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法隐喻角度看意境的翻译_比较_背影_两篇英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非常适于对语篇进行各个层面的分析,包括语音、词汇、语义和语篇,黄国文[1]、徐珺[2]、张晓春[3]等已开展诸多方面的语篇分析,其中以中国古代诗歌为最。另外还有学者针对科技语篇、小说、新闻语篇等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本文主要从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入手,分析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的两篇译文(以第五段为例),试图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两篇译文作对比分析,探索不同翻译策略的意境传递效果。
一、语法隐喻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个分层级的意义符号系统,在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之间有两种体现方式:一致式(congruent form)和非一致式(incongruent form),前者指为表达某种意义所采取的普遍表达的方式,后者则是非常规的形式,即语法隐喻形式。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主要分为及物性隐喻和名词化,人际隐喻则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本篇的探讨仅涉及概念隐喻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人际隐喻另撰文探讨。
(一)及物性隐喻
韩礼德将及物性系统分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4-6]。及物性隐喻就是指各个过程之间彼此的转化,例如:
The floods considerably eroded the land.[7]
此句是物质过程,但这句话还可以表达为:
There was considerable erosion of the land from the floods.
这句话表达了和上句基本相同的意义,但在过程选择上却选择了存在过程,即运用了语法隐喻,前者为一致式,后者为隐喻式。过程的转变引起了其它成分的改变,前者中的动作者floods和目标land在后句中转换为环境成分和修饰成分。
(二)名词化
除上述及物性隐喻外,概念隐喻还涉及到名词化。名词化就是把某个过程或特征看作事物,体现在词汇语法层面,即词性的转换[7]。换句话说,原本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小句过程经过打包,通过级转移将小句过程压缩成名词短语。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手段[4]。通过名词化,大量的信息浓缩在名词或名词词组中,增加了小句的信息量和词汇密度,使语篇更为简洁、正式,同时名词化在语篇衔接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The publishers had praised his novel pretty highly.
His novel had won high praise from the publishers.
动词praised和副词highly分别转换为名词和形容词,打包成名词短语,作该句物质过程的范围,从而弱化了此句动作者publishers的出现,显得更为客观。
二、《背影》节选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全文1500字,分为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五段是细节描写,主要描述了父亲送行时的背影。文章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动人的情感;但是作者在文字描述和使用上,并没有情感勇溢,全然宣泄在字里行间,只是凭借着质朴、平实的文字,似在诉说着一件家事,如实记录着每一个场景和情感的表露。读罢不免心生折服和感动,也充满疑惑:这样平白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文字和语境兼而有之的?这样的文笔在通过另一种语码转换之后,能否达到相同的效果,如实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又兼有文字的质朴呢?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也应该在翻译研究中仔细琢磨不同的译文,探讨翻译的方法和效果,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原文选取《背影》第五段,属细节描写,从父亲为儿子送行中表达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也从儿子看待父亲送行的背影里,折射出对父亲的感动和爱。译文一为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译文二选自《中国文学:现代散文卷》中的一篇,[8]。两篇都几乎如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和效果,但二者在意境的表达上略有不同。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这两篇译文进行语篇分析,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翻译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三、《背影》及其译文分析
散文《背影》第五段是一个父亲送行细节描写,语句平实但感人至深,汉语重意合,凸显了动词的地位和字里行间感情的流露。译文巧妙地传递了父子之间的爱和关怀,所选词汇是简单、平实的语言,但英语重形合,减少了动词出现的频率,
第23卷第3期2010年5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3No.3
May.2010
从语法隐喻角度看意境的翻译
——比较《背影》两篇英译文
[摘要]借助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篇英译文进行概念隐喻的分析,旨在揭示语码转换过程中意境翻译的效果。分析表明,在汉语向英语的语码转换中,通过使用语言的非一致式,更能有效传递原文的意境效果。
[关键词]概念隐喻;非一致式;语码转换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09年度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文演说类语篇的语言符号意义构建研究”(2009A025)
[作者简介]孟蓓(1980-),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
孟蓓(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却仍要达到流畅、自然的句式和与原句对等的效果实属不易。经比较发现:两篇译文处理策略不同,主要在于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不同,使得翻译效果有所差异。
(一)及物性隐喻
在这篇散文中,译文对于原文的处理有不少及物性隐喻,大都由物质过程转换为关系过程或心理过程。这样能够减少动词的使用和小句的数量。例如:
