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体系视野下的政府管理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 第4期2010年7月

技术与创新管理

TECHNOLOGY AND I N NOVATI O N MANAGE MENT

Vol.31 No14

Jul12010

【创新论坛】

国家创新体系视野下的政府管理创新3

王凯峰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内热议的话题。创新从创新系统中涌现的现象引起政府对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视。经过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和演化过程的分析,研究认为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已从单纯的激励创新向激励创新主体间的互动转变。我国创新战略的实施需要从科技投入、创新环境、创新网络和技术预见四个方面对政府管理予以创新,促进创新系统内创新要素的流动。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政府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0)04-0392-05

GovernmentManage ment I nnovati on fro m the

Perspecti ve of Nati onal I nnovati on Syste m s

WANG Kai2feng

(School of M anage m ent,B eijing N or m al U niversity,B 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Building an innovati on-oriented country beca me the core of our nati onal devel opment strategy.The building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the r ole of govern ment has become a hot t op ic f or discussi on.Nowadays,Govern ments pay more attenti ons t o the phenomenon that innovati on e merged fr om innovati on syste m 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main content and evoluti on of nati onal innovati on system s,and suggests that the r ole of modern govern ment in the nati onal innovati on sys2 te m has changed fr om just sti m ulating innovati on t o encouraging the interacti on bet w een innovat ors.China′s innovati on strategy needs t o strengthen the r ole of govern ment in four areas:increasing invest m 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i m p r o2 ving innovati on envir on ment,building innovati on net w orks and executing technol ogy foresight,t o effectively p r omote the communicati on of innovative ele ments within the syste m s.

Key words:nati onal system s of innovati on;govern ment manage ment;innovati on

1 序 言

从创新系统中涌现的现象,将现代政府的注意力引向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创新发展的基本模式,但是由于各国政府在创新系统建设中的作用不同,各国创新活动的绩效存在着显著差异;我国的国家创新战略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创新系统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造成的创新阻滞严重影响了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绩效的提高。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发挥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调控作用势在必行,这是创新战略赋予现代政府的重要使命。

2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

国家创新系统(Nati onal Syste m s of I nnovati on,简称NSI)的概念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Christ opher Free man)于1987年首先提

3收稿日期:2010-03-13

作者简介:王凯峰(198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府管理创新、科技政策研究.

第4期王凯峰:国家创新体系视野下的政府管理创新

出,其核心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对一种由公共和私人部门共同构建的网络,一切新技术的发起、引进、改良和传播都通过这个网络各组成部分的活动和互动得以实现[1]。事实上,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在弗里曼1982年的著作中就已经形成,即用一种新的系统方法分析创新在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变迁中的作用[2]。弗里曼在研究日本国内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并指出日本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日本国家创新系统较好的适应了当时的“技术–经济范式”,这其中“通产省”作为日本政府的代表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对二战后经济社会变迁的反映,弗里曼认为日本成功的原因一部分归功于众多日本企业对技术变迁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日本政府(通产省)发起的社会及制度性变革带来的促进作用亦是原因所在,这种促进作用特别体现在实现某些长期战略目标中[3]。弗里曼注意到了企业创新活动的非线性表征,将创新研究的视野从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关注的企业活动扩展到了国家层面。这其中既包含了企业层面的研发活动、教育培训以及相关的社会创新,还着重强调了政府在技术经济变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弗里曼将政府角色置于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首位来看,其对政府促进国家创新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视。

3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化

继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后,伦德瓦尔(Lundvall)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在新知识价值创造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生产、扩散和使用而根植于一国领域内的、相互作用的一系列要素和关系构成的集合体。伦德瓦尔将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置于国家生产体系的框架下,他认为“生产结构”和“制度”是界定创新系统的两个最重要维度;伦德瓦尔的方法论侧重于从微观创新活动的角度来分析国家创新体系,“互动学习”、“用户-生产商互动”和“创新”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其研究考察了国家行为对“用户-生产商互动”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会如何左右一国的经济绩效,并由此发展出一种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4]。纳尔逊(Nels on)则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系列能够决定国家创新绩效的相互作用的制度,他将技术变革的存在及其演进作为研究的起点,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关注了国家的R&D系统,将企业、研究型大学和政府实验室等促进知识创造与扩散的组织视为创新的主要来源[5],并将企业、大学与国家科技政策之间的互动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其研究的重点是知识的创造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在纳尔逊看来,每个国家都有其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与此相适应,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同主体所发挥的作用、所要解决的问题、资助国内企业的程度以及资助来源的属性也各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家间经济绩效差别的成因,另一方面则暗示各国政府需要努力寻找各自创新体系的特点与不足,并通过提高创新体系要素之间的互动来改善一国的经济和创新绩效。此后,裴泰尔和帕维特(Patel&Pavitt)认为国家制度的激励结构(incentive structures)和能力(competencies)决定了技术学习的效率和方向,或者说制度要素决定了生产活动的变迁[6]。这意味着如果政府试图促进本国的创新活动或者提高创新绩效,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是必要的。

目前,国家创新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所有重要的、能够影响创新的开发、扩散和使用的经济、社会、政治、组织、制度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概念集[7]。创新过程不仅受系统构成要素的影响而且受这些要素之间关系的影响所表现出的非线性特征,被视为创新系统方法最重要的特征。

4 发达国家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实践

4.1 加强国家创新系统建设

二战后,西方工业国家的创新活动明显呈现出非线性的发展趋势,创新中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升高,为了减少市场失灵、系统失灵等问题带给创新的阻滞力,各国政府根据创新活动的非线性特点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国家创新系统建设。1945年,美国科技局主任万尼瓦尔・布什向国会提交了著名的科技体系发展蓝图———《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布什指出:“科学进步和政府有着而且一定有着极其重要的利害关系。没有科学的进步,国家的繁荣将衰退;没有科学的进步,我们无法指望改善生活水平或增加公民就业;没有科学的进步,我们无法维持我们反对专制政治的自由。……联邦政府应该接受新的职责,鼓励新科学知识的创造和青年科学人才的培养。”[8]报告清楚的反映了二战结束后因资本、商品、人才以及知识的快速流动而表现出的各种创新要素之间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趋势,预测到了阿罗(A rr ow)提出的部分理论成果———基础科学研究中

3

9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