术和工具进行细致 的土地耕作 和维护,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的生产方式。
三、小农经济
3.汉代以后,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 (C )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曲辕犁的发明 D.筒车的发明使用
4、我国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农业生产工具①耒 耜仍是重要的生产工具②商周时期青铜工具 广泛使用③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到战 国时期普遍推广④铁农具大大提高农业生产 效率( D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①③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木、石、 骨 质耒(lěi)耜(sì ____ ____ ____ )等
木、石、骨、蚌 为主, 青铜农具 出现
铁 农具(重大事件) ___ 牛 耕(___ 铁 犁) 出现___ 牛 耕推广 ___ 曲辕 ____犁(标志步犁定型)
铁犁牛耕
唐朝
2、灌溉工具: 翻车 ____、 ____ 筒车 3、水利工程 上古 大禹治水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全面版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著名水利工程 (1)内地: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 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春秋、秦汉时期兴修了 著名的芍陂、_都__江__堰_______、郑国渠、漕渠、白 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 的治河工程。 (2)边疆:西域地区兴建的__坎__儿__井_____,是非常 具有地方特色的灌溉工程。 2.水利经验的积累: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中包含 了大量的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前自主学案
第
要点轻巧突破
1
课 史料探究研读
速效提能演练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前自主学案
一、农业的起源 1.标志: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 __种__植__经__济_____的发展。 2.特征 (1)地域差别: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 域和____长__江__流__域______出现。 (2)作物结构:北方以旱地的__粟__麦___生产为主, 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主。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__家__畜__饲__养__业___为 辅,出现“六畜”,即猪、马、牛、羊、鸡、狗。
解析:选C。从满足生存而进行生产的角度 看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一致的,但原始社 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 经济。故小农经济包含在自然经济的范畴内 ,C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要点三 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 形成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 构。中国古代农业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 域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 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农业发展的地 域差别明显并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 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
)(一)远古传说①神农氏传说→“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二)考古发现①半坡遗址→发现粟的遗存和幼体猪骨。
②河姆渡遗址→发现稻谷遗存和家畜遗骸。
①粮食作物→最早在两个地区形成规模。
(三)农业的起源②衣料作物→相传嫘祖发明技术。
③蔬菜作物→半坡遗址出土炭化的菜子。
①定居村落的出现(半坡村落+河姆渡村落)②中医药的出现(神农本草经)(四)农业起源的意义③饲养业的出现(六畜)④原始手工业的出现(彩陶)⑤天文历法的出现(十二生肖)二、农业的生产工具(从耒耜到曲辕犁)(一)石器时代(原始农业时期) ;(二)青铜时代(沟洫农业时期) ;①春秋战国(三)铁器时代(精耕细作农业时期) ②两汉时期;③唐朝时期。
①淮河流域水利工程是。
(1)东周时期②岷江流域水利工程是。
③关中地区水利工程是。
①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形成系统。
三、农业的保障(2)②西域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是。
③东汉时期负责治理黄河。
(3)魏晋时期:发明家马钧发明了。
(4)隋唐时期①隋唐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②唐朝时期江南地区放灌溉工具。
(5)明清时期①明朝水利专家负责治理黄河。
②把西方水利方法介绍到中国来。
四、农业生产的经营(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一)简单协作经营方式①时期:原始农业时期和沟洫农业时期②方式:简单协作(1)初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①冶铁技术进步。
(2)②生产工具进步。
③土地制度进步。
(二)精耕细作经营方式(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比较高生活比较稳定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来源①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5)缺陷②分工简单阻碍社会分工与交流经济的发展③成为阻碍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因五、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生产规模小①北朝时期的《》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②元朝时期的《》重点放在工具的改革方面。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doc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重要问题: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一是由采集产生了原始农业;二是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三是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
)二、从耒耦到曲辕犁(一)耕作工具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耦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耕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竝(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三个优点:①曲辕和犁槃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②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③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致,利于水山使用。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二、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变革
农业阶 段
时间
原始农 石器时代 业
传统农业 春秋战国
农业工具 木质、石质、骨质农具
铁制农具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牛耕
西汉 东汉
铁农具数量大增 曲柄锄、大镰、耧车
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
唐朝
曲辕犁
一牛挽犁
二、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变革
耒耜→
石犁→ 青铜犁 → 铁犁
直辕犁 → 曲辕犁
战篇》
(2)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的主要来源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吕氏春秋.上农》
(3)有利于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
小农经济存在什么弊端呢?
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 薄弱……
西周至清自然灾害统计表
四、小农经济
唐朝初年,由于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社会经济凋敝。“茫 茫千里,人烟断绝……”
1、小农之小,“小”在何处?
生产单位“小”, 一家一户
生产形式“小”, 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小”, 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 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地位
古代农业经济的主导形式
“……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1)国家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来源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农
四、小农经济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小农之小, “小”在何处?
