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应邀聆听了一位著名节目主持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关于家庭夫妻关系的讲座,整体来说讲的不错,很有激情、很有煽动性。教导听众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心灵鸡汤、孔孟之道全部上场。
关于什么是心理学?我多次讲座,这里我给大家普及一个心理学知识,以前我的课件里面也多次讲过,什么情况下应该去看心理医生?我们很多时候心理困扰是暂时性的,当我们发现这个情况可以理解,也知道因什么事感受到困扰、感受到不爽、感受到难受。我想解决,我也知道如何去解决,就是说这份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她就达不到疾病的状态。但如果自己都发现这个情绪不可理解,周围人也不理解,缺乏可理解性,这就是我们大脑的这个与情绪有关的情绪中枢(情绪脑)发生了异常,感受不到那些开心、高兴的部分、负面情绪增多,它会把这种激活的抑郁情绪脑传导到大脑的各处,传导到我们思想部分,我们运动的部分,我们的身体部分,很多想法都会被颠覆,导致大脑的认知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了。这与“三观”正与不正没有任何关系,和会不会做人也没有关系,这时他只是病人,需要治疗、需要爱护。
关于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以前是什么样子就恢复到什么样子。心理学不会让人脱胎换骨,预知未来,改变过去。
我给大家普及另一个心理学科普知识,什么是伪心理学?伪
心理学是指那些貌似心理学但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体系。从不进行科学实验。心灵鸡汤、手相学、颅相学、笔迹学、神经语言程序学、星座学、心灵控制术等都是伪心理学。也就是分两大类1、泛指非科学的、虚假的、欺诈的心理学,如颅相学、手相学、笔相学等,操此业者多为江湖骗子。2、有时指那些明知不科学的理论却死抱住不放的反科学的理念。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的一些观点乃至心灵学也有时被人称为伪心理学。
那么为什么伪心理学还会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呢?伪心理学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占有地位,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满足了人们的欲望,伪心理学满足了人们的什么欲望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安全的需要,色彩心理学可以让人们简单的用色彩来给自己周围的人们贴上性格标签,感觉自己有能力看透别人,能够知道别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做什么,比如某种颜色性格的人富于攻击性,在与他交朋友的时候你就会谨慎一点。“感觉能够控制环境”这只是一种安全感,你很可能为了获得安全感而盲目地相信各种伪心理学。
色彩心理学已经被很多人(大众心理学家)妖魔化,我们已经知道妖魔化是为了吸引大众。真正的色彩心理学仅仅是一种性格测量学,而与色彩没有太大的关系,识破科学假象要求我们区分人们心中所想的“色彩心理学”和真正的色彩心理学的区别,不要因为算命的换了一个名字改叫“科学算命”就把它当成了科学。
所以心理学家和大众伪心理学家的显著区别就是心理学家探求真理,而大众伪心理学家努力满足大众的欲望,比如为了满足人类“控制别人”的欲望,有作者就写了“控心术”,这样的图书销量有保障。当然,大众伪心理学家中也有追求真理的,但是只占少数。
那么我们如何面对心理学大V,心理专家和受人追捧的公众号,你如何平衡权威和独立思考?
我认为你应该非常小心和带有批判性地面对任何犀利、偏激或者绝对的观点。科学的观点总是谨慎、温和的,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大师们,从不会声称自己的理论能够解释一切问题。
相反,有些不学无术的人更喜欢将自己的谬论包装成万能钥匙。有的时候这种包装可能是俏皮语言,堆砌的金句或者蹭热点的讨喜观点。
可是脱离了心理学,尤其是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研究来探讨原生家庭问题,对于读者和作者都是很危险的选择。取巧和抖机灵的文字可能带来一时的发泄或觉悟,但是却偷偷剥夺了你心智发展的机会。
如果一种观点或思想给你带来的只有被共鸣和确认的感觉,从不会拉扯你的认知边界,让你获得新的视角,驱动观念的进化,那么这种观点的提供者或许压根不在乎你是否能变成更好的人。总结一下,这几年心理学知识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一些热门话题的讨论上——原生家庭、亲密关系、性心理、人际关系等等。
关注这些话题的人们,往往被自己的挫败和创伤驱动,因而比关注其他话题的人带有更多的预设。这些预设会使人无法看清事物本质,也给伪科学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如果你发自内心地渴望学习与成长,那么跨越对共鸣和被确认的需求,追求准确而又谨慎的认知是我认为最科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