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笔记及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概论整理
一、一些概念与常识
1.震源:地震破坏开始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3.震源区,震中区(极震区),震中距。
4.震级:表示地震强度,是根据地震图记录到的地震波的强弱来表征地震大小的一个标度,
无量纲。
5.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性的一种经验性的定性标度。不仅与地震大小和震源深度有关,
而且与观测点距震中的远近,场地条件,建筑物结构、质量和固有周期有关。
6.走时:地震射线从震源出发到达地震台所用的时间。
7.地震的分类(主要)(详见讲义p3)
按成因:a.构造地震(占全球发生的天然地震的90%)。所有危害人类的大地震都是构造地震。b.火山地震(中国少有)。c.诱发地震(人为)(d.陷落地震)
按震源深度、震源机制、震级等划分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km内;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km内;远震:>1000km
8.地震序列
主震型:有一次大的主震,前有前震,后有余震。(一般观测到前震的地震序列不多,因为即使主震是大地震,其前震有可能震级极小)
震群型:一个地震序列中包含若干震级差不多的地震,无一特大震级的地震。
9.全球大地震带(三条)
a.环太平洋地震带。震源深度从大洋一侧向大陆逐渐加深。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
75~80%,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b.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局部有中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
球的20%左右。中国西藏、云南局部地区属于此。
c.全球断裂带地震带(洋中脊、海岭)。均为浅源地震,深度<30km,无巨大地震,地震
频度低。
10. 地震成因:弹性回跳理论(断层说)、岩浆冲击说、相变理论。(后两者没有进一步论证、
应用)
宇宙演化
1. 距离
光年天文单位(AU/UA)
秒差距parsec (pc) :恒星距离单位,数值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详见ppt。
1pc=360×60×60/2PI×1天文单位=206265天文单位=3.2616光年=308568亿公里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距离约为1.29pc(4.22光年)。
周年视差:一个天文单位对某点所夹的角。
2. 多普勒效应与哈勃常数,引力红移
太阳系
1. 从里到外:水、金、地、火、(小行星环带)、木、土、天王、海王、(冥王)
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为类地行星。其余为类木行星。
轨道近圆、同向、共面
2. 小行星的形成原因(课堂提问):(根据回忆整理)本来可以形成大行星的。但由于
位置特殊,木星引力和太阳引力的共同作用将其撕裂。(引力作用是关键)
3. 天体物理常识
4. 恒星的结局(红巨星—白(黑)矮星—核炸超新星—中子星、超新星—黑洞。略)
5.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6. 彗星(来源于Oort云)
彗核、慧发、慧尾。
彗星有光芒是因为太阳风的影响。所以彗星头对着太阳,尾背着太阳。
7. 地球的早期演化
8. 火山的熔岩来自地壳下部和地幔上部。地震同地层断裂相联系,大陆地震主要发生在地
壳的上部和中部。火山和地震是地壳不停运动的剧烈表现形式,而海陆变迁则是地壳不停运动的缓慢表现形式。
二、地震波
1.惠更斯原理
2.费马原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Fermat定理是地震波的高
频近似(地震波的特征波长远小于所研究问题的特征尺度)解。
3.地震射线:能量束的宽度(d)反比于频率(f)。f->正无穷时,能量束成为射线。在
非均匀介质中,地震射线会弯曲。
4.体波:在无界弹性介质中,存在纵波(P波),横波(S波)。前者速度约为后者sqrt(3)
倍。液体中不传播S波。
5.面波:在有界弹性介质中,存在Love波、Rayleigh波。前者走蛇形,振动方向为水
平横向;后者轨迹为沿着波行进方向的垂直平面内的逆进椭圆。在半无限均匀介质中无Love波且Rayleigh波没有频散。而地震记录中有Love波和有频散的Rayleigh波,说明地下介质非均匀或成层。
6.地震中先来体波,再来面波;体波中总是纵波先到。距震中远的地方,仍然先感觉到
上下颠簸。因为体波有折射。
7.地球的自由振荡:(驻波)。球形震荡、扭转型震荡。
8.波序:从先到后P,S,Love,Rayleigh。详见讲义p18。
9.地质构造对地震波的影响。建筑物所在地地质越坚硬,受到的破坏越小。但盆地存在
两种可能。详见“地震盆地效应”。
三、地震仪及基本参数的测定
1.候风地动仪:不是地震仪,因为它不能记录时间。
2.震中定位方法。见第一次作业。
3.震级:里氏震级M L定义。
面波震级M S:lgE = 11.8 + 1.5M;
能量单位为尔格。全球已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为8.9(智利,1960-5-22)。
体波震级m b矩震级M w。
4.强震加速度及加速度计。
四、地震机制
1.物理补充知识:应力(了解即可)
2.断层和结合。地震发生在断层上。断层滑动开始的地方叫震源。
3.断层几何术语:断层上盘/断层下盘
断层面与地球表面的夹角叫倾角。范围为0—9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