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文化与织锦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黎族文化与织锦艺术

约在3000年前的商周之际,黎族先民就已定居海南岛,直到明代,黎族仍分布于全岛各地。宋元明清各代,随着内地汉族大量迁入海南,岛内民族同化和民族迁徙现象日渐加剧,岛北黎族少量南迁,大部同化于汉族之中,今天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黎族就是在海南岛这方热土上,经历了长久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自己璀璨而又独特的文化。

那么,哪些独特的因素造就了黎族独特的文化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独特的地理位置。海南岛孤悬于南海之上,又远离中原,岛内有五指山、鹦哥岭等高山大岭阻隔,这种交通上的不便,使一些形成于上古时代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与延续,如文身现象就延续了3000多年。

二是独特的自然条件。海南岛地处热带,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岛内河流纵横,古时岛上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是黎族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及生产生活方面等习俗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是独特的社会因素。黎族由于分布不同以及与其他民族交往强度的差异,民族内部社会发育程度也有显著的差别。明清两代,在靠近汉族的黎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已与当地汉族趋于一致,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已占据统治地位。但在五指山腹地一带,直至上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生产方式的残余———“合亩制”,一些地区还保留着“峒”的社会组织。黎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黎族文化更加婀娜多姿。

民族文化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层面,第一种属于物质文化,后三种基本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下面我从四个层面,介绍一下黎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

物态文化主要包括住宅、服饰、饮食及生产生活交通用具等。船形屋,黎族代表性的住宅,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因屋形似覆舟而得名,有高架式和铺地式两种,是黎族最古老的住宅建筑。黎锦,是驰名于世的纺织工艺品,其中双面绣和龙被最为华美,是黎锦中的精品。文身,黎族文身历经数千年,是黎族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刻在血肉之躯上的由不同纹素构成的图案,包含着对生命的祈求,对幸福的盼望,对灾难的回避,对青春美丽的展示。独木器,黎族善于用原木雕凿、刳制各种独木用具,大到可以载数人的独木舟,小到宗教用品中的神像、法印等,达数十种之多。独木器功能多样,造型古朴,装饰自然,集立体雕刻与平面雕刻于一身。此外,制陶、黎药、农耕、交通等都有其精彩之处,它们具有实物属性,表现了黎族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民族特征。

制度文化主要内容有社会组织峒和合亩制。峒是20世纪50年代前在部分黎族地区存在的社会组织。峒的黎语原意是人们共同居住的一定地域,由有血缘关系的若干家庭组成村落,由若干村落组合成峒。合亩制主要分布在今五指山市一带,是黎族特有的生产和社会组织。从生产关系上看,合亩制属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生产方式,“合亩”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小家庭组成,有些还接受非血缘的外来户参加,“亩头”由父系长辈担任。生产资料归全亩统一使用。合亩共耕收获的产品,扣除留作公共开支和亩头提取少量稻谷外,其余平均分配。

符号文化包括故事歌谣、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如古老神奇的传说故事,激越优美的音乐舞蹈,节日、出生、结婚、死亡、生病仪式规则,它通过象征意义,反映黎族淳朴乐观和坚强刚毅的民族精神。《大力神》是在黎族中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故事说上古时期天上有七个太阳和七个月亮,人类深受其害。有一个叫大力神的人,一夜之间把天拱上高空,第二天又把太阳和月亮各射下了六个。接着担石垒山造河,开创了世界大业,创造了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大力神这个形象,闪耀着劳动创造世界的思想光辉。鼻箫,是黎族极具特色的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鼻箫气流难以控制,乐音时有时无,从而给人一

种若有若无、飘渺的意境,听来颇有仙乐的韵味。

观念文化是通过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表现出来的,它渗透到黎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反映黎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东西。黎族人民诚实守信、勤劳俭朴、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传统,对内是一种振奋民族精神的动力,对外是一种保持良好形象、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的品质,是黎族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著名。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进。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产工艺。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

黎锦历史源远流长。黎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棉花的民族,又是发明和使用树皮布的民族。黎锦的纺织工具陶纺轮、踞腰织机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海南岛孤悬海外,使黎族保存了原始的纺织工具及纺织技艺。存续三千年的黎锦工艺,被誉为中国棉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通过对黎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纺织史。

黎族妇女曾经哺育过我国著名纺织家黄道婆,黄道婆对中华民族棉纺织的发展作过卓越的贡献。棉花首先在南方黎族地区种植,十三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向中原地区推广,棉花的种植和传播,是劳动人民经过无数次实验和移植。黄道婆在黎族地区,向黎族人民学习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回到故乡后改良棉纺织工具,改革后的织布机,织出来的布无论是幅长和幅宽都比以前增加2-3倍。她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纺织技术,在整经的过程中根据织被、褥、带、帨的花纹图案,增加综杆。根据图案花纹的位置,在一根根综杆上,以软绳每一个圈系一根经纱。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融会贯通,总结出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在被、褥、带、帨上织折枝、团凤、棋局、字样花纹图案。"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竟相作为,转货他郡,岁既就殷"。乌泥泾由一个"民食不给"地区,发展形成"家户殷实"的棉纺织基地。由于她的特殊贡献,我国棉纺织业在长江下游地区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15世纪后期,棉纺织品一度流入宫廷,被皇室看中。18世纪后期,松江布与江南一种紫花布以"南京布"的名称从广州出口。在1819年曾经达到330万匹以上。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土布给我们祖先以衣料"。上海棉纺织工业有着600年的历史传统。十六世纪以后,它一直是我国棉纺织业最发达地区。上海成为我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黎族没有文字,黎锦是黎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综合体现,通过对黎锦的研究,可以从中解读在黎族的发展历史。

存续三千年以上的黎锦工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 通过对黎族纺织工具和工艺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纺织史。黎族是一个有着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化但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黎锦是黎族独特的史书,浓缩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

考古学家从岛内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石质、陶质的纺轮,说明3000多年前黎族妇女就已掌握植物柔韧纤维加工和纺织技术,即麻纺织工艺,成为黎族纺织工艺的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