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出世_与_入世_冯友兰_人生的境界_阅读解疑_顾银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人们往往可以从
这一面走到那一面。只有将这两个方面都体
验过了,参悟透了,然后做出的选择和判断
才是正确而能够成功的。一个人要想入世,干
一番事业,实现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
负,那么最好是先要有出世的思想和体验。
只有当你看透世间种种现象而不迷失
的时候,就能够对身外之物包括名利地位、

说到底,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一种生活
的方式而已。入世能不恋世,便是心出家;更
经过生活的锤炼而炉火纯青,才会有真正的
觉悟。出世却心挂名利,不仅不能有助于解脱,
人贵直,文贵曲。 —— —李青
2008年第 5 期
20 反而会影响品行的修炼,坠入痛苦的深渊! 总之,笔者认为,冯友兰先生所预言的 “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观 点,就是说中国哲学的方向代表了未来世界 哲学的方向,“既入世又出世”就是既要积极 投身于社会现实,又要超越人世;既有超越 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既脚踏实地做事 又不囿于人世;既不一味追求出世,又能淡 薄名利。■
19 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式都是正确的,只
是不要给自己寻找烦恼就是了。世间有许多
的事情,很容易让我们迷失掉自己,倘若我
们没有过体验和智慧,只是人云亦云随大
流,往往会迷恋一点而不能自拔。一旦我们
பைடு நூலகம்
无法掌握自己的生活方向,我们就会活得很
苦很累,没有一点做人的乐趣。
出世与入世,江湖与魏阙,历来都是一 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解决不 好,便会造成终生的痛苦;解决好了,潇洒又 自在,幸福无限。有的人在人世间的竞争中 失败了,便想着出世图个潇洒;有的人嫌空 门太寂寞,便希求入世而得以发展。必出世 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
2008年第 5 期
文本
入世包含激发动机、实现目标、满足需 要等心理过程,集中表现为积极追求目标; 出世包括减弱甚至消除动机、看淡目标、顺 应自然等心理过程,集中表现为淡泊名利。 出世比入世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因为出世 包含知足常乐的思想,道家、佛家都推崇这 种出世精神。入世比出世有更高的自尊心、 得失心和荣誉感;入世更具外向性、随和性、 意识性和开放性,因为入世意味着投入社 会,努力获取新信息,取得他人的支持,把自 己的工作、事业做好。
“入世”与“出世”,这是两个古老的哲学 概念,最早出现在道教和佛教的经典教义 里,原指两种绝然不同的、对立的人生态度 和方式。
所谓 “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 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作 为处世行事、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不过一 个人入世太深,也会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 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限于现实,囿于成 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地看问题,使当 局者迷惑,难以成就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 有点出世的精神。所谓“出世”,就是尊重生 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 课 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 本 求 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 真 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 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 半功倍。
如果一个人的入世心理强于出世心理, 那么他就具有拼搏精神和积极追求目标的 进取精神。反之则是平常心就多一些,这样 的人既不会患得患失,又避免漫无目标、无 所事事。
“以入世的精神做事,以出世的精神做 人”,这是丰子恺先生的名言,可以这样理解:
男孩心比天高,女孩梦比月圆。 —— —李青
人入世间,就要抓紧时间积极努力做好 自己的事业,要有创世界、立世界、济世界的 雄心和壮志,抛弃吝啬、孤傲、自负、霸道、贪 婪以及利欲熏心的意念。在做人方面,要淡 泊名利、清心寡欲,不追求权势、金钱、地位、 身份、学历等虚妄之物,低调做人。解脱就是 超越,超越我们这个小我,超越我们的执着 意念。一句大白话,就是要做到大公无私,把 事情看开了,把功名看破了,克服我们人性 固有的那些弱点,从而完成一个高尚伟大的 人格。
(待续)
荷包分泌荷尔蒙,让生物学家大跌眼镜。 —— —李青
其实“入世”和“出世”也不是完全对立 的、矛盾的,在某种情况下,它们两者之间也 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联系和互相补充的。 古人说:“心正,入世亦是出世;心不正,出世 亦是入世。”入世重人事,出世重“天道”;入 世讲文饰,出世求“自然”;入世主张刚健有 力,出世则倡导卑弱无争;入世强调个人对 家族、国家的责任,出世醉心于个人对社会 的超脱。换言之,入世是对社会现实的肯定 与投入,出世是对社会现实的否定与超越, 这两种心理相互对应,相互补充,相反相成 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征。
又有些担心。因为他们对人生到底是什么,
还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出世很
可能还要入世。只有真正体验过生活的繁华
和热闹,身历其中,备受折磨,心生觉悟(如
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和弘一法师李叔同等),
能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鲁智深等)。真 课
正看透了繁华的假象,情义的虚幻,四大皆 本 求
空,便能够把持住这种出世的境界。
佛教与道教都认为:“出世”即遁入空 门、清心寡欲、万事皆空,追求的是脱离凡世
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 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 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 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 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而“入世”正 好与之相反,即积极步入尘世、追求名利、弘 扬文化、提倡享受人生,入世的终极目标就 在于度人。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自我解脱呢?有一个 例子值得一提:
当年,拿破仑在全盛时期几乎统治了半 个地球,可他战败后被囚禁在一座小岛上, 烦闷与痛苦难以排遣,他说:“我可以战胜无 数的敌人,却无法战胜自己的心。”可见能够 战胜自己有多难。
要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很不容易。一般 人成功时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意时消极 颓废、自暴自弃,总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又如 何能自我超越呢?
2008年第 5 期
18
浙江桐乡高级中学 顾银乔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见“人教 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末尾处有一段关于 “入世”与“出世”的精辟论述,给人的印象特 别深。他说:“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 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并 且预言:“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 出世的。”因为这段话涉及到了“入世”与“出 世”两个古老的哲学概念,因而显得有点难 以理解。本文拟对此做一点粗浅的解读。
富贵荣华等,不起任何贪恋爱慕的心思,就
能够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忠
于职守、爱国爱民,成就一番伟业。否则,心
怀贪婪,执着世俗,就容易贪赃枉法,损公肥
私。不仅干不出一番事业,反而要落个千古
骂名,遗臭万年!
未曾经验感受过人间事情的人,是不容
易看透人间事情本质的。常见有许多人为了
理想而出家避世,遁入空门。让人感动之余,

