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刘东华

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12期

摘要:本文在对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及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证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能力培养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相协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实现教学与市场环境的变换相一致,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其中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本文研究重点在于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就业岗位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能力,一定的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进一步提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1.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成了学科教育模式,缺乏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中,课程设置普遍遵循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校内会计实务综合模拟实训——校外毕业顶岗实习”的规律。其中,校内专业实训只在毕业实习前安排一次会计实务综合模拟实训,然后就是校外毕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又低,所以当学生拿到毕业证找到一份手工会计或电算化会计工作时,适应期较长,单位满意度低。

1.2职业拓展课程的设置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缺乏灵活性。在上述的会计专业课程之外,大部分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依旧开设“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证券投资”等必修扩展课程,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相关的就业岗位在增加,“经济法、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可能对学生将来就业更有帮助。怎么办?再增加必修课?课时够吗?所以将专业拓展课设置为选修课是课程改革

的方向。目前,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也都开设有选修课,但其选修的内容主要是“人文素质、公共关系、语言表达”等课程。

1.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学校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动,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结果是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证、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的考试。而许多院校没有专门开设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助理会计师资格证对应的初级会计实务和初级经济法课程也没有对应开设课程,只开设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经济法课程。

1.4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就现有的职业院校来看,几乎都开设有会计专业,而所有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电算化课程,但都是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一周四至六节课,一学期上完。学校硬件条件好的,安排四节上机,二节理论;硬件条件不好的,二节上机,四节理论。实际上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很多,一个学期周六的课时学生根本学不完。另外,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也很重要,由于师资等条件限制,很少学校开设该课程。

1.5课程评价方法单一。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但多年以来,许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仍实行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只关注结果不考虑过程,只注重理论不注重能力的单一课程评价方法,普遍没有把学生就业纳入课程评价体系。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

2.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重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应包含哪些内容,我们针对本校2008至2010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跟踪调查,主要调查内容是毕业生就业质量及会计职业能力情况在统计出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就业会计岗位层次及其职业能力得出如下结论:

2.1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我校2008至2010届三届被调查的毕业生共有136人从事会计工作,其中除15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及较大型企业工作外,绝大多数学生(130)所在单位为中小企业,并以民营企业为主,比例高达89.7%,又因我校是以畜牧为主的农业院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小畜牧民营企业就业,比例达到34.5%。可以说,中小企业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要求依据中小企业的特点要求,培养更多满足中小企业需要的会计专业合格人才,实现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赢。

2.2中小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比较简单,从调查资料上来看虽然个体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学生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会计岗位基本分为两个层次:基层核算岗位和财务会计管理岗位(见表一)。针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征求了中小企业的意见,各企业普遍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既包括完成会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如手工会计核算能力、电算化会计核算能力等),还包括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需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上述两方面内容构成了会计职业能力的整体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综合能力是基础,专业技能是核心,两方面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详细分析见表一。

3.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群职业技能需求分析,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序化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对于成功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支撑点是课程教学,根据会计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及参照国家财政部与人事部制定的会计职业资格考试鉴定标准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构建“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证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见下表一所示)。该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3.1依能力培养规律要求安排课程模块顺序。依次包括公共基础素质教育模块、职业基础技能教育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教育模块,职业能力素质拓展教育模块四个模块。前三个模块为必修课程模块,第四模块为选修课程。课程模块安排顺序既考虑了职业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又遵循能力培养的规律要求。

3.2实践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时比例合理。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为课程课堂实验(共450学时)、课程期末教学实习(一门核心课程安排一周实习时间,5学期共8周实习周)、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共4周)、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共20周)。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培养学生的会计单项技能、特定会计岗位综合技能、所有会计岗位综合技能等,做到了环环相扣。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时间共安排1200学时,实践教学环节折合学时为1218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基本为1:1。

3.3注重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紧密结合。该课程体系涵盖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如一年级安排的基础会计与初级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为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相配合;二年级安排的初级经济法、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为助理会计师资格取得相配合;三年级安排的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中级经济法为取得会计师资格的奠定基础。

3.4根据本校学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会计岗位有针对性地安排企业特色课程。如我们学校为农牧业高职学校,相当比例的学生在畜牧企业就业,因此就针对性地开设了畜牧业成本核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