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最新版课件7.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T 2
扬长补短, 兼容并蓄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一、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中西方的文化和文明,都对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共同推进了世 界的文明进程。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出多 元性特点,也为中西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互学、互鉴的有利条件。
西方思想体系完全建立在希腊传统之上,这正是西方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源泉。 但单一的文化传承和学术惯性,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欧洲文化的继续发展。因 此要超越和升华欧洲文化传统,只能通过迂回中国的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 异性中汲取养料和方法,以弥补西方思想的不足并消除固有成见。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对于世界而 言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向今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为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 参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西传的同时,西方的文化也传入中国。在较早入传中国的西方 文化中,比较重要的有杂技、魔术。
唐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个高潮时期。其中,景教和伊斯兰教曾在唐 代社会产生过较重要的影响。
唐代以后来华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不仅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还将阿拉伯及 欧洲的天文历法、医学、建筑等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 箜篌是一种拨弦乐器,分为竖式和卧式两种类型。据文献资料记载,卧箜 篌为我国的一种古老乐器;竖箜篌则源于波斯地区,是后代竖琴的前身。 在波斯帝国及其后建立的亚述帝国统治区域内,即有反映竖箜篌的文化遗 存。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竖箜篌也传入我国。在我国新疆境内出土的竖 箜篌,正反映了这种乐器的入传路线。汉代以后,竖箜篌逐渐成为中国乐 舞的演奏乐器,融入中国的传统乐器中
“命运三女神”雕像 (大英博物馆藏)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一、古代历史上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
在以后的历史中,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架起了连接中西方交流 的桥梁,极大地方便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 中国的冶铁和铸铁技术、凿井技术,以及大豆、茶叶等经济作物品种,丝 绸、瓷器等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源源不断地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 特别是丝绸、瓷器等产品,也因此成为当地社会的时尚用品。而原产于欧 洲及西亚、中亚地区的洋葱、菠菜、芹菜、胡萝卜、胡麻等作物品种,则 通过丝绸之路被引入中国。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发扬中华民族自身所 具有的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摒弃那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陈 腐、落后的观念、意识。同时还有必要从西方吸收我们民族缺乏的素养,借 鉴他们养成优秀人文素养的方法,进而提高中华民族自身的素质。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更多的相互理解,也需要更多的交流,绝不能再自 我封闭。
中国古代的文化不仅促进了世界的文明进程,还对西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 推进的作用。
➢ 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世界历史的一个 重大转折点。这一运动产生的根源,是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 萌芽。但作为这一运动产生的重要条件,则是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等重大 发明。
小结论
中国和西方在历史上曾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过大量的经济文化的交往 和交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中国和西方优秀的文化在相 互交流中,相互吸收、借鉴,对各自社会的文明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各自的文化,也对世界文明起着积 极的推进作用。 中西方文化在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征、风格和内涵的差别。 异彩纷呈的中西方传统文化互补性强,相互交流有助于弥补和完善自 身的文化,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肯定或否定一方的文化 。
课后思考
1.简要说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 2.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如何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的传统文化?
谢谢观看
一些中国内地的乐器,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出现在古代西域地区。在今 新疆现存的一些石窟壁画和出土文物上,就绘有汉代乐舞表演中常见的排箫、 阮咸、笙等乐器形象。
在汉朝以后的历史上,西域地区通过丝绸之路接受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其 中,既有中国传统的绘画装饰手法,也有中国传统的生活习俗。在汉代的中西 方文化交流中,丝绸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逐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也因此更加频繁和密 集。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也是一个借鉴西方文化、充实和提升本土文化的 极好时机。
二、自我调整,开放包容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盛, 是有积极作用的。许多优秀的传统,至今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重要 的作用。
wk.baidu.com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一、古代历史上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6)
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西传的重要渠道,而蒙古帝国的西征更将中国 传统文化大量传入西方社会。唐宋元时期,不仅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航海技术等相继传入西方社会,历法、算术、医学、制图技术、绘画艺术等中 国传统文化也传入西方社会。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第七章
中西方文化的 交流与交融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CONTENTS
