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靖城镇柏木小学侯江燕
当前的作文教学,大多仍沿龚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当堂布置文题,接着作一些指导,最后便留一段冗长的时间让学生作文。在这种模式的长期压制下,学生的作文变成了“榨文”,文章即无新颖的立意,又无充实的内容,更谈不上妙笔生花了。“假、大、空”的现象在作文中肆意蔓延着。
针对这种模式的弊端,按照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要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长期的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教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如在教学生写自已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首先,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接着,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水果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的滋味,可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水果的了解。通过我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吃法等方面的特点,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习作欲望。
叶圣陶认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作文要有材料,而材料来源于生活;作文要有感情,而感情发于生活。作文离开生活,将是无地之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开发各种各样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如我利用学校组织的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的契机,在班里开展了一次“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的现场献爱心活动。活动开始,我伤感地告诉了学生青海玉树“4.14”7.1级地震的不幸消息,
以及地震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灾情况。我还动情地描述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央视赈灾晚会的感人场面,并重点讲了香港义工阿福舍己救人的事迹。在我真情洋溢的言辞中,学生的神情显得专注而肃穆,有的学生眼睛已经湿润了,我知道此刻他们的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感动。接着,我拿出特意制作的红色“捐款箱”,宣布现场献爱心活动正式开始。学生依次上台献自己的爱心,并说一句心里话。而当每一位学生走下讲台,教师里就响起一次热烈的掌声。在活动即将结束时,我播放了歌曲《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感人的旋律,把这次献爱心活动推向高潮。随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这次活动,写一篇作文《记一次献爱心活动》。由于学生都真切地体验到了充满真情的生活情境,拥有了真情素材,因而写的文章富有真情实感。
三、创设阅读情境,学习习作方法。
小语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知识非常宽泛,不仅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还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地结合一些优秀范文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读写结合。
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品析文中那一个个有趣的情节,如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童年的乐趣在这妙趣横生的描写中展露出来,学生们兴致盎然地讲着,绘声绘色的读着,似乎也回报了美好的童年时代,借此机会,人对同学们说:“孩子们,你们和作者一样,都经历了梦幻的童年,你们一定也有一些让你惊喜的发现吧,想一想,给大家讲一讲好吗?”只一会儿,同学们的倾诉热情便被点燃了,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如蝉为什么会叫;油为什么比水轻;手盆中的水流呈顺时针的奥秘等。嗬,别看年纪小,他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呢?这个话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写作冲动,于是水到渠成,一篇篇生动活泼的小文章便从此诞生了。
其实,利用课文来创设情境的例子有很多,如《燕子》中燕子的外貌描写;《东方之珠》中热闹场面的描写;《北大荒地秋天》中先总后分的描写方法……这些情境都可以很好地切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作文的好素材。
四、创设评改情境,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依常规,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在小学作文训练总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除了要对当次作文作一次总的回顾和评价外,又要明确今后作文训练的目标。因此,重
视作文讲评并提高作文讲评质量对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在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我们做教师的试想一下,如果在未誊写作文本之前,我们先收起学生的草稿,从语言、选材、结构、中心几个方面粗评出典型的优秀习作,拿到课堂上来欣赏,创设一种赏文的情境,更能让你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的具体做法是:挑选出好的作品,叫小作者一个个走上讲台,把他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很显然,他们感到这是一种骄傲,一种自豪,便能读得绘声绘色,做到了抑扬顿挫。可以说,这是作者表达感情去朗读的最佳时机——让所有的同学都听他(她)来读自己的习作;更是同学们赏识文美的最佳方式——亲耳聆听作者倾吐自己的感情,真是两全其美。这个时候,你看吧,那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有听得入了神的,有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的,有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有敬佩得竖起大拇指的,还有啧啧称赞、情不自禁地进行议论的……可以想象出他们的内心已经在琢磨了:人家怎么写得这么好呢?噢,原来他……看到这种情景,我就趁机让他们进行评价,果然不出所料:他(她)动脑筋了,选材新颖;他(她)写得是真人真事,表达的是真情实感;他(她)写得生动,做到了详略得当;他(她)敢于展开合理的想象;他(她)语言积累多,词汇丰富……这句句肺腑之言,不正是我们教师想说的吗?这个时候,再去修改——自改、互改作文,是不是比老师细评,学生根本不看评改情况和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习作上要见效得多呢?用我们常听的一句话就是“知错就改”、“就地‘罚办”。先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但使教师批改的任务减轻,而且对端正学生的习作态度、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都起着明显作用。
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深深感受到,在作文教学时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适应教改而采取的花哨形式,而是使学生的作文训练回归到正常的程序中来,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多姿多彩的写作情境,缩短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思维潜能,从而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