生产单位“小”, 一家一户
生产形式“小”, 男耕女织
四、小农经济
朱陈村 唐 白居易
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纷纭。 女汲涧中水, 男采山上薪。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农业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其中,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本文将从精耕细作的概念、形成原因以及优势等方面对该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二、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从而提高生产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它强调精细化的管理和科学化的农业技术应用,以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产量和效益。
三、形成原因1. 需求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迫在眉睫。
2. 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科技手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如农机化作业、遥感技术、精准农业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3.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存在着高耗能、高水耗、高化肥农药使用等问题,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更为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精耕细作的优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带来了诸多优势: 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技术应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 提高农产品品质:精耕细作注重农作物的细致管理,使得农作物的品质得以提高,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 减少资源浪费:精耕细作通过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精耕细作模式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五、发展现状和趋势目前,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从美国的精准农业到欧洲的有机农业,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行这种生产模式。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
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
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有C财.不封行闭商性,有丁不入军D.。先进性 当具。有者半贾(gǔ)而卖,亡(wú)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 (yù)子孙以偿债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
【理论总结】
商周
春秋战国
经济 基础
生产力: 木器、石器、骨器
决定
(工具落后, 生产力低下)
去年县1百30余斤里。,”桑麻青氛氲(yūn)。 寒冻。四时之间,亡(wú)日休息,
B 机 女材梭汲料声(主札jí要札)反,涧映牛中了驴水中走,国纭男纭采农。山业上发薪展。具有又幼私 在自 其送 中往 。迎 勤来 苦, 如吊 此死 ,问 尚疾 复, 被养 水孤 旱长 之
县A远.官脆事弱少性,山深人俗淳B.。落后性 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
A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屯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C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⑵起源于多个中心,最早在黄河、长 江流域形成规模,北粟南稻格局;
⑶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
阅读教材总结:
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 随着时代变化有哪些改进?
二、农具的进步
⑴ 远古和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主要有哪些?
我国古代农业经 济有哪些特点?如何 理解?
中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国
为辅的产业结构;
农
业
经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济
的
特
点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小结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 中, 很早就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农耕文明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既得益于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也和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建有关。
因素
精耕细作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 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 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生产工具的进步 (从耒耜到曲辕犁)
生产技术的进步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从千耦其耕到个体
农耕的耕作方式的 演变)
一、农业的起源
湖北随州神农祠
神农氏尝百草塑像
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自然力 4)从种类变化:单一----多样性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 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 勇气和智慧
探究 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施
的兴修情况,想一想水利兴修与 农业发展的关系。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的演进 春秋后 “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原因、优劣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 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 代农业生产中( )
图1
A.铁犁牛耕的出现 C.精耕细作的开始
图2
B.耕犁技术的成熟 D.单位亩产量提高
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 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 现象反映了:
A、远古时的采集生产方式
B、商周时的协作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十分的落后
集思广益
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 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 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 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 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 法吧?
2、原始农业的分布及特征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
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
2、在发展的初期就显出地域的差别,中国是最早种植
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
(南稻北粟)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石锄
河 姆 渡 遗 址 出 土 的 骨 耜
石犁
商周时期
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 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
石器
骨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时期的铁锄 战国时期凹形铁锄
战国时期铁犁 头、铁镰刀
战国时期铁锄
(完整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梳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生产为代表,形成格局.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主要劳动工具是;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又叫)。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a。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概况:a.内地:原始社会 ;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的;西汉的;东汉治黄。
b。
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
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①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
②特点:大多采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①原因:春秋时期,随着和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 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
历史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获取材料信息 史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 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 应用1 概括史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提示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史料二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 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董煟《救荒活民书》 应用2 史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会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
济形成源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 C.井田制的瓦解
B.商业经济的发展
√D.铁犁牛耕的推广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是新的经济形态,它逐步形成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 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家庭经营成为可能,而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铁犁牛耕的使用 和推广,故D项正确。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 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应用1 史料一说明,战国时期 铁器 已普遍使用,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 生产力 水平显著提高。
返回
叁
达标检测
1.(2018·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A.玉米 B.番薯
√ C.辣椒 D.水稻
解析 玉米、番薯、辣椒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在距今七千年前, 中国长江流域已经种植水稻,故答案为D。
123456
2.(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
123456
6.(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 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历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出现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特征(1)作物结构: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出现猪、马等“六畜”。
(3)农业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知识点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水利设施(1)上古时代:出现大禹治水的传说。
(2)春秋战国:出现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3)两汉时期①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②政府经常有组织地治理黄河。
③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2.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2.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3.个体农耕——春秋之后(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征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成为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3)评价①优点:一般情况下农民可以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弊端a.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使自耕农容易破产。
史料一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解读]一幅图片代表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①②③三个时代耕犁的特点体现了当时耕作水平的发展情况。
