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侗族春节习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南侗族春节习俗
侗族侗族的春节,叫“过年”。

靠城镇附近的村寨,隆重热闹,年前,忙打年粑酿酒杀猪,备办年货,打扫门庭,张贴春联,互送礼品。

除夕天,备香纸供品,燃香点烛,敬祭先祖。

有的用“年饭”喂狗喂牛,以此答谢,夜间,炉火长燃,灯明不熄,喜迎新春。

深夜酌茶放炮,迎新祭祖。

初一早上,有的手持香纸到井边河旁,敬祭水神,涉水回家,以为吉利。

有的出行郊外,或挑肥下田,拾柴火回家,意为招财进宝。

少者结伴游戏,长者互相走访,宴请亲朋,同饮春酒。

有的玩龙押狮,或“请七姑娘”、“唱桃源洞”,庆贺新春。

黎平、榕江、从江等县交界侗寨,祭祀“萨岁”,结队“多耶”,集于鼓楼或公共场所对唱大歌,或吹芦笙,演侗戏,或带歌队和戏班出村“月也”。

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高高兴兴吃“年更饭”。

这晚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本村寨互相串门、吃“年茶”。

吃“年茶”是很有趣的,那是各家的姑娘(或妇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家敬并以后(意思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姑娘们便一起拿勺子舀水,舀到井里有白泡沫为最吉祥。

姑娘们用这一担水给客人和家里的人煮上香喷喷的油茶,这就叫做吃“年茶”。

新年初一凌晨,要抢"头水"当全寨响起一片迎春接福的鞭炮声时,后生们就飞快地挑起水桶,手举火把,冲向井台,打上一担水飞速地挑回家。

因这是新年的第一担水,所以叫"头水"。

侗族人把抢来的"头水"奉为吉祥圣洁之物,家家户户都遵守古老的习俗只抢一担
水。

挑回来的"头水",要专门贮放,不能用来洗东西。

只能做饭、炒菜,姑娘、媳妇们把"头水"煮沸,冲上糯米酿制的糟酒加荷包蛋,泡上芳香的侗家油茶,款待贵客。

据传:吃了头水煮的饭、炒的菜、泡的油茶,能消病去灾。

如果误用了"头水"洗了东西,不能把水泼出去,只能洒在灶膛里,以示将吉祥留在家里。

后生们抢完的头水,各家主妇就用竹篮提着煮好的米饭、猪肉,斟上米酒、来到井边祭水,她们将酒慢慢地注入井中,表达侗家人的心愿,愿井水四季不断,让全村百姓在新的一年里喝上更加清澈甘甜的水。

现在具体介绍春节的相关习俗。

(一)年前准备
农历12月,俗称腊月,是一年之岁尾,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

农事上是“闲”了,人们为了辞旧迎新,特别是男女主人们却开始更忙碌起来。

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祗、祖先有个交待,腊月即是个“祭祀之月”,也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并有着丰富的内涵。

“杀年猪”
杀年猪是在年前腊月进行的,一到腊月时分,可见侗寨天天有磨刀宰猪的情景。

杀年猪很讲究的,一般来说,要和村寨的家家户户商量,因为屠夫有限,必须排日子。

“杀年猪”时会请一些亲朋好友来吃一顿,俗称“吃泡汤”,并送1-3斤猪肉给他们,让大家分享盛年喜悦。

同时腌制腊肉等多种年货。

“打糍粑”
糍粑就是糯米打成的圆形年糕。

不论田多田少,侗族家家都会栽植一些糯稻,收割晒干后放至腊月以备打糍粑用。

侗家打糍粑也是挨家挨户排队,互相帮助着打。

人们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碓款”中用木头做成的“碓锤”揉打成糊状,往往还添加一些山野菜,拧成圆陀压扁,染上松柏枝叶花纹,涂上蜂蜡,制作成圆形糍粑,寓意家人年年团圆,风干后用水缸装满凉井水存放,以备新年食用。

打糍粑时打好的第一糍粑,要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片糖或者参糖黑芝麻粉供在场的人一起品尝,共庆丰收。

“做泡茶”
侗族喜在丰收后将各种农产品制成干货,最突出的是将各种菜果做成蜜饯,靖州侗族的蜜饯有十样之多,叫做“十样饯”,有冬瓜蜜饯、南瓜蜜饯、柚子蜜饯、番茄蜜饯等。

