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发脾气看中小学教育过度功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师发脾气看中小学教育过度功利性
赵晓永
(教育传媒学院教育091)
摘要: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师发脾气现象,为了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以期解决这一现象。本文从教育功利性角度出发,得出教育活动中的过度功利性,是导致教师发脾气的根源所在。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急功近利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功利性,教育目的,学生个人发展
正文:
1“功利性”内涵界定
功利性,英文单词为:utilitarian,也称实用主义、实用性、实利性等。中文“功利性”中的“功利”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功利所带来的利益,也就是做一件事是带有一定目的,如“民知诸罚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
①二是指追求功名利禄,急功近利的行为,多为贬义,如“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②。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注重合适的功业所带来的适当的利益,一个则是过分关注功业带来的利益,而忽视了应有的功业。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所讲的教育“功利性”正是第一种含义,而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第二种含义。
人类的任何活动一旦有其目的并达到了目的, 便产生了功利性。人做任何事情, 必定有其定因, 假若无定向去做的某事情的话, 只是因为人们没有觉察到其内在原因而己;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存在着某种功利因果关系, 这种关系可能是比较明显的, 或者是隐性的即存在某种潜意识下的功利因果关系。目的、目标、结果等词语都是功利性的某种表现, 由此可以说, 人是具有功利性的, 没有功利性的人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不真实的。学校教育, 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行为, 自古至今, 都深深地打下了功利性的烙印。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升官、发财、娶美女的功利色彩, 造就了我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科举制度, 把中华文明的封建主义形式推向了一个举世无双、空前绝后的极致。改革开放初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涌动了一股社会主义新一代学子的读书热潮, 这是国家民族主义的功利性色彩作用的必然结果。现如今, 大学扩招,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学生的个人功利性倾向、学校的集团功利性倾向也日益突出, 学校办学的企业化、市场化趋向或明或暗在某种程度悄然存在。种种现象说明, 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倾向自古就有并现实存在。
2“功利性”教育的产生发展
教育的功利性在历史上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教育界的功利性从性质分,可以分为两部分:政治功利性和经济功利性。应该说教育的经济功利性产生最早,因为教育的产生是生存本领的传授和以此为目的的生产劳动,期间主要主要是为了生存,为了从事社会生产。真正把功利性运用到教育领域的是斯宾塞,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他批评当时的教育“我们追求的都是装饰先于实用······那些受人称赞的知识总是放在第一位,而那些增进个人福利的只是放在第二位。”他认为,应把与生活、生产和个人发展有益的标准作为衡量知识是否有价值的标准。由此导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论断。而这正是造成后世人对于教育目的的误解。今天我们就是过于强调对学生科学知识的教育,
①韩非子著:《韩非子·难三》,任俊华注释,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83页。
②庄子著:《庄子·天地》,陈业新评注,武汉崇文书局,2004年,第136页。
而忽视了斯宾塞关于教育目标根本在于人的发展。
3实际教育中的“功利性”现状及原因
我们的先人早就告诫我们一句真理:过犹不及,什么事太过了再好也变坏了。现今中小学教育中就存在这种现象,过于追求教育的经济功利,忽视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北京的一份关于教师发脾气的调查显示:有绝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室或其它公共场合对学生发脾气,有些老师甚至经常发脾气。而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更是屡见报端。教育是一项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活动,所以我们挖掘这些现象的本质的时候,要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考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加快,物质文明进步的速度明显快的已经把精神文明甩在了后面。人们在丰富的物质文明面前,明显带有一种浮夸似的功利。这些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也曾出现过,与社会制度并无关系。教育界本身就是社会的子系统,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过度强调经济的重要,必然使教育的经济功利性大行其事。学校系统本来不属于任何政治集团或利益集团,但现实生活中,偏偏有很多政治因素掺杂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具有政治功利性,本无可厚非,我国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但一味强调反而变成坏事。政治功利性过多经济和政治功利性过多的掺杂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系统就变成了一个盈利系统,以利衡量教学,反映到每个教师教育学生身上就是浮夸似的急功近利。这样就不难理解,教师看到学生没有按照他们的“既定方针”行事时,发脾气,体罚打骂也就伴随而至。
4对策研究
对于如何扭转这种教育功利性的偏差,首先应该再次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无论是夸美纽斯认为的教育目的应是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洛克认为的培养绅士,还是斯宾塞强调的“为完满生活做准备”。都离不开这样一个方向,即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这就强调了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人,不是政治也不是经济。
还有,关于人的发展,卢梭认为,应该遵循自然主义的原则,让儿童按照其天性发展。杜威也强调,教育的中心是儿童,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③他们的观点未免过于太注重自然性和自由主义,教育活动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尤其受社会影响最大,倘若任其自由发展,不免会使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儿童。毕竟完全没有任何干扰的自然环境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那人的发展也只是原始的,根本无法适应社会。人终究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把学生当做学生,而不是一个社会上的人。就是说,学生是不完整的,教师可以批评学生,但一定是维护学生好的自然方面的发展,批评的只是其他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干扰。
再者,社会、国家和政府应该扭转这样一个关系,以学校的自然风气去影响社会;而不是让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学校。这是根本,如果不能改变双方目前的这种关系,那么,再强调教育目的,再注重学生个人发展,革除学校过度功利性弊端都只是一句空话。
5小结
教育功利性,本无好坏之分。只有正确认识“功利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反对急功近利的“功利”,那么,教师打骂、体罚学生的现象才能根本革除,教育才能发挥其多方面的作用。
③杰拉尔德·古特克著《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陈晓瑞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2页、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