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趋同的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生产要素供给市场因素

广义的生产要素指从事生产投入的自然资源、资本、劳 动、技术、企业才能等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区际差异为区域产业异构提供可能性,要素区际流 动使得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 要素的流动受价格、信息、流通、经济体制、社会心理 等因素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再反映要素的稀缺性, 要素的流动产生逆转,一些行业将会获得超额利润,这 样诱导各地区向这些行业发展,形成产业同构。

现在我们提出一个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都是不合理的? 如果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那么这两者如何界定?
两种观点


有关这个问题,国内目前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所 有或者说绝大部分的产业趋同现象都是不合理的,会造 成恶性竞争与资源的浪费,需要政府制定严格的政策进 行调控和解决; 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趋同有着它的客观必然性,而 且有一些产业结构趋同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他们之间 保持市场上所要求的必要竞争,同时还为地方提供需求 稳定的日常生活用品,这种观点也给出了两种趋同之间 的界定。(王书芳、陈耀等)

1.3.1 趋同产业的类型

我们都知道产业的区位指向性揭示了不同产业空 间分布的客观规律性,从而有助于分析产业趋同 的合理性。为了更充分的说明产业趋同的产业类 型,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指向型划分。(陈耀1998)



消费地指向型 资源指向型 规模技术指向型 竞争力指向
1.3.2 趋同程度标准

“公用地灾难”模型(格雷特•哈丁)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就是一个 “经济人”,他将理性的做出成本收益分析,与 “公用地灾难”模型中相似,地方政府在进行产 业投资时,只要自己有利,明知道会给宏观利益 造成损害,但是宏观改革的成本是由其他区域和 自己共同承担,因此他会“理性”的选择有利的 产业投资,这样往往造成“趋同”。
2.1.1.2经济周期(economic cycle)

经济周期时市场机制本身所无法克服的。 国内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指出了产业结构趋同的周 期性特征,并分析了与宏观周期的同步关系(陈 耀 1998),说明市场在周期性波动中对产业结 构的趋同有着显著的影响。
2.1.1.3优值品(merit goods )与 劣值品(demerit goods)的存在
1.3.2.1 需求程度

就新建项目同类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而言,看已 有的同类企业总的生产供给能力是否已远远超过 国内市场(产品出口的,尚需考虑国际市场)的 总需求(包括潜在的市场需求).
主要指标:
• 国内市场需求=本期需求量+潜在需求量 本期需求量=年销售量=产量*销售率 潜在需求量=(该产品销售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 期末结余购买力(收入,结构,替代) 该产品销售额=单位平均价格*年销售量 • 出口量=该产品出口额/单位平均价格 (国际市场需求)
2.1.2 政府失灵(失败)(government failure)


政府失灵是指由于个人的微观动机与宏观共同利 益的非一致性,而导致的政府作用在市场失灵领 域内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增加了社会 成本,降低了社会效益的现象。 政府失灵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
2.1.2.1——地方政府的微观动机
1.2 产业结构的正常趋同
产业结构的正常趋同是指区际市场消费结构及生 产要素条件差异的逐步缩小,地区经济适度综合 发展和市场有效竞争的内在要求,以及新时期区 际比较利益与产业分工的非绝对性等因素,在客 观上形成的产业结构趋同。

1.3 两者区分的标准
产业结构的正常与非正常趋同的划分依据是在趋 同过程中趋同的产业性质与趋同程度,下面就这 两方面展开讨论。
2.1.2.3寻租行为(rent-seeking)

寻租行为是指利用直接非经济手段而获得高于机 会成本的利润的行为。这种行为能够创造出利润, 但并不生产对社会有效用的产品和劳务,甚至还 会影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缩小生产规模,争夺 生产性利润,而且造成政府的腐败。
分析


解决产业趋同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政府抓住趋同产业 的审批权,然而寻租行为的存在使这种审批权形同虚设。 另一方面,有些企业还试图通过创造本行业的许可证制 度来提高进入门槛,使本地区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勉强 生产,从而造成在不同区域的产业趋同。 寻租活动的存在使政府官员争权、夺权,为此更加注重 政绩,更加盲目投资上项,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经济学中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经济人, 但在现实的市场中,个人的偏好总是会受到文化 传统、消费理念和铺天盖地的广告的影响而不总 是“理性”的,我们把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 价的产品称为优值品(如教育等),把消费者评 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劣值品(如汽车、香 烟等)。
分析

由于这两者的存在,可能由于虚假需求的原因而 使价格信号失真,导致趋利的投资者涌向一个劣 值品的生产,导致非正常的趋同,同时远离优值 品的产业,使真正的高效用产品稀缺,加剧了产 业趋同的程度。

要素的可分割性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1)一些行业如钢铁、石化、汽车、大型机械 设备等,要素投入、技术门槛高、不可分割性等 往往进行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 (2)日用百货、饮料等单位产品生产要素数量 组合要求低,要素可分割性强,常常具有地方性, 地区间产业趋同是合理的
2.5流通领域因素
流通领域因素对产业结构的一般影响: 一是商品、生产要素的流通机制和状况影响产业结构的 形成; 二是生产要素、商品流通的载体诸如交通运输系统、通 讯完善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流通领域的不成熟,使得生产要素、商品的流动受 到阻碍,各地成为各自封闭的小区域系统,不能实现各 自以比较优势的产品分工协作,区域间产业同构
产业结构趋同的因素分析
The Factor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vergence
讨论稿
产业结构趋同的主要表现

