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它们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佳作,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
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领略课文的自然美
从形式上说,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
都能从“美的形式”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
还有议论文中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透辟的明理表现的“逻辑美”,说明文章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也是一片美的天地。
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真、友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
二、品味课文的内涵美
语文中的“美”,象珍珠一样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
附着在形象、意境、事理中。
只有科学地分析,才能把这些珍珠用一条线串起来。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先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的图画;枫叶红醉,荻花飘飘,秋风瑟瑟,悲凉的气氛衬托出“沉郁之美”,接着以较大篇幅描绘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画的弹奏技艺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叫人欲喜欲悲,欲思欲泣的音乐效果,以诗句的形式尽情挥洒着“音乐美”。
然后以枝叶巧生、虬枝盘旋的笔法铺设明暗相生的两条线索,忽分忽合,浓墨重彩地交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表现了较高层次的“人性美”。
可以说:诗歌本身感人至深的契机也正在这儿。
其实,催人思考的应在于是谁造成了诗人和歌女的悲剧。
回答还是“封建制度”。
诗作是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朝政和民间生活的动荡不安),对那个造成这许多人间悲剧的制度提出强烈的控诉。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
文中先用一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
”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
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
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
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
造成听觉上的美感。
三、感悟课文的人性美
中学语文课文里,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名族,不同国度的人情美。
如《背影>中的父子情;《藤野先生》《再塑生命》中的师生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散步》中的亲情;《明月几时有》中的兄弟情等等。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刻感受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个性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教学《背影》时,让学生充分感知这篇散文中的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
父爱的感念。
八年级语文教学用书(上)[3]49写出: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到深切的父爱:首先让学生想想朱自清父亲当时的困厄,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事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之间最终选择了亲自送行。
可见父亲把儿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种爱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的.其次,让学生感悟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这一感人形象。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
”他是这样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
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我”最终心灵受到触动,顿悟父亲的爱心,“我”哭了,“我”发现了父爱。
这是本文最闪光的地方,可以利用这一契机,教育学生联想平时受到的父爱,自己是否有所
顿悟,有所发现。
学生的良心被激活,不再无动无衷,面对父母的爱,懂得要有一颗感念之心,以实际行动感恩父母;明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理。
这样学生的感情激活了,心灵净化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无形中进行了道德情操方面的教育。
深知父子亲情就是一种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升华作品的艺术美
所谓的升华,就是在各种“审美”因素激荡下,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感情,感到自己的渺孝卑琐、平庸,从而强烈地要求净化自己的心灵,学习、赶上、超越对象,或者辨清对象的卑劣、愚鲁、丑恶,萌发出远离它、铲除它的迫切愿望。
要想达到美的升华这一境界,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除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外,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感情共鸣的极点,抓住时机,促成升华,如在学生受到课文强烈感染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经历,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为例,现身说法,使学生把文章所体现的美,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净化灵魂的高度。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作者通过热情讴歌白杨树美的形态、美的气质、美的性格,赞美了中华民族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阅读这篇课文,要启发学生联想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感受“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民族自豪感。
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气势磅礴,以宏伟的气魄,生花妙笔,描绘了北国壮丽的雪景,冰
雪覆盖的北国大地充满了蓬勃生机,客观地评论了历史英雄。
写景论史,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和无产阶级英雄。
反复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爱和领袖的博大胸怀,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为祖国的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总之,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利用这些好教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一代智慧聪颖,情感丰富,具有审美能力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