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将对旅游需求的增长发
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到福建体验海西特色乡村旅游的客源也将明显增多。

国家
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和加快发展服务业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将为海西经济圈
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目前我国旅游业主要由旅游代理商、旅游供应商、旅
客三个因素组成。

方式主要分为散客旅游和旅行社组团旅游两种,采用传统的旅
游接待方式,旅游中的许多工作是由人的密集劳动来完成的。

关键词:旅游发展经济发展
正文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高速交通体系的快速完善,特别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稳步增加而持续增长的大众化和多样性消费需求,都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对与福建来说更是是这样的。

福建地区历来就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和拥有独特优势的地区。

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就凭借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山、海、江河聚集的自然地理特点,海外华侨华人众多,历来与港、澳、台、侨经济密切联系的人文经济发展优势条件,设立了厦门和汕头二个经济特区;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国家同时把长三角、珠三角与闽南厦漳泉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从而成为中国沿海开放地带的主要组成部分。

历经近三十年的拼搏、奋斗,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整个福建省经济总量不仅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而且在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带总量中的比重都相应较小,位置靠后。

可以说福建发展滞后了,在东部沿海经济带中已形成南北发展的断裂带。

同样作为领跑中国经济的广东与浙江两省的海西地区经济,与其本省在全国所处的经济地位相比也是不相称的,凸显了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带的不平衡性。

为打破发展僵局,福建省围绕海西区的设立,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开始大念山海经,提出山海合作,到1995年提出“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升级,内地与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确立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发展思路,再到2004年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直到2009年5月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为标志,才正式确立了海西经济区的的国家发展战略地位,把海西区定位于海峡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服务周边
地区发展的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地位。

坚持先行先试,加快发展转变、确保民生优先、建设和谐社会、把海西区打造成进一步深入扩大的改革开放之区,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内外华人、华侨联手和平崛起的合作交流之区,文明祥和的生态优美之区。

可以这样说,海西区的设立,这是继经济特区设立之后改革开放的又一次区域性扩大延伸。

已经激起了海内外的华人华侨、闽商、浙商、粤商的回归投资热情,加速了台商的西进步伐,加快了海峡西岸的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的全面融合,使海西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大中华的崛起,建立起海峡两岸的经济全面一体化布局,构筑起海峡两岸和平、和谐的经济发展屏障,成为台湾和平统一的前沿经济基础,民族团聚、国家统一的示范基地。

这也就是海西区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地方区域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所体现的对台工作大局的核心利益所在。

经济的发展向来就不是封闭进行的,不同地区的沟通与交流历来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又是促进社会融合的粘合剂。

自古由探索发现考察的探险活动演变而来的旅游活动对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文明的传播,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旅游在本质上就是一项复杂的经济社会活动,它既是包括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消费行为,又是包括社会文化活动的精神消费行为。

它传导的不仅是社会的经济讯息,而且还有社会人文的政治信息。

旅游的实践证明:旅游活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拉动物质消费的联动波及效应,显示了其适应超前发展的先导作用;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又具有在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之间、不同信仰人群之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作用,显示的是人类社会彼此间的相互尊重、包容、和友好相处的融合效应;共同表达的是对已消失的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惋惜与追思之意,对仍存续的敬慕、继承与保护之情。

这是旅游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所在。

海西区的战略决策源自于对台工作的新思维。

海西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名胜旅游资源,为海西旅游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条件;海西区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为海西区的旅游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海西区特殊的历史使命,又为海西旅游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为新机制的建立排定了时不我待的时间表。

归根到底一句话:海西旅游业建设与发展的十年规划虽然已经定案,但现在需要的是打破常规的新思维,需要建立雷厉风行的新机制。

大家知道: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它是与旅游活动相关联行业所结成的综合体,它集中了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

对旅游业来说,包括自然和历史名胜等在内的各种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载体;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旅游资源和游客供需双方的中介;吃住行是旅游活动的三大基础构成要件;参观游览是旅游活动的中心;导游是旅游资源地的宣传员、推销员和形象代言人;购物和娱乐是旅游活动的必要补充。

这是旅游各要素环节自身特点和承担的任务分工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海峡两岸的旅游业界对旅游的硬件设施都
是十分重视的,但在软件设施上,却因旅游业的经营体制不同、经营的思想理念不同,而导致对旅游的认识差异。

现实的状况是台湾的旅游业基本是以私营体制为主,实行市场化经营体制;自然和历史人文的景观资源都基本采用“国家公园”的免门票或低门票的经营管理模式。

而大陆方则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体制,旅行社多实行承包经营制;风景名胜区多为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经营管理模式。

由此导致旅游业内普遍存在政治的行政公权力、资本权力、市场权力的三权介入,而形成了风景名胜区的高门票、长假黄金周的旅游淡旺季期间旅行社的无序竞争,以及业内关联经营环节吃高额回扣的三大弊端。

其结果正如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在今年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一针见血地指出那样:大陆景点观光费用高,连寺庙都收门票,风景名胜古迹价更高。

海峡两岸的旅游业在市场条件下的经营思想、运营机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障碍旅游功能的发挥,不利于旅游文化交流的扩大与深入。

这种状况还表明:我们的旅游业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即旅游业的建设还习惯于政府主导资源配置,而运营又放任自由各自为政,旅游业的发展还停留在单纯的资源与资本对话的传统低成本扩张阶段,而视旅游经济是单纯景观游的门票经济。

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把旅游业这一产业看成仅是旅游部门的一个行业,把旅游经济这一综合经济看成只是旅游部门的一个行业经济,而缺少牢固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来进行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是,在自然风景和历史名胜古迹资源景观上淡忘,甚至丧失了也是一种公共品的观念和具有全民所有的公益性属性特点的意识。

由此而造成对广大人民群众公民权利和公共权益的伤害与剥夺。

正是由于这两个观念意识的叠加,使旅游业被一种不正常的金钱至上的利益链条所牵制,旅游业的运行也在市场经济的名义下充满了无序竞争,旅游业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也在社会关系的撕裂中进行着。

从而也构成对海西旅游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结论
海西旅游区的建立与发展,要从现在发展障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在看到旅游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朝阳产业同时,也应看到它同样会受人的思想意识指导所支配,它的发展也同样要在旅游的社会需求、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互为条件、互为影响、共同互动作用下才能实现。

我们既要承认人的旅游消费欲望的成长性,也要承认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承载的脆弱性。

要保证海西旅游消费的永续满足和旅游业及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实施,就必须从对台的大局出发,用可持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认识规范旅游业的管理行为、消费行为和发展行为;从海峡两岸旅游业的现状中寻找共同点,把握发展的大方向;充分尊重旅游的特点,充分发挥旅游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扬各自的优势;积极实施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开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局面,才能共享尽早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大业、民族和谐复兴的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