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穴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穴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比观察双穴针灸疗法与常规针灸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探求治疗颈椎病的针灸有效组合方法。方法将100例志愿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双穴针灸,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法,1次/d,治疗20次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愈率为94.0%,对照组显愈率为4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结论双穴疗法针灸治疗颈椎病有较好的作用,且较常规针灸法效果好。

标签:颈椎病;电针;艾条灸;手法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轻者给百姓带来病痛,重者引起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甚至使人丧失劳动能力,故众多临床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医疗界已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疗法,特别是近些年来,新疗法层出不穷,但是其付作用亦时有报道,且远期疗效有待总结,而一般的常规治疗有效率有待提高[1]。西医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又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采用激素或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而他们又有较严重的副作用,加上手术又有较大风险,所以患者更倾向看中医中药,特别是传统的针灸疗法,属自然疗法,更易被人们所接受。据统计,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主要突出刺法的不同,或是针灸加上中西药物,临床以突出穴位作用的报道少见,而把穴位优化组合,加以独特的操作和规范的总结命名,尚未见报道,而且针灸在临床操作中存在取穴多,有的患者不愿接受的情况,在临床中治疗方法多而不规范,正因为如此,笔者设计了一个取穴少而精,一般取4~6个穴位,结合经络手法松解,并进行了规范化总结,命名为双穴疗法,并在近2年里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取得滿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简单随机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年龄30~60岁,平均42岁;男27例,女23;例病程2 d~10年,平均11个月。对照组50例,年龄在30~60岁,平均41岁;男26例,女24例;病程1d~9年,平均1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2]

1.2.1.1疾病诊断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3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手机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1.2.1.2证候诊断①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①血瘀气

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②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③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④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1.2.2西医诊断[3]

1.2.2.1颈型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线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③应除外颈部其它疾患。

1.2.2.2神经根型①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③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④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2.2.3脊髓型①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②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③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1.2.2.4椎动脉型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型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颈动脉Ⅰ段(进入颈、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1.2.2.5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1.2.2.6其它型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等。

1.3排除标准①年龄在30岁以下或60岁以上的。②合并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疾患,精神障碍者。③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4方法

1.4.1治疗组①取穴:主穴:C2/3突出的取第二颈椎棘突旁开1寸的C2棘旁穴(双侧),C3/4突出的取第三颈椎棘突旁开1寸的双C3棘旁穴(双侧),C4/5突出的取第四颈椎棘突旁开1寸的C4棘旁穴(双侧),C5/6突出的取第五颈椎棘突旁开1寸C5棘旁穴(双侧),C6/7突出的取第六颈椎棘突旁开1寸的C6棘旁穴(双侧),配穴:神经根型配肩骨禺、外关,椎动脉型配百会、印堂,交感神经型配内关、听宫。②治法2:电针:主穴为一组,配穴为一组,连续波,

频率与患者心率基本保持一致,1次/d,时间30min,10d为1疗程。③治法3:手法疏通经络,此法需在急性期过后才能使用,操作:手法牵引、上肢牵引、经络松解,1次/d,每个动作做3次。④治法4:选取4~6根艾条,对突出部位悬灸1~2 h,以穴位区域皮肤潮红为度。1~2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

1.4.2 对照组①取穴:以《针灸治疗学》为标准[4]:处方:以颈项部局部取穴为主:颈椎夹脊、后溪、大椎,风寒痹阻者加风门、风府,气滞血瘀者,加肾俞、合谷、太冲,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等。②操作:常规操作,可配合皮肤针、耳针,穴位注射取地塞米松5mg,普鲁卡因2ml混合液于痛点注射,每穴0.5~1ml,1次/d。两组均治疗20d后总结疗效。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包括卧硬板床休息,清淡饮食,保持大便1次/d,酌情使用牵引。1.5观察指标

1.5.1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

1.5.2治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

以上指标于第1d、第20d各记录、采集1次。

1.6疗效标准[5]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O~1分,疗效指数>90%。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90%。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常规针灸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個月后随访,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6例。

3讨论

颈椎病祖国医学”痹证”或”眩晕”,中医认为或有先天禀赋不足,或有后天劳作不当,致痰瘀痹阻经脉或经脉失荣而成。现代医学认为[6],因为积累性劳损,导致椎旁韧带、肌肉松驰,椎间盘内压力增大,久之发生脱水变性、破裂,致髓核突出,压迫、刺激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而成,而其病理主要是神经根的炎性水肿。现代研究证实[7],针刺可以通过促进外周炎性组织阿片肽的释放而发挥免疫调控作用。经络的生理核心内容是运行气血,病理核心内容是气血阴阳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