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词汇层面的翻译模式向 句子层面翻译模式的转换 是朝翻译模式的高级阶段 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二)Kade的翻译过程模式 (1968)
Kade的翻译过程模式
L1=原语; L2=译入语; S=发送者; E=译者作为原语接收者; S’=译者作为译入语发送者; E’=译者作为译入语接收者; Ⅰ=第一阶段; Ⅱ=第一阶段; Ⅲ=第三阶段;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分为:
分析、转换、重构与检测4个阶段
1 分析阶段: 此阶段为语法、语义分析阶段,译者分析 ( 1) 词与词组合之间有意义的关系 ( 2) 词与词之间特殊组合的所指意义(如成语) (3) 内涵意义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2 转换阶段: 从甲语言转换成乙语言为翻译过程的核心阶段 译者应注意作两种调整 ( 1)语义调整:译者在将信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 语言的过程中首先应不惜一切代价保留原文内容,其 次才保留形式(如保留诗歌的形式).过分保留形式会不 可避兔地导致原文“信”的丢失与扭曲,在任何翻译 过程中都会存在语义内容的丢失,因此译者应将语义 丢失控制到最低限度; (2)结构调整:此调整影响语段、句子、词的整个语言结 构,译者为了确保读者理解译文和避免扭曲,作少量 的结构调整是必要的。
Honig & Kussmaul的翻译过程模式
Honig &Kussmaul的模式属于功能翻译模式。 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这 个模式比前几个更接近翻译行为但它描述的是 一个理想的译者在理想化情况下如何翻译的过 程。然而,理想的译者是不存在的。 因此这个模式不具有真实性。 (Lörscher, 1991)
其一为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翻译过程模式研究; 其二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的“有声思维法” 翻译过程研究。
二
翻译过程模式研究
(一)翻译模式
在20 世纪40年代末 50年代初,人们为 了研究所谓自动翻 译的可行性,设立 了一个研究计划, 并设计出最早、最 明确、比较定型的 翻译模式。
这种模式基于这样一种理念: 所有的文本是由一串词(或词项) 组成,人们可以一项一项地翻 译它们。后来这种基本的词汇 层面的模式被句子层面模式取 而代之。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奈达在《翻译意义》( 1982)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 过程。他指出:分析阶段即译者决定原语文本意义 (词汇、句法和修辞意义)的阶段。译者在此阶段应 考虑内容和形式。 他认为人们停止用一种语言进行思考而开始用另 一种语言思考的过程仍然是个谜。 语言在亚结构上比在表层结构上更相似。一旦转 换发生,译者就要重构原文信息的形式,使它适 合于假设的读者,而检测阶段就是将译语文本进 行比较的阶段。
(五)Honig & Kussmaul 的翻译过程模式
Honig & Kussmaul的翻译过程模式 (1980))
I1=原语文本作者的交际意图; F1原语文本的交际功能; Sit=情景; SLS=原语语符; I2=译入语文本作者的交际意图; F2=译入语文本的交际功能; TLS=译入语符号。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通过对奈达模式的分析,我们得到以下认识: 1.翻译过程中的转换阶段并非与其他阶段不相 关联,该阶段实际上与分析和综合相互重叠。 2.总的来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不太可能经 常返回到基础结构(核心或近核心结构)。只有当翻 译者不能自动将目的语文本切分成分与原语文本 切分成分联系起来时,或原语文本句法结构太复 杂,而阻碍了译者理解其意思时,译者才会将复 杂的原文文本切分成或分裂成更多的基础结构。
(四) Diller & Kornelius的翻译过程模式
Diller & Kornelius的翻译过程模式 (1978)
S=发送者; T=文本; SL=原语; RSL=原语接收者; TSL=原语文本; STL=译入语发送者; TTL=译入语文本; RTL=译入语接收者; TL=译入语 Diller & Kornelin的模式没有抓住译者在翻译时的思维 话动,所以算不上是一个翻译过程模式。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3.重构阶段: 译者应考虑: (1)可取的语言种类或文体; (2)不同文体的基本成分和特点; (3)可能用来产生文体的技术; 4.检测阶段: 译者应检测译文的准确性、可理解性、文体对等,应 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字面意义上的对等,而是动态 对等;应注重译文潜在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在 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转换过程始终在分析与重构过 程中摇摆。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3. 奈达的翻译模式没有揭示译者在翻译时所 经历的心理过程,而只是用图表代表了成分之 间的相互作用。没有揭示译者是如何分析原语 文本,如何分裂成基础结构,以及如何将他们 转换成目的语的。 Nida的模式过于简单化没有分析在“转换”这 一环节发生的现象,即没有抓住翻译的本质问 题,因此也不是一个关于翻译过程的模式。
第三讲
翻译的过程
翻译过程作为翻译 研究的一个重要课 题,与翻译结果直 接相关,密不可分。 因此,本单元主要 从以下三个方面帮 助学习者认识翻译 过程及相关概念.
翻译过程的亲身体验? 翻译过程模式研究概述; “有声思维法”翻译过程研 究概述
考察中西翻译史,对于翻 译过程较有影响的研究可 以分为两大部分:
Kade的翻译过程模式
Kade把翻译话动放到交际理论的框架里, 他的模式描述了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几 个组成部分, 但却没有包括翻译的思维过 程。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1969)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实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表翻译的基本过程; 带有指向两个不同方向箭头的虚线表示 检测的过程; 标有“转换”箭头所提示的距离表示文 化、语言因素的差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