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资源现状的分析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近年来,滨海新区的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整体实力不强等诸多问题。滨海新区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性,采取必要措施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快滨海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滨海新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1]]。滨海新区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样是滨海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高起点、全方位的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格局,对滨海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合理整合天津市教育资源,发展具有新区特点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特色区、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支持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是滨海新区的所有高校共同思考的问题。

1 滨海新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现状

目前,天津市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共55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8所,独立学院10所,高等职业学校26所,分校办学点1所。到2006年,普通高校在校生达38万人,其中研究生5万人,留学生1.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2]]。依托于天津市高等教育的发展,滨海新区高等教育同样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滨海新区高校整体实力不强。在“211工程”高校中,北京有23所,上海有9所,江苏有11所,而天津只有3所[[3]]。2004年天津市的高校共有国家重点学科31个,而同期北京、上海、江苏高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则分别达到了229个、79个、64个[[4]]。然而,滨海新区的高等院校发展更为滞后,其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起于上世纪90年中后期,据统计现在共有3所普通本科院校在滨海新区设置了分校。另外,滨海新区有独立学院3所,高等职业学校6所。滨海新区的高校数量少,整体实力较弱,这与滨海新区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

(2)单学科院校发展潜力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天津市不少高校是在单学科模式上发展起来的,在办学发展方面存在着许多困难。例如,专业再生能力差,社会对该学科的专业人才需求有限等。近年来,随着滨海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原有的单学科院校通过合并或扩建形成了多校区大学。但是,这些院校在规模上迅速扩大的同时,也暴露出来教学资源的增长速度明显跟不上规模的增长速度等问题,造成资源管理上的困难。各高校增加了不少新专业,也使得人力、物力的投入更加紧张。

(3)校区分散带来的新问题。随着天津市高等教育的发展,滨海新区相继新建了一批高校。由于校区分散,不同校区的学科沟通与交流难度大,对跨校区学科的交叉融合极其不利,给学科建设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图书、设备等资源也难以共享。而在多校区大学,每个校区的运转都需要管理人员、后勤人员,校区间需要一定的交通、通信,这势必使学校机构增加、人员臃肿,非教学科研一线人员过多,不利于人力资源的调配和流动,给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4)滨海新区对高等教育发展重视不够。滨海新区没有将高等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这不利于把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技经济一体化布局受到束缚,新区的科技综合实力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受到限制。相对于市区,新区人口受教育总体水平低,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高,人口的文化素质不高,人文气息不浓,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滨海新区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面向世界的高新科学技术创新基地和人才高地,必须借助于现有高校资源,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进而推动滨海新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 滨海新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内涵

教育资源共享是指通过校际合作,共同使用教育资源的过程。教育资源包括从事教育事业的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总和。其中直接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被称为教学资源,如师资、教室、教学资料、实验实习基地等;而那些为教学活动服务的各种资源被称为非教学资源,如校园环境、图书馆、体育馆、公共交通、社会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5]]。滨海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能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避免各自办学的资源重复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当然,滨海新区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不同于各个高校教育资源的完全开放,也不是高校间教育资源的简单合并。各高校不会丧失对所属资源的所有权和支配权、收益权。教育资源的共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就是打破师资管理中的自我封闭状态,改变教师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员不流动、余缺不互补的现状。在师资紧缺的状况下,打破人事制度的限制,建立合理的师资流动模式,是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的最佳途径。

(2)物力资源共享。滨海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短缺和使用率不高的双重问题,在办学的物力资源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虽然滨海新区各个学校都存在物资条件的不足,但又都具备一定的资源,如书籍资料、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尤其是国家、部委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它们条件优越,仪器设备精良,加以很好的利用,将大大地改善实验条件。如果开放实验室,提供给本、外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可以弥补当前实验条件的不足。另外,还可以整合专业图书资源,成立滨海新区高校专业图书和电子期刊信息中心,使图书馆的图书成为共享资源。

(3)文化资源共享。滨海新区的高校大多是90年代中后期建设的,从一开始就是规划建设型的,并始终与高等教育、城市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形态紧密相连。它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化道路的必然产物,但是它的建设暴露了不少问题。例如,政策使命和利益大于文化使命,疏于科学规划设计,盲目上工程项目,一味追求速度等。滨海新区的高校大多停留在教学楼、生活区、实验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而大学赖以长期发展和发挥其独特功能的关乎文化继承、创造和传播的精神内核没有被足够重视。这种滨海新区高校文化的缺失,导致研究滨海新区高校文化建设,推动高校文化共享已刻不容缓。

3 加快推动滨海新区高等资源共享

3.1 加强滨海新区高校教师资源共享

滨海新区高校教师资源实行共享可以有效地建构一种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教学资源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打破高校间陈旧的协作交流方式,支持丰富多样的教与学交互方式,教师资源在各高校间突破时空限制,学生能够受到更多名师的熏陶,并获取本专业甚至跨专业的知识信息。

(1) 充分发挥各校资源优势,开展教学合作研究。充分利用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开展高水平的科技研究,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师生系统开设课程,举办学术讲座,提高教学水平。围绕滨海新区乃至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积极探索各校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开展合作科研的有效途径,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联合立项、攻关,推进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换;建设联合重点实验室,实行大中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联手建设大学科技园和科研机构,利用综合优势,多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