(1)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I caught sight of several vendors waiting for customers out-side the railings beyond a platform.[译文一]
Just outside the station were some vendors.[译文二]
在此句中,译文一将原句的存在过程“有”隐喻为心理过程“caught sight of”的宾语形式,而译文二保留为关系过程。
(2)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I wanted to do that myself,but he stopped me,so I could do nothing but let him go.[译文一]
But when I volunteered to go instead he would not hear of it.[译文二]
译文一保留了原句的物质过程,意义虽然清楚,但结构复杂,不够自然。但译文二将物质过程隐喻为行为过程“heart of”,效果突出,将父亲径直而走的情形表现出来。
(3)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When he came near the train,I hurried out to help him by the hand.[译文一]
When he reached my side I was there to help him up.[译文二]
译文二将原句中的物质过程“赶紧去”隐喻为关系过程“I was there”。弱化了动作的出现,只强调了结果,这样的处理同样达到了动词表现的结果,主要由于英语中动词使用较少。而译文一仍然翻译为物质过程“hurried out”与后句的help相连,动词使用过于拥挤,翻译效果不如译文二。
(4)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After boarding the train with me,he laid all the tangerines on my overcoat,and patting the dirt off his clothes,he looked somewhat relieved and said after a while,“I must be going now. Don't forget to write me from Beijing!”[译文一]
We boarded the train together and he plumped the tanger-ines down on my coat.Then he brushed the dust from his cloth-es,as if that was a weight off his mind.“I'll be going now,son,”he said presently.“Write to me once you get there.”[译文二]原句中有一处心理过程“心里很轻松似的,”译文一翻译为“relieved”直接表现心理的状态,而译文二隐喻为关系过程“as if that was a weight off his mind.”形象地表现出作者轻松的心情,较译文一更加生动和形象。
(二)名词化
(5)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His hands held on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tform,his legs huddled up and his corpulent body tipped slightly towards the left,obviously making an enormous exertion.[译文一]He clutched the platform with both hands and tried to heave his legs up,straining to the left.[译文二]
原文中的“努力”一词译文一隐喻为名词化“exertion”,生
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那费力的举动,整个形象好似出现在读者眼前一般。译文二采用动名词straining表现费力的样子,将原来的动作隐喻为状语成分,弱化了动作,凸显了形象和状态,如映入眼帘一般。
(6)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While I was watching him from behind,tears gushed from my eyes.[译文一]
At the sight of his burly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译文二]
原句中的动作“看见”在译文二中名词化为“sight”,巧用介词结构模糊了动作发出者“我”的出现,突出了眼泪的存在,强调了主题,使人印象深刻。而译文一还是采用动作“watch-ing”,表现效果就没有译文二传神、生动。但是另有一处隐喻,译文一却译得生动,原句中“背影”作为“看”的宾语出现,而译文一却将参与者“背影”隐喻为环境成分“from behind”,呼应了前面主语“I”的出现,强调了当时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经过比较两篇译文,发现两篇译文在翻译时处理策略不同,译文一使用了三次概念语法隐喻形式;译文二采用了五次。而且在翻译过程中,译文二能够灵活运用概念隐喻形式,对原文多处进行过程之间的转换或者对句子的环境成分进行转换,生动再现了原文的意境和效果。因此将概念隐喻形式运用到汉英翻译中,能够提升译文表达的效果,凸显汉语原文的意境和文字背后的情感意义。
翻译中要实现意义和语境同时达到对等不是一件易事,如何在准确表达意义的同时,恰当地传递出原文的意境是语码转换的关键。本文的分析表明,恰当运用概念隐喻形式能够有效进行汉英语码转换,在传达文本意义的同时,也能有效传递原文的意境,表现文字背后的情感意义。相比起来,译文一概念隐喻形式运用单一,除了个别使用关系过程替代物质过程外,基本遵循原文表现形式,而译文二则适当根据原文的意境进行功能转换,灵活运用了概念隐喻的形式,对每个小句几乎都恰当地进行了功能上的转换,这印证了黄国文先生的观点:“作为译者所选择的形式必须最大程度地传递原文的语义和意境。”[9]。概念隐喻这种特殊形式,不但传递了原文的意义,而且再现了原文的意境。因此在汉、英语码转换的过程中,概念语法隐喻形式恰好弥补了意合和形合之间的距离。故而笔者认为译文二更能传神地再现原文的意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较译文一略胜一筹。因此,在汉语向英语转换过程中,借助概念隐喻的形式,可以更加生动地再现原文的意境。
本文以韩礼德的概念隐喻为理论依据,主要从及物性过程和名词化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散文《背影》的两篇英译文分析,检测了概念隐喻理论在翻译中的可操作性和强大的解释力。笔者认为,概念隐喻形式的恰当运用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感情,达到语义和情景语境的完美结合,发挥汉英语码转换过程中的桥梁作用。但由于散文《背影》中突出的感情传递和平实的语言结构相结合,只能算作一个特殊的语篇,不具备检测概念隐喻在翻译中的代表作用,因此还需要对更多的语篇进行分析、验证;另外笔者也希望从语法隐喻的角度,给翻译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
[2]徐珺.上下文语境研究——《儒林外史》汉译英语篇对比分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