1 中西方的经济、 文化交流 2 扬长补短, 兼容并蓄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PART 1
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一、古代历史上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1)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修身养性不仅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提高修养, 也有助于强健体魄和心理健康。
平衡,是中华民族传统观念的一项重要内容。平衡的观念不仅决定了中国传 统文化稳定性强的特征,也是指导人们审视客观事物,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人 际关系、调整和摆正自己在社会及人生中的地位的一种基本原则。这在当今 时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曾对西方社会文明的进程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 通过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的一些西方商人、游行家的介绍和宣传,西方人更 多地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纸币 、造船术等中国古代的发明,更使西方人产生对东方国度的向往和景仰。 在当时的西方人心目中,中国是一个文明、繁荣、富庶的国家。
除此之外,中国的饮茶习俗、漆器、轿式马车、折扇、家具等,都曾在古代传 入欧洲,并受到欧洲社会的欢迎,流行一时。
中西方在古代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不仅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促进 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了社会和文明的进步。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清朝前期,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先后著译西方科学著作数十种,还利用欧洲的 经验帮助清朝制造火炮数百门。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清朝末期的中国还加速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其表现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建立新史学,对世界舆地学的研究, 建立近代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等。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中世纪耶稣像
唐绢画 《基督像》(临摹,甘肃敦煌 莫高窟出土,大英博物馆藏)
《普贤经变》(局部,甘肃 榆林窟第3窟,西夏)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三、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
明万历年间,随着欧洲商人的东来,罗马天主教的耶稣会士也陆续进入中国 传教。在传教的活动中,这些西方的传教士也向中国宣传欧洲的文物和典章 制度,介绍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并传授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其中 包括天文、算学、理化等知识。他们还将西方的自鸣钟、地图、天文仪器、 乐器等敬献给中国。
16世纪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与欧洲实现了直接贸易,交往更加密切, 瓷器得以直销欧洲。这一时期,欧洲还采用订货的方式,从中国进口瓷器。正 是通过瓷器和丝绸,欧洲人逐步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 统文化,包括瓷器的制作技术、中国传统绘画、装饰艺术和审美观念,以及饮 茶习俗等,则以瓷器为载体,直接传入欧洲。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一、古代历史上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4)
竖箜篌 (已残,新疆且末托格 拉 克勒克扎滚鲁墓地出土)
壁画 《三个女乐师》(埃及图 特 摩斯四世纳赫特墓)
壁画 《伎乐天》(甘肃安西 榆林窟15窟)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一、古代历史上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5)
在中国传入西方的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些后来也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 2004年初,国际足联正式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这项令世界为之兴奋的体育 运动,即源于中国古老的蹴鞠运动。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三、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
在中国历史上,西方文化的传入也对中国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 作用。
丝绸之路开通后,原产于欧洲、西亚地区 的葡萄、石榴等作物传入中国,逐渐在中 国各地普遍种植。由于这两种作物的果实 数量繁多,故被中国人认为含有丰硕之意, 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即以葡萄、石榴象征和喻示成果丰硕或子 孙满堂。唐代的铜镜就常以葡萄为装饰图 案。
唐葡萄纹铜镜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三、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
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到敦煌千佛洞考察时,劫取了藏经洞中大量的珍贵文物, 其 中包括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等唐代景教译经和一幅残破的基督像唐绢画。现藏大英 博物馆的基督像唐绢画,基督的头饰上带有十字章,很具写实的风格 。而且在他的头部,绘 有光环和光圈。这与西方绘画表现神像的手法是完全一致的。
刺绣平纹绸 (俄罗斯戈尔诺 阿尔泰巴泽雷克5号墓出土)
“山”字纹铜镜 (俄罗斯戈尔诺 阿尔泰巴泽雷克6号墓出土))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一、古代历史上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2)
在遥远的古希腊,也出现过中国文化的元素。
➢ 位于希腊首都雅典市中心的雅典卫城巴特农(亦译作帕特农)神庙,建成 于公元前5世纪。这座供奉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庙内,曾雕刻有精美的神 像及神话故事,其中的“命运三女神”雕像(现头部已损毁)衣着细薄、 柔软,衣褶飘逸,给人以质地轻柔的丝质感。在同时期的一些希腊大理石 雕像和绘画作品中,也刻画和描绘了柔软、轻薄的类似丝绸的服饰。据此, 一些西方学者推断,丝绸这种产自中国的服装面料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时, 已传入古希腊,并为古希腊上层社会所推崇和喜爱。
中西方相互之间的交流,历史十分悠久。考古资料证明,远在先秦时期大约是在春 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同欧洲东部地区有所交往。
➢ 位于今俄罗斯戈尔诺阿尔泰巴泽雷克盆地内的一处古墓葬群,年代为公元前5 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一说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其中的3号墓内出 土了有带花纹的斜纹绮;5号墓内出土了一块鞍褥面,上有刺绣的平纹绸,刺 绣的图案是凤凰、孔雀缠枝纹;6号墓中还出土了一面“山”字纹铜镜。对这 些文物的纹饰、技艺等的分析表明,它们均应来自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