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及城市化
第一讲城市区位与城市地域形态
一、城市
(1)含义: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因素
1、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地理事物的位置,二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
位置优越;××气候优越(恶劣);××水热适中(不足);××地形平坦(崎岖);河流为××提供水源和便利的交通;××资源丰富(缺乏)。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政策、宗教、科技、旅游
××经济发达,有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欠发达不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优惠政策的促进;××宗教圣址。
3、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具体方法
①、分析ー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该城市在诞生初期,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该城市的发展。
②、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区位因素也有所不同。相对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而言,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较大。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
素则可称为动态因素。自然因素中,地形、气候可看作宏观因素,河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
三、城市的地域形态
1、城市的地域形态
第二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1、一般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3、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①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背向分化。
②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和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③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各功能分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等。
4、主要城市能区的分布和特征
二、城市结构地域模式
1、同心圆模式
特点:城市形态集中检测城市的功能区围绕肾中心城同心圆状。
成因:在平原地形条件下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至核心向外扩展。
2、扇形模式
特点:城市各功能区成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成因:交通的发展。
3、多核心模式
特点: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
成因:受地价、交通和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共性: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核心,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并背向发展。
三、主要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
1、商业区。
市场最优:位于市中心或主干道两侧,多位于人口密集的地方。交通最优:布局于交通便利处,如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等附近。便民最优:小区内部或门口。行政原则:政府行为(规划)
2、住宅区开发需要考虑的因素。
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住宅区选址必须考虑地形、水质、空气质量、风向、植被等自然因素,满足人们对住宅区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
社会环境的完善性:社会环境包括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等。
消费者区位选择的心理趋向:不同的人群,各自的经济状况和消费习惯不同,对住宅区的区位选择也有差异。
3、工业区
工业生产的运输量大,企业应布局在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对城市其他功能区环境影响大。
四、处理好工业区与住宅区的关系
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方便工人上下班,同时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
五、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六、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中心地理论: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2、主要内容:
3、影响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因素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扩大需要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支撑,另外,人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①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
变化过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②资源状况: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丰富的劳动力
等。能够获得支撑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③交通状况: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
大。如铁路枢纽城市(如沈阳、石家庄、兰州)、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④人口状况:为城市服务区内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数。位于人口稠密地
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门槛人口是能使某项城市商业服务活动正常开业并获得基本盈利的最小业务范围的人口数目。
4、地租线的判读
第三讲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
1、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ー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③域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包括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推力和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拉力。
4、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5、城市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