掇 称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8.开柙出虎
出处:一 16.1“孔子曰:‘……虎兕出于
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解释: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
多比喻放纵坏人。
9.危而不持 出处:一 16.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 焉用彼相矣。” 解释:本义是危险却不扶持。现指国有 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 10.持危扶颠 出处:一 16.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解释:扶持危困的局面。 11.大动干戈 出处:一 16.1“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解释: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 势地行事。 12.季孙之忧 出处:一 16.1“吾恐季孙之忧 ,不 在 颛 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 生祸乱。 13.祸起萧墙 出处:一 16.1“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 生祸乱。 14.分崩离析 出处:一 16.1“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 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解释: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 集团分裂瓦解。 15.陈力就列 出处:一 16.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解释:能施展才能,就担任相应的官职。 16.虎兕出柙 出处:一 16.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 中,是谁之过与?” 解释: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 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新昌中学 张汉余
6.既来之,则安之
出处:一 16.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
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解释: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
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
里安下心来。
7.社稷之臣
出处:一 16.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
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
伐为?”

解释:称春秋时附庸于大国的小国。也
当然,一个人要超越自己,可以从两个 方面做起:一是外在事功,二是内心的省悟。 对于事功,应该以入世的心态,努力拼搏,竭 尽全力;对于内心省悟,就要以出世的心态, 不受成败得失的左右、不受生死存亡等情况 的影响,身似浮云,心如止水。这两种人生态 度相结合,自然就能做到“只问耕耘、莫问收 获”,如此才能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求得心 中无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