产业结构趋同简单的说就是指地区间产业结构所 呈现的某种共同倾向,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主 要表现有:区际结构差异趋于缩小,产业地域特 点不明显;各地区产业门类日益齐全,逐步形成 完整体系;主要行业和产品生产的空间分布的均 衡化、集中度下降等。
2.2地区利益的驱动
地区利益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1)本地区在经济方面发展的需要的 满足 (2)地方政府官员追求政绩的需要的 满足
(胡荣涛 等)
分析
地区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但要要把它表现出来就必须有 一个能代表它和实现它的主体: (1)传统体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作为社会主义计划经 济条件下的三个利益主体,在组织、管理经济活动中只 是注意到不同所有制关系之间的利益差异,模糊了客观 存在的地区利益。但即使在地方政府只代表国家管理地 区经济的时候,他们实际上也有着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 只不过当时的制度背景将这种行为和偏好掩盖在国家利 益之中。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 真正成为地区利益的代言人和实现地区利益的主体,既有愿望也有 能力去实现和维护地区利益。 结果,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利益,以及出于尽快出政绩和出 好政绩的考虑,自然倾向于选择那些见效快、利润大,回收周期短、 增长速度快、能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产业。 长期计划经济导致发育不全,对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分工与协 作、市场的供需、区域比较优势的理论理解和认识不足,难以从全 局出发,权衡利弊,而更多的想到的是如何使本地区的工业自成体 系和填平补齐。在这种认识下,产业同构及其发展就不可避免了。
2.1.1.1信息不完全/不对称 (information incompletion / dissymmetry)

假如两个投资者都拟投资一个利润空间很大的项 目,如果信息畅通,两者必然采取合作以谋取规 模经济与最优回报,但现实中的信息不完全使每 一个投资主体都无疑的从自身利益出发来投资项 目,并试图以牺牲竞争对手的利益来占领市场, 获得利润。但事与愿违,这样的“理性”投资带 来的则是产业趋同与可能的恶性竞争。
2.3需求因素
消费需求是生产的动力源泉,它最终
完成了生产行为,并为社会再生产提 供了保障 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偏 好以及市场容量等是影响产业结构变 动的重要因素。(李昭、文余源)
分析
随消费水平的提高:





食品支出比重逐渐下降,非食品支出逐渐上升; 生存资料消费比重降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消 费的比重提高; 和物资消费相比,劳务消费比重提高; 消费对各类消费品的选择性将趋向高质量、多样 化; 人们消费水平差距增大,消费结构层次将增多。

但是对于以下几点因素的论述比较少或者几乎空白,本 文做一补充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供给技术水平的影响。 区位变化的影响。 外商投资的影响。 契约论。
2.1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失败)

2.1.1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 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无法实现帕累托 最优状态的现象。 市场失灵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信 息不完全、经济周期和优(劣)值品的存在三个 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几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 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在判断产业趋同的合理 性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全面的加以把握。
现实中的局限性

以上几个标准必须应用在没有任何地方保护主义、 破除了地区市场封锁与分割,即市场对资源配置 的基础性作用能够在各地区较好的发挥的前提下。 但现实中我们发现这样的假设是很难存在的,尤 其在现阶段的中国,但是作为理论上的探讨,我 们还是应该给予科学的认识与评价。
1.3.2.2 技术水平



拟建新项目技术水平<原有同类企业。 拟建新项目技术水平=原有同类企业(市场缺口) 拟建新项目技术水平>原有同类企业 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 ▪单位产品能源及主要原材料消耗指标 ▪产品性能与质量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
1.3.2.3 生产规模与预期成本


Fra Baidu bibliotek
从拟建新项目的规模判断,看其规模是否达到了本行业 当时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或者看其经过可靠测算的 预期单位产品成本是否低于原有同类企业。 主要指标:▪设计生产能力(年产值、产量)或 预期达产能力 ▪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预期单位产品成本
1 概念的界定
我们认为搞“一刀切”对我们认识产业结构趋同 这个问题以及制定对策都是没有好处的,因此,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两者的概念和区分标 准。

1.1 产业的非正常趋同

产业结构的非正常趋同是各地方盲目、无序的投 资上项,使地方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背离社会 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客观要求,从而导致损害地 区间的产业合理分工和牺牲区际比较利益、宏观 经济效益的产业结构趋同, 是脱离了市场需要,在 低技术水平上进行规模不经济的区域间重复布局、 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经济现象。
2.1.2.2政府机构的内部性(internality)

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 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这种现象被称为内部性或内在效应。(《政府 经济学》孙荣等)
分析


在我国现行政绩考核体制下,更加强化了政府官 员利益的内在化。 另外,由于政府投资效益监督机制与投资失败的 问责机制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官员的 投资决策变的无所顾忌。
2 因素分析
目前国内关于产业结构趋同因素的分析比较多,主要集 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但是这一点分析的比较分散,本 文将做一个系统的阐述。 地区利益共同体的利益驱动。 市场需求与供给因素。 体制因素。包括财政体制、流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 政府绩效评估与监督机制等。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政策因素。 历史因素所引起的路径依赖。
分析


这对产业结构提出更复杂的要求,不仅要求产业 部门生产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品,而且要求生产 质量高、品种多,在结构方面满足的消费品,这 需要各地区各尽其能,分工协作完成。单一的消 费结构带来的是产业结构的趋同,中国比较平均 化的收入分配政策导致的消费结构趋同,带来区 域间产业结构雷同; 另外,消费行为的示范效应,可能使消费超前发 展,诱使地区产业结构过分“同构化”、“轻型 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