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做大做强劳务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绥德县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蒋文胜
陕西省绥德县一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如何发挥好人力资源的比较有优势,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值得认真思考、探究。
一、绥德县劳务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
全县总人口36.5万,其中农业人口29.8万人,农村总劳动力15.9万人,有近8万富余劳动力,目前尚有1.4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以每人年收入1.5万元计算,可多创收2.1亿元以上。
绥德县近三年来劳务输出情况统计表
年度务输出(万次)有组织输出(万)创收(亿元)增幅(%)2008 6.71 3.15 3.4 -2009 6.63 3.09 3.6 5% 2010 6.6 4.8 3.74 3%
(一)劳务经济的主要特点
劳务输出源自于农民自发外出“打工”,涉及建筑、运输、餐饮服务等多个经济领域。从调查的情况看,外出务工人员,匠人月薪4800~6000元,小工2400~3000元,主要从事建筑、装修等工作;女服务员、导购等月薪1000~1500元。总的来看,全县劳务输出呈现出“三多三少”:
1、自发劳务输出人员多,有组织劳务输出人员少。以2009年为例,全县通过政府组织、中介组织有序输出的劳务人员有3.09万人,约占劳务输出总数的46%,而3.54万人是自发输出。
2、低层次劳务输出人员多,高层次劳务输出人员少。从外出劳务人员的文化程度来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总剩余劳动力的3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总剩余劳动力的56%,高中文化程度(含中专和技校)的占总剩余劳动力的7%。从外出劳务人员所从事的行业来看:绝大多数是从事体力型劳动,技术含量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只有少数有较高文化、懂技术的人员,从事管理或带有技术的工种。
3、中低收入劳务人员多,高收入劳务人员少。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大都以打工为目的,属于体力型劳务输出,工资收入
普遍不高,年纯收入一般在8000元~1500元;在外劳务人员高收入的比例较小,主要是包工头、承包商、匠人等,年均收入在3~5万元之间。
二、劳务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不够解放,劳务经济发展缓慢。很多人思想守旧不愿意走出去,对农业的依赖性比较强。劳务经济与农业经济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一些把劳务经济作为主要来源的家庭,种的地还很多且没时间、精力来精耕细作,以至于在农忙时,又不得不放弃高薪回家收秋。
2、输出组织化程度低,网络作用不明显。依靠“血缘、地缘、人缘”关系外出的占有组织劳务输出的65%以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自发外出务工。农民对驻外输出站、乡镇劳务输出站、村级劳务输出联系点认知度低,盲目自发外出务工耗费了时间和精力。
3、劳动力素质不高,劳务品牌意识不强。由于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低、素质不高,所以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就业稳定性差,收入不高。懂管理会技术收入较高的包工头、匠人等知名度不高,工作时间的持续性较短且难以衔接。
4、劳动力竞争力不强,合法权益缺乏保障。农民工工作量超负荷,工资被拖欠,无端遭受搜身、殴打等现象时有发生。
发生劳务纠纷,处于被动和受害的总是务工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挫伤着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5、创业积极性不高,创业氛围不浓。全县45%以上的外出务工者,从事纯粹的体力活。75%以上的务工者,没能充分利用外出务工积累的资金、技术来创业,投资创业的热情不高,氛围不浓。
三、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1、转变观念,在提升层次上下大力气。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劳务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思想观念上。一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劳务输出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劳务输出各项优惠政策和务工致富典型,引导广大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大胆走出家门、勤劳致富。同时,各职能部门也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劳务经济的认识,把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抓手,通过定期召开成功人士座谈会、典型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二要加大培训力度。要充分利用职教中心的资源优势,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要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初中毕业生、辍学的孩子接受职业技能教育。要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对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开展短
期引导性免费培训,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三要加大对劳务经济的宣传力度,充分媒体等资源,加大对打工能人、创业成功者的宣传。对劳务输出贡献大的打工能人和中介组织要给予表彰和鼓励,努力形成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氛围。
2、完善机制,在组织化输出上下大力气。要进一步提高有组织劳务输出人次比例,努力解除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一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县域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劳务供需信息系统,完善服务功能,及时、准确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加强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创办跨省的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加强对各类劳务中介机构的归口管理,促使其规范运作、合法经营。二要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要充分发挥劳务输出部门的职能优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以劳动就业服务大厅为载体,尽快建立起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规范的劳务信息收集、发布、传递网络和制度,与乡、村之间形成稳固、快捷、有效的工作机制。三要加强劳务协作,加强与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地区在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协作关系。四要加强劳务输出基础工作的开展,尽快建立以劳动力基本情况、专业技能、年龄、务
工地、联系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外出务工人员登记卡,建立台帐,并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五要扩大劳务输出责任制考核范围,严格把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绩效作为考核评价乡镇及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3、立足县情,在提升品牌上下大力气。发展劳务经济,必须立足县情。一要重点打造劳务品牌。品牌的力量是无穷的,“绥德汉”“兰花花”“四妹子”等都极具品牌价值,要充分发挥绥德务工者勤劳、能吃苦、技术好、敬业的优势,塑造品牌。二要拓展品牌的知名度。要充分利用网站、报纸、微博等资源,大力宣传绥德劳务品牌,努力形成一批劳务特色镇、特色村,形成劳务输出的品牌。三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和教育,确保劳务输出人员的质量,发挥好品牌效应,提升绥德县劳务输出品牌的综合效应。四要充分挖掘千百年来著称于世的绥德传统手工剪纸、刺绣等宝贵资源,开发出“绥德汉木匠”“绥德汉石匠”“绥德四妹子家政”等满足市场需求的多种劳务技能品牌。使绥德劳务输出实现由传统单一的劳务输出向有特色、多种类的技术型劳务输出。
4、加强援助,在强化服务上下大力气。着重加大“三个力度”: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蒙、拐、骗务工人员等非法行为,为外出务工人员营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