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经济进展预测

2月24日,“2006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学者和专家对今年宏观经济做出了各自的预测。结合之前2月21日央行刚公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各方对2006年的宏观经济趋势推断既有相同,也有差异。

宏观预测稍有偏差

“年会”上,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对今年我国宏观经济预测指数作了适当提升。

早在《报告》公布前,各专家给出的CPI(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与GDP(国内生产总值)等预测指数有多个不同版本:如CPI,央行给出的预测是3.0%,高于央行研究局的2.0%、中科院的1.97%,以及多家投行2.0%左右的预测;央行对GDP预测增长为8.0%,不但低于去年12月央行研究局研究报告预测的8.8%,也低于世界银行的9.2%。

“央行的预测比较保守,留有余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对媒体给出了如此的论断。

“假如CPI达到3.0%,则经济增速会超过10.0%;GDP假如只能达到8.0%,则CPI甚至会出现负增长。” 这位曾蝉联2002-2003年度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冠军、2005年又再度登上冠军宝座的宋国青教授,对今年的经济走势仍持乐观态度。

内需拉动几成共识

今年,作为“十一五”规划开局年,央行《报告》提出:今年制造一个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拉动内需,使经济保持平稳持续快速增长。

“年会”上专家也纷纷表示,要靠拉动内需来提高经济增长。

“2005年,我国发生了外需走弱内需走强的变化。在目前的商品价格比较高,内需比较强劲的状况下,经济可能会出现专门多问题;在出口和顺差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要紧指标的变化相当平稳,讲明内需在增强。”这是宋国青的观点。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亦在会上声明,中国经济的差不多问题要紧有两个:一是内需不足。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是靠出口、靠外部市场来拉动我们的增长;二是产能过剩。因为内需的不足要紧反映了如此一个本质:“中国经济高速进展是一个奇迹,假如把那个奇迹形容成一辆大卡车的话,那么搭上这辆大卡车的人还远远没有那么多。”

事实上,内需的不足,跟我们的国际环境紧密相关。从近两年欧美贸易摩擦来看,欧美国家对中国产品的排斥已日趋严峻,我国出口有可能呈递减趋势。因此,面对外需的减少,我们需要挖掘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

央行《报告》还指出,拉动内需将有望改变以往过分依靠对外贸易的状况,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增长迅速的外贸顺差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央行对以后通缩压力的警惕。

“滞胀”不容忽视

“年会”上唯一近乎悲观的声音,来自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国家发改委研究员王建:“滞胀”将会成为2006年乃至今后一段时刻

内的要紧趋势,“现在经济既不可能出现过热,也不可能出现通缩,而是面临着滞胀。”

在王建看来,导致经济增长停滞的要紧缘故是生产过剩。“假如‘滞胀’成为2006年乃至今后一段时刻内的要紧趋势,那么扩大需求规模确实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措施。”

他指出,2006年将会连续2005年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下跌、利润萎缩的情况,从而使经济增长形势更趋严峻。因此他断言,2006年的产能释放规模将会更大,至2007年将有可能进入高峰, 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会比2006年更低,企业产品的价格与利润情况也会更不被看好。

尽管与会嘉宾并不像王建那样悲观,但多数认为,经济正在缓慢地回落。

国务院进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部部长卢中原在会上预测:2006年以后,中国经济可能会慢慢回落,并可能2006年的回落约为0.6%。

摩根大通亚太董事总经理、中国区研究部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师龚方雄亦如此表示:“中国经济现行还处于一个瓶颈。这实际上是通货膨胀的另一种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