他们还将糯稻米蒸熟染上红黄绿颜色晒干,春节前用油炸熟,这就是泡茶。

春节时节客人来访拜年必敬泡茶。

敬茶顺序为第一道茶为蜜饯茶,甜甜的,第二道为“糖豆子”茶,既甜又香,第三道就是泡茶,滚烫辣辣的。

有些地方的侗族将泡茶称为油茶。

这三道茶以后才可能是汉族地方的真正的茶。

“打豆腐”
腊月家家户户都要磨豆腐。

侗族有在田埂上种黄豆等各种豆类的习惯,春节则豆腐成为一道重要的菜。

家家把磨好的豆腐用油炸成小块,可放十天半月,为正月备下营养方便的菜肴。

“送灶王”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菩萨回天庭的日子,侗民要举行“送灶王菩萨”仪式,主要是祭拜活动,届时,会把肉煮熟,放点糠果,杯中倒上酒,点香、烧纸在灶屋内祭拜,寓意是希望灶王菩萨享用了这些美食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少打小报告,送走了灶神之后,家家户户便可以“除邋遢”迎接新年,而在正月十四又得将灶神请回家中,继续执行神职。

“除邋遢”
春节前几天要从山上采来新竹枝,与长竹杆扎成长把扫帚,可以直达房子的最高处,一家人认真清除房子内的灰尘等脏物,清除下来的东西需及时收拢倒在垃圾坑或焚烧掉。

同时侗民会大扫除后,特别是在大年三十夜时,每个人都要洗澡、理发、刮胡须、剪指甲,把自己清洗得干干净净,换上新衣裤,寓意去旧迎新。

“烧米酒”
侗族爱酒,人到侗乡,一年四季皆可闻到酒香。

腊月侗乡家家户户都要做米酒。

侗族人做酒以缸计,一般每家都要烧制数缸。

侗家米酒有三种,一种是各地都可见的烧制米酒,度数大致在30—40度;一种是不用烧的甜酒,就是用土米酒曲“拍”的甜酒酿,度数不高,存放久了还会有苦味,侗族就叫他“苦酒”,一般只有10多度,非常好喝;特别是一种“套缸酒”,是酿好的酒再加冰糖、猪板油酿制,既甜又有劲,是过年的上等好酒。

“安家香”
家里打扫干净后,就要请人写对联,写“家香”。

所谓“家香”就是堂屋里的神龛,春节前要为神龛重新写“天地君亲师之位”、“土地神位”,有的人家不惧天地君,专写“某氏历代先祖之位”,但“土地神位”却也还是要的,都要为神龛贴上那个新对联,屋子的每个门窗也要写上新对联。

“烧高香”
大年三十侗家早上就要在神龛上点上蜡烛,烧高香、烧纸钱,祭拜天地君亲师。

各家都在堂屋中央摆上“八仙桌”,放好凳板,在桌上摆好各种祭品,放三只酒杯,倒满酒,每只酒杯上放一根筷子,筷子头朝向神龛,然后由一家之主主持祭拜仪式,在燃烧纸钱时,口里会念念有词,说明每一叠纸钱是送给哪位神仙先人的。

有的还要到外面的大路口、村头、村口或土地屋等处“祭拜”一下,让在外面去世的没有上神龛亲人回家过年。

完毕后放响鞭炮开始准备年夜饭。

“办年饭”
大年三十饭菜是十分丰盛的。

首先必须煮一大锅米饭,够一家人吃几天,寓意饭吃不完;然后是要有鱼,一般为烧一整条鱼,当天并不吃,留着来年吃,寓意年年有余;然后是“四盘八碗”,就是要办12道菜,包括有腊肉、晻鱼、鸡蛋和青菜等。

