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道德的象征——杜拉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是道德的象征——杜拉斯〃《情人》
【摘要】:本文借由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情人》改编的同名电影《情人》的艺术价值、道德判断等的分析。通过对电影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以及电影本身的道德判断是否唤起我们的情感反应,继而深入分析和理解审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情人,审美,道德,关系。
康德以人为基地,以文明为起点,抓住历史积淀,指出主观合目的性的形式,作为生命形式,是内在的人类普遍的道德的外化的媒介,即美是道德境界的具象化。审美愉快一方面因知性和理性的参与而被赋予文化内涵,并由此与道德相沟通,另一方面又因无利害的情感而与道德联系起来。现实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反映到文艺作品之中,就必须对美与丑的思想意义,给予深刻的挖掘和淋漓尽致的批判,我们从影片《情人》的主要话题——爱,来分析作品中审美与道德的关系,进而能进一步的分析影片是否唤起了我们的情感反应,以及影片提供给观众的思想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杜拉斯《情人》讲述的依旧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法国传奇作家杜拉斯将《情人》以沧桑感伤的笔调叙述了1929年的越南,一位中国富少爷与法国贫穷的花季少女凄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根据小说拍的电影《情人》也是如此浪漫唯美,充满了时间感,听得到人内心深处的声音。《情人》的开篇写到:“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在这里爱情
无疑是美好的、伟大的、永恒的、让人铭记一生的。这样的爱情通过光影的呈现如同缓缓流淌的湄公河的河水,温柔而隽永。男女主人公简和东尼就在湄公河的渡轮边初次相识,便一见钟情,这样的爱情无疑是所有言情片千篇一律和亘古不变的开头,但就是这样的开始让观众看到了爱情的力量如此的强大,唤起了观众对美好爱情的追寻和向往。这样的爱情便附和了大众的审美思想和审美价值,也是普遍观众所能接受的和所理解的,但是这样的爱情只是仅存于艺术作品之中,在现实中所谓的一见钟情往往不被看好,甚至受到嘲笑与阻碍。虽说艺术是来源于现实,但艺术同时也高于现实,在柏拉图眼中艺术是在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现实世界的影子,可见能存于艺术但不一定存在于现实,二者之间是存在矛盾与冲突的。所谓的一见钟情难存于现实,在现实中往往受到个人的自身条件和经济基础以及生活圈子所限制,甚至影响,一见钟情绝大多数是被一个人的外貌所影响,甚至欺骗,这样的感情也会带上功利的色彩和目的性,甚至会变为关于金钱、权利的交易。
康德对人及人的自然的思考与重视,正是康德提出“美是道德的织征”命题的大前提。他对宇宙自然研究的目的之落脚点在于对人之存在的关怀:人类生命在宇宙自然生生灭灭的必然性中,一定会洞悟出超越生生灭灭之永恒的生命境界,这就是不朽精神得到解放——自由。而生命的自由是批判哲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可以说,康德哲学美学企图为人的独立自主和尊严提供哲学理论基础。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富有人性,使人生活得更美好。影片的女主人公简,一个15岁的法国少女,在西贡女子寄宿学校读书。每逢假期简便回家,母亲办了一所很小的学校,收入甚少,简有两个哥哥,大哥比尔吸毒成瘾且横行霸道,二哥保罗生性懦弱,常受大哥的欺负。处于这样一个四分五裂、复杂又贫穷的家庭,
对于一个15岁少女来说是压抑是沉闷的、痛苦的。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15岁少女的叛逆与偏执越见明显,对于家庭成员的残缺,父亲的缺席,兄长的恶劣,学校少对简来说是为数不多的避风港,一天简一如往常一样告别母亲乘上渡船回学校,在船上遇到一个坐黑色大轿车的阔少爷东尼。东尼是华侨富翁的独生子,东尼喜欢这名白人少女便去搭讪,俩人便搭上了。对于内心的欲望的追求和为了解决家庭困境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简在寄宿学校里得知有的女生在外卖淫,她也想找个有钱人试试,因此很主动与东尼交谈,简和东尼很快就坠入爱河。他们到东尼的公馆幽会、做爱、洗澡、玩耍。简逐渐荒废了学业,一心只沉浸与东尼的爱欲之间;这种爱就是简释放内心的欲求和自由的最好的回应,虽不符合于社会的道德规范,但追求人的本性,追求内心回归到本真的状态,真实的呈现和面对欲望的渴求,正是人回归到自然的状态,随心而动的自由,却符合了人有自由意志,人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在于将人从欲望的道德中解放出来,交还给永恒的爱情。使人退却、惊惧的犯罪感被纯洁而自然地打碎,人得以回归原本属于自己的欢乐,无拘无束地继续生命的探求。真正的痛苦不是欲望,而是人类把恶赋予了欲望。影片为我们展现了纯洁无辜的欲望,它充满了不曾被人发现的力量和美。在这样的力量和美之中,人获得自我、获得爱情。人的解放就是向善的靠近。
美的理想体现在依存美中,它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人的目的最显而易见;此外美的艺术也属依存美,“美是道德的象征”在美的艺术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因为审美艺术(艺术美的审美表象的至境形态)是理性理念最完满的感性形蒙显现。自然美与依存美以自由的统一性和实质的合目的性为契机转化统一,由此实现审美的无利性和合目的性,是向“美是道德的象征”的转换。美与道德之间的转换,在男主人公东尼身上尤为明显,和简的爱情从最初的猎奇到最后的深爱,虽然这
一切建立在性的基础之上,但是东尼在第一次和简发生关系时,东尼苦于对内心道德的遵循,对于简的不忍心和落下的泪水,无疑让这个不怎么高大壮硕的中国男人,富有魅力。对于简东尼最初的是简在湄公河边的喧嚣与嘈杂中的如出水芙蓉的美貌和纯净的气质所吸引,最初抱着欣赏的眼光对待简,但是无法抗拒简的魅力和对于性的渴望,东尼放下了内心对于道德坚持,开始沉醉于和简之间的关系。尽管简经常说她不爱中国人,但这也丝毫都没有减弱他对于简的沉溺和迷恋。最终东尼向父亲提出和简结婚的要求,父亲不同意,让他娶门当户对的中国妻子,否则就把东尼赶出家门。这时候的东尼苦苦挣扎于简和家族继承人之间,也在爱情与亲情,理想与现实之间,最终东尼选择和他不爱的女人结婚了。东尼在和简这段短暂的爱情时光里,可以说是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最真挚的,付出了真心的爱情。在影片中东尼曾对简说过:他和过去一样,他仍然爱她,他不能停止爱她。他爱她,至死不渝。这样的爱情突破了东尼心中对于道德和情感之间的矛盾,对于家族的依存关系,和对于简迷恋,到最终的抉择,都体现了美与道德的关系是通过人的目的而显现出来的依存的关系。
康德认为人的耻性的最后将升华为道德,然而遵循道德律令和自由意志是一回事,即是道德与审美二者之间的类比关系,然而我们也可以把这一切都叫做“美是道德的象征”。影片以非常平静的语气,讲叙道德边缘地带人们的生活。矛盾仅仅是矛盾,痛苦仅仅是痛苦,没有对错,只有善对人们造成的摧残,恶却使人们回归精神安宁的历史。人们没有思考,只有记忆,没有反抗,只是自然而然地行动,因为不曾思考,所以不曾屈服。传奇式的恋情沾染着深深的悲剧色彩,却又那么纯洁动人,不带有任何理性因素,就是那样一种一旦开始就要不可遏制地进行下去的爱情,快乐而无害,爱是无辜的,却被社会不容,被道德谴责。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