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的发展方向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蓄电池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分析了储能电池现实需求,铅酸蓄电池和锂电池比较及锂电池储能的特点和应用前景。关键词:铅酸蓄电池;锂电池

0 引言

目前在我国作为储能用的蓄电池基本上全是铅酸蓄电池,铅酸蓄电池的技术近几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日臻成熟,不仅在交通运输、军事国防等传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应用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通信电源、电力变配电系统、铁路、船舶通讯、起动、照明电源、UPS 电源中。但是铅酸蓄电池能量密度低,体积、重量大,深循环寿命短,对环境有污染,还存在着诸如充放电次数的限制。特别是在全球倡导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背景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体积小、重量轻、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可大电流快速充放电的新型锂电池迅速崛起,利用无污染绿色环保的锂电池进行储能,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

1 采用锂电池替代传统的铅酸蓄电池的优势

1.1 体积小、重量轻(以稀土锂电池为例)

稀土锂钇电池能量密度高。稀土锂钇电池能量密度约为铅酸蓄电池的3倍,同功率条件下,锂电池的重量是铅酸蓄电池的1/3,重量是铅酸蓄电池的一半。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可解决面积狭小的问题(特别适合用在移动电源车上作为储能能源),减少占地面积。因电池本身体积小,重量轻,对于电池的运输、搬运、安装带来便捷。

1.2 循环寿命好

常25°C下,80%DOD深度放电,可达3000次以上,而铅酸蓄电池80%DOD深度放电,也就200多次。

此项优势特别适用于:①无市电,靠太阳能、风能及电池供电系统

②无市电,靠柴油机及电池供电系统

③有市电,但停电相对频繁的地区

1.3 高温性能好

耐高温:稀土锂钇电池为电动汽车的恶劣高温环境而研制,从电池材料等采取了相应措施,具有耐高温的特性;

1.4 自放电率小、无记忆效应

可充电池在经常处于充满不放完的条件下工作,容量会迅速低于额定容量值,这种现象叫做记忆效应。像镍氢、镍镉电池存在记忆性,而稀土钇锂电池无此现象,电池无论处于什么状态,可随充随用,无须先放完再充电。

1.5 无污染、绿色环保

稀土锂钇蓄电池无毒,无污染,符合欧洲RoHS标准,为的绿色环保蓄电池。

1.6可大电流快速充放电

稀土钇锂电池可大电流3C快速充放电,在专用充电器下,3C充电20分钟内即可使电池充满,起动电流可达3C。铅酸电池现在无此性能。

1.7安全可靠

稀土钇锂电池已经过严格的安全测试,蓄电池的产品定型试验要包含:针刺、跌落、挤压、震动、撞击、火烧及短路等试验,蓄电池不爆炸不起明火,所以使用安全可靠。

1.8容量充足、能量密度高:

铁锂蓄电池容量受放电倍率影响较小,避免了铅酸蓄电池高倍率放电容量大幅衰减现象;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和稀土锂钇电池,但通过以上几种锂电池的比较分析,稀土锂钇电池的性能更甚一筹,虽然磷酸铁锂电池有一些缺点,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大部分改进,并且已经能够很好地商业化运作了。

2 锂电池的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和节能减排的推动,铅酸蓄电池会逐渐被无污染环保型锂电池所代替,并且随着锂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锂电池的应用将日益广泛。

3 结束语

锂电池的应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1绿色环保:采用稀土锂钇电池,具有显著的节能环保效果。稀土锂钇蓄电池无毒,

无污染,符合欧洲RoHS规定,为绝对的绿色环保蓄电池,杜绝了铅酸蓄电池对环境污染

问题。所以在新能源应用和节能减排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3.2因电池本身体积小,重量轻,对于电池的运输、搬运、安装带来便捷,所以用锂

电而不用铅酸,能大幅缩短整组蓄电池抢修的工作时间、人数以及工作量,节约人力及物

力资源。

根据以上分析,采用锂电池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加快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对实现行业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

撑。

参考文献

[1] 张文亮,丘明,来小康.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8,

32( 7) : 1-9.

[2] 唐琛明.王兴成.沙永香.动力型18650 锂离子电池的过充电性能[J] .电源技术,2007 .31

(11) :885.

[3] 孟蕊.邱瑞珍.高俊奎.电动工具用锂离子电池的开发和性能研究[J] .电源技术,2007 .31

(1) :30.

[4] 郑子山,张中太,唐子龙等,锂离子二次电池最新进展及评述,化学世界,2004,45(5):270

[5] 胡杨.李艳.连芳.锂离子蓄电池热稳定性的机理20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