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昆曲的表演形式及艺术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昆曲的表演形式及艺术特征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发源于公元14世纪中国的江苏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三百年,清中叶后走向衰落,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剧种繁多,形式多样,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音乐,文学,民俗,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亦有“百戏之祖”的美誉。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北京的梨园子弟学戏,在同光年间尚是昆乱并学,到光绪庚子之后,则专学皮黄了”(梅兰芳)。
昆曲原本是士大夫阶层观赏的典雅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崛起,昆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高节奏的需求和艺术价值观,再加上昆曲本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误区,使得原本的优势变成阻碍它发展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争不过新生的“花部”,皮黄戏逐渐盖过昆曲的势头。
从清代中叶开始没落,戏班子和表演名家逐渐减少,每况愈下。
昆曲在当今社会中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曲艺界人士及社会文化名流的鼎力支持关系很大,更与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和表演形式以及艺术特征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表现在它的音乐,语言文学,演唱技巧,舞台美术,角色分工等各个方面。
昆剧行腔与京剧不同,京剧声腔包括西皮和二黄两种腔,故又称皮黄戏。
昆曲声腔只有昆山腔一种。
昆山腔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
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它腔调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故又称为“水磨腔”,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和加工,融北曲和弋阳、海盐等南曲诸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无论在曲调旋律、演唱技巧、戏剧性的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较以前诸腔更为完美。
在音乐方面昆剧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
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剧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
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搬用。
戏曲的音乐包括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前者以京剧为代表,后者以昆曲为代表。
昆剧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最流传的南曲曲牌如《游园》中的【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懒画眉】,【朝元歌】;北曲中有"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荫","点绛唇","粉蝶儿","斗鹌鹑","一枝花","集贤宾",等八套。
昆曲中在应用曲牌时构成联套,(又称套数)通过联套的选用、调剂、对比组成一个整本大戏的音乐和文学结构,基本上一出戏是一个套数。
在语言文学上,它继承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采用了长短句结合的方法,使每句参差错落,枢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非常充分,通过字调,韵律,字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相济,长短和谐,轻重妥当的艺术效果。
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音乐的板式节拍,除
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
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从而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载歌载舞”,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即慢、小、细、软、雅。
昆曲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曲的舞台美术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的色彩和装饰以及脸谱的使用三个方面。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
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
脸谱用于净、丑两行。
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
昆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
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昆剧初创时期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
昆剧的角色分工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细致。
昆剧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
一般用一桌椅两栋,附加帐子,布围之类。
桌子可象征性地代表山坡成楼台,椅子可用作高台、门洞等。
简约含蓄,富于美感,形象有趣。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剧目,例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看了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我被精美的舞台设计,优美婉转的唱词,轻柔曼妙的歌舞以及优雅绵长的音乐所深深地震撼,这种艺术形式与西方的歌剧,芭蕾舞剧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昆曲是我们灿烂的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它糅合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炉,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我们的文化,在这一点上其它艺术形式是不能够望其项背的。
在当今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观赏这样一种轻柔典雅的艺术,加之其高深不俗,曲高和寡,所以昆曲慢慢成为一种阳春白雪式的艺术形式的,其发展举步维艰。
对此,有人提出对昆曲进行加工改造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但是这种改头换面的做法将会改变昆曲本来的艺术效果,我们也不能真正去感受原汁原味儿的
昆剧艺术。
所以我认为问题不是出在昆曲本身的艺术价值上,而是出在它的传承和发扬方面。
当今社会,随着外来快餐文化的强势冲击,很多人不能够触及到真正的美,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没有价值的文化垃圾。
所以我认为,传承发扬昆曲这一传统艺术的当务之急是一方面要将老艺人的精良技艺继承下来并培养优秀的昆曲艺术接班人;另一方面不能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地推广昆曲艺术,发扬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尤其是在在广大青少年中间,让他们真正喜欢上这种优雅的艺术,一方面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另一方面很好地普及和推广了昆曲艺术,并能够培养大量优秀人才。
此外,昆曲艺术还要进入大学校园,音乐厅,文化宫,剧院等各种场合,让人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种高雅艺术,感受视听的盛宴,而不仅仅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想象。
还要这种传统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外国人真正品味一下融合了中华文明中的精华的昆曲艺术。
让昆曲也成为和芭蕾舞,歌剧一样活着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
只有这样,昆曲才能有美好光明的前景,才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雅俗共赏却又超凡脱俗的艺术,让我们一起努力,期待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