特别是要有一道青菜和豆腐,寓意一家人青青爽爽、青青白白。

(二)年中活动
“年夜饭”
席间,家里最长辈坐上首位,儿孙辈坐下首位与左右位。

过年必喝酒,不胜酒力的也可不喝。

长辈宣布开饭后,晚辈需向长辈敬酒,长辈也会回敬。

年饭由于菜多酒多,能喝酒的人家一般会吃很长时间,喝到尽兴处,会猜拳行令,歌声大作,由于年夜饭饭菜准备得很多,每份都吃不完,寓意年年有余,样样有余。

“坐三十夜”
就是在三十夜这天晚上,大人一定要做到晚上十二点以后,鼓励小孩子也要坐到那个时候,侗族习惯在厨房起火楼,火楼既是煮饭烧菜的地方,也是冬天一家老小烤火取暖的场所,三十夜火楼会烧一大堆火,全家围着火聊天,扯家常,吃东西甚至看电视等。

坐三十夜还是侗族煮“糖豆子”的最佳时候。

“糖豆子”也是侗族待客的一道茶,一般用干黄豆、豇豆、蚕豆等豆类经几小时煮烂后放糖做成。

坐三十夜正好把糖豆子煮好了,大年初一可以待客。

“放鞭炮”
抢年是湘西过年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时间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即第二年初一的0点)交接之时,放鞭炮抢年!抢年是很有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

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到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

放鞭炮抢年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

年后活动
整个正月都是过年,侗民正月保存着很多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文化习俗。

(三)年后活动
整个正月都是过年,侗民正月保存着很多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文化习俗。

“捡柴喜”
捡柴喜,是大年初一早晨的事。

一起床,男女主人的第一件事是出门捡一小捆柴禾进家门。

我们湘西发音是柴、财不分的。

捡柴就是捡财。

捡柴喜就是捡财息。

湘西的山,四季常绿。

湘西的男人们披一身晨光,钻进一片清幽里,一片片晨光和绿色就被生生扯动了。

呼啦啦,呼啦啦的,像风摇过,像涡在旋。

一捆柴,连枝带叶的带回去,生活的青枝绿叶,就全变成财息进了家门。

出门捡财,财源滚滚,那庄户人家的日子,就比这青山还青,比绿水还长,比晨光还新了。

也有一些地方将捡柴喜简单化,就是事先准备好一小捆柴火或者一块劈好的木块放在大门外,午夜12点刚过,就打开大门,立即把事先准备好的柴火拿进屋里,取义“进财”。

这些柴火是三十夜里主人备好后故意靠放在堂屋门面上的,早上开门时大木块会从外破门而入,掉进堂屋内,寓意财运主动进家门。

开财门后,会装香,烧纸,点青油灯,敬茶,寓意把财神迎到神龛上敬奉,希望财神永驻在自己家里。

“拜新年”
俗语云“初一儿子初二郎,初三初四朋友行”。

初一一家都不出门,是儿子给父母拜年的日子,初二则是女婿给岳父母拜年的日子,初三起亲朋好友就可以串门拜年了。

春节期间,侗族要走村串寨拜年做客,叫“行年”又叫“乡客”,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特年俗。

姑娘佩戴闪烁发亮的银质装饰品,手
提小巧玲珑的蜡篮;小伙子身着节日的盛装,头缠侗帕,手举灯笼(有的手持芦笙);老人腰插长长的烟斗,小孩打着各种各样的花灯,簇拥在烛光闪闪的龙的四周,在一片喧闹的爆竹锣鼓声中,浩浩荡荡的做客队伍兴高采烈地出发了,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

到了对方村寨,主人在寨口的风雨桥上敲锣打鼓,爆竹齐鸣表示欢迎之后,便主动去接客人的灯笼,让客人休息,小伙子接姑娘的蜡篮,并帮助姑娘点燃被风吹熄的蜡烛。

到了寨中的鼓楼坪,锣鼓声、爆竹声齐鸣,有的还吹起芦笙,舞起龙灯助兴,随后龙灯便挨家挨户去贺新年,贺年完毕,好客的侗家人便将龙灯挂在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中,拉着客人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哪家拉的客人多,说明这个家富有和热情,当然,小伙子是绝对不会放过远道而来的姑娘的,因为"做客"认识的姑娘,大多数能够结成终身伴侣。

“舞龙灯”
年前就会制作好龙灯,舞龙的“龙”,通常都安臵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是为“龙宝”,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是为“龙抢宝”。

龙灯舞到家门口时要燃放鞭炮以示欢迎,龙灯进屋后要敬茶点香菜烧纸,走时要燃放鞭炮相送,并备红包相送,以表谢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