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皮素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槲皮素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摘要】槲皮素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植物体内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等。
但由于其水中溶解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注射无法给药等因素导致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制剂技术已被运用于槲皮素溶解性的改善,本文就近几年槲皮素纳米制剂的发展情况进行归纳整理。
【关键词】槲皮素;纳米粒;脂质体;胶束
槲皮素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其具有的多种生物及药理活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槲皮素具有多种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肾脏保护[1-3]。
然而,由于槲皮素具有不稳定性、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近些年来,纳米给药系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难溶性药物的水中溶解性,提高生物利用度等作用。
因此将难溶性药物制备成纳米制剂是提高药物疗效,扩大临床应用非常具有前景的选择。
本综述就近几年内槲皮素纳米制剂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整理。
1. 纳米混悬剂
Sun等[4]制备了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393.5nm,平均电位为-35.75mV,且水中溶解度较原药粉增大了70倍。
且与槲皮素原药相比,口服给药后血浆清除率降低了7.5倍,AUC增加了15.6倍,明显提高了口服生物利用度。
Wang等[5]采用复乳化法用PEG-PLA制备了槲皮素-硅量子点纳米混悬剂,并考察了其对HepG2细胞的体外毒性实验,由于硅量子点具有产生荧光的特性,因此可以监控药物的转运过程。
另外,Gao等[6]以普朗尼克F68/卵磷脂(3:1,w/w)为稳定剂,分别采用溶剂沉淀法和高压均质法制备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分别为251.56nm与192.47nm,冻干复溶稳定性好,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槲皮素水溶性差的难题。
2. 纳米粒
李厚丽等[7]采用高温乳化-低温固化制备了槲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17.3nm,平均包封率为48.50%,实验结果表明与槲皮素原药粉相比,口服该剂型后可长时间黏附与小肠壁而不被排入大肠,可有效延长药物在小肠的滞留时间从而提高药物在肠道的吸收。
谭启等[8]采用溶剂注入法制备得到槲皮素磷脂-壳聚糖纳米粒,平均粒径为95.3nm,平均载药量和包封率为2.45%与48.47%。
透皮实验结果表明将槲皮素制备获得磷脂-壳聚糖纳米粒后可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从而有利于槲皮素抗炎抗氧化作用的充分发挥。
3. 脂质体
王刚等[9]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了槲皮素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72.63nm,包封率为91.77%,并考察了小鼠口服吸收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灌胃给药12h后,槲皮素原料药吸收不到60%,槲皮素普通脂质体吸收不到70%,而本实验研究的槲皮素长循环脂质体吸收大于90%,吸收百分率显著提高。
任瑾等[10]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液体型槲皮素前体脂质体,该前体脂质体遇水即可快速自组装成纳米级含药脂质体混悬液,平均粒径为228.7nm,电位为-21.2mV,稳定性较好;包封率较高为90%以上,且体外具有缓释效果。
张洋等[11]研究了槲皮素脂质体纳米药物及其对大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得到的槲皮素脂质体纳米药物平均粒径为133nm,载药量为0.6mg/mg,平均包封率为91.18%;研究结果表明槲皮素脂质体纳米药物肝损伤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肝功能,其作用强于同等剂量的槲皮素,且探索了保护肝脏的机理是增强了肝脏Bcl-2蛋白的表达。
4. 胶束
杨小云等[12]采用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已内酯(PCEC)为载体制备槲皮素嵌段共聚物载药纳米胶束,平均粒径小于100nm,电位为-24.3mV;大鼠尾静脉单次给药后,与槲皮素溶液相比,槲皮素胶束AUC显著增加(84.70±23.62 μg·min·mL-1 vs 36.55±18.47μg·min·mL-1),半衰期明显延长(40.28±2.53 min vs 9.15±4.91 min),具有缓释长效特性。
Wang等[13]研究了以mPEG-PCL为载体的槲皮素胶束,粒径为34nm左右,载药量约为7%,且体外具有缓释特点,并对其进行抗炎作用的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该槲皮素胶束可明显减弱由急性膀胱炎引起的膀胱水肿及炎症,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5. 其他
阮婧华等[14]研究了槲皮素纳米脂质载体及其增加口服吸收的机制,对比了槲皮素混悬液、磷脂复合物及纳米脂质载体的体内外生物学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原位肠灌注实验中,槲皮素纳米脂质载体渗透性最高,约为槲皮素混悬液的14倍,为槲皮素磷脂复合物的3倍,且该槲皮素纳米脂质载体的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李剑惠等[15]研究得到槲皮素纳米乳,平均粒径为16.3nm,并考察其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情况。
结果表明该槲皮素纳米乳在肠内吸收速率较大,各肠段均有吸收,尤其是结肠吸收明显,可为结肠靶向制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6. 展望
近年来纳米制剂的发展为解决槲皮素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等难题提供了多种思路,但大多数为实验室研究,各项质量标准还需进一步优化,与临床应用还
具有一定的距离。
随着纳米技术和更多高分子药用载体的发展,不久的将来肯定会研究出更实用、更有效的槲皮素纳米新制剂。
参考文献:
[1]袁志平,陈俐娟,魏于全等. 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对肝癌腹水抑制效应实验研究[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06,25(8):941- 945.
[2]Yoshizumi M,Tsuchiya K,Suzaki Y,et al. Quercetin glucuronide prevents VSMC hypertrophy by angiotensin II via the inhibition of JNK and AP-1signaling pathway[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2,293(5):1458-1465.[3]Milane HA,Ubeaud G,Vandamme TF,et al. Isolation of querceti n’s salts and studies of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ntioxidant relationships[J]. Bioorgan Med Chem,2004,12(13):3627-3635.
[4]Sun M,Gao Y,Pei Y,et al. Development of nanosuspension formulation for oral delivery of quercetin[J]. Biomed Nanotechnol,2010,6(4):325-32.
[5]Wang Q,Bao Y,Ahire J,et al. Co-encapsulation of Biodegradable Nanoparticles with Silicon Quantum Dots and Quercetin for Monitored Delivery[J]. Adv Healthc Mater,2013,2(3):459-66.
[6]Lei Gao,Guiyang Liu,Xiaoqing Wang,et al. Preparation of a chemically stable quercetin formulation using nanosuspension techn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2011,404:231–237.
[7]李厚丽,翟光喜,祝伟伟等. 槲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小鼠口服吸收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6):435-438.
[8]谭启,翟光旭. 槲皮素磷脂-壳聚糖纳米粒制剂及其经皮给药的研究[D]. 山东:山东大学,2012.
[9]王刚,常明泉,杨义光等. 槲皮素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小鼠口服吸收研究[J]. 医药导报,2010,30(10):1266-1269.
[10]任瑾,方正杰,印晓星等. 槲皮素前体脂质体的质量考察[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3,30(1):39-42.
[11]张洋,邓展生,张阳德等. 槲皮素脂质纳米药物对大鼠肝脏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6)33-36.
[12]杨小云,陈洪轩. 槲皮素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胶束的研究[D]. 河南:河南大学,2010.
[13]Bi Lan Wang,Xiang Gao,Ke Men et al. Treating acute cystitis with biodegradable micelle-encapsulated querceti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2012,7:2239-2247.
[14]阮婧华,杨付梅,张金洁等. 槲皮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增加口服吸收机制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138,48(5):368-373.
[15]李剑惠,夏晓静,胡英. 槲皮素纳米乳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动力学[J]. 中国药师,2008,11(2):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