[思考] (1)根据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研究的与农业有关的主题是什么?从耕作技术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提示】主题:这是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结论: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直辕犁到曲辕犁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经相当完善。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深淘滩,低作堰。 ——李冰
石人
即水位测定水尺,是水 文观测的主要标志。战国时 期秦国在都江堰设立的3座 石人,可视为中国最早的水 尺。图为东汉时期所刻李冰 石人水尺。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 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 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 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 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 到好处,能够保证灌区用水。低作 堰就是说飞沙堰的堰顶不可修得太 高,以免影响泄洪。
古代的畜牧业
鼠
牛
虎
兔试将十二生肖ຫໍສະໝຸດ 类, 分别谈谈它们与中 国古代农业文明的 关系。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商朝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请思考: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 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 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 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 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 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宝瓶口
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 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这即 是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内江 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渠道, 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
飞沙堰
“飞沙堰”,这是都江 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 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 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 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3、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飞沙堰
鱼嘴
宝瓶口
边疆地区的坎儿井
地理自然环境决定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 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3)封建社会: 个体农耕、精耕细作 男耕女织、铁犁牛耕
四、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1)条件: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 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青铜农具
西汉
唐朝
牛 耕推广 ___ 曲辕 ____ 犁(标志、生产力)
西汉中期
唐代
曲辕犁 耦犁 “二牛抬杠”
想一想:从春秋战国时代出发,铁器的优点
(1)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推动农业
(2)推动土地私有制和社会转型
(三)灌溉工具: 翻车、 筒车
人力
自然力
四、水利工程
都江堰
排洪、灌溉、旅游,多功能于一休
(7)局限:
(8)推动:
(1)外因:重农抑商政策,兴修水利、农业 生产工具改进和生产技术提高等。 (2)内因: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 高的生产积极性。 (1)外因:天灾、战乱、苛政、统治者过度 的剥削和压榨、土地兼并。 (2)内因: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 工,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
(6)作用:
经济上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此外,农民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 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具有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阻碍 了商品经济发展;近代前夜,阻碍资本主义萌 芽和向近代社会转型。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重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
【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梳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生产为代表,形成格局。
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主要劳动工具是;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又叫)。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②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a.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概况:a.内地:原始社会;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的;西汉的;东汉治黄。
b. 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
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①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
②特点:大多采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①原因:春秋时期,随着和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
②产生:产生于春秋时期,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③评价:优点: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弊端:a.小农经济规模小,“男耕女织”的简单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需要有限,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后期,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b.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
请思考2: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知识拓展】1.精耕细作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采用较先进技术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其内容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
2.千耦其耘是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奴隶在田间集体劳动。
《载役》说:“千耦其耘”,描写的就是这种劳动场面。
监督劳动者劳动的是“田畯”,有时主人也亲自来检查。
如《甫田》说:“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3.自耕农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的条件首先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样的环境少战争战乱之苦,才能为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其次是没有天灾,统治者也要重视水利的兴修。
三是统治者的剥削要适度,轻徭薄赋,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空间等。
这说明小规模的自耕农经济承受力十分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有限,风险较大,因此有较多的不稳定因素。
【走进高考】例1.(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答案: B.例2.(08北京卷,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解析:A。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郑国渠位于关中平原;灵渠在广西境内;芍陂位于今安徽寿县南。
由提上的“三国时蜀相诸葛亮”一句可知次水利工程应在当时蜀国境内,所以应选A。
例3.(天津卷,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分)材料二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
(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4分)材料三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4分)(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分)解析:(1)材料一表明从西周到战国产量大幅度提高,主要说明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发展的原因可以从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水利工程的兴修等方面回答,只要课本所学知识就可以。
(2)材料二英国农业的发展则与圈地运动、新技术和农业机械的运用有关。
英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是相互促进的。
要紧紧抓住和依托材料,并且结合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支分析,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3)把粮食产量的阶段和中国农业政策结合起来去分析。
(4)三段材料农业的发展都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及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相关,要抓住这条主线。
答案要点(63分)(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课时训练】一、单选题1.关于我国古代原始农业产生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②生产工具的发明③先民创造性的劳动④自耕农的贡献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形成规模是在A.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C.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3. 文明、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上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A.谷物种植B.房屋建造C.陶器制作D.牲畜饲养4.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
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技术革新是A.冶铁技术的产生B.犁铧的使用C.犁壁的安装使用D.耧车的创制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是下列那一工程的巨大功效A.都江堰 B.白渠 C.郑国渠 D.漕渠6.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A.“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大规模分工合作7.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①“男耕女织”式②包括盐铁在内自给自足③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④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8.下列关于农业工具使用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商周时期青铜器制品已出现,但主要的农业工具还是木石材料制作B.大约在战国中期,牛力犁耕开始出现,但并不普遍C.搜粟都尉是汉武帝时期主管农业生产的官员D.三国时期,马钧创制的翻车是中国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9.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这一经济形势认识正确的是①自耕农经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②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③自耕农经济形势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0.(04全国一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11.(05全国二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该水利工程位于A.成都平原B.河北平原 C.渭河平原 D.淮河流域12.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图一骨耜图二石犁图三铁制农具A.生产工具由石器到铁器演变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C.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 D.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13.(08年广东单科,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
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14.(2007江苏历史)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15.(2007广东文基、理基)“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16.(2007山东文综)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