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探究
【摘要】水土流失是当前比较严重的灾害之一,而且目前的水土流失的产生原因大都是因为人为的对环境造成
破坏引起的,我国可用于耕地和居住的土地面积相对于我国的人口总数来说本就稀少,水土流失的发生,使得本就稀少的土地资源变得更加的少,如果不能够有效的避免水土流失,那么将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文章主要对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希望能够减少水土流失的情况继续恶化,避免水土流失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
一、前言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的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土层厚度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来综合治理进行水土流失是现在我们
要关注的问题。
二、水土流失的现状
某区域山地面积为641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7%;丘陵岗地面积为590.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河谷平原
面积为368.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土壤有河淤土、水稻土、白浆土,平均海拔高度在120米以下,属大陆季风气候。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流成网,绥芬河大小支流163条,区域水土流失情况突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成为影响群众致富、制约县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因素
该地区海拔为100-120米。山坡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0%,坡度为5度至30度不等。地形坡度大对水土流失影响很大,坡度大小与水土流失程度成正比。从气象来说,降雨特别暴雨对土壤侵蚀影响特别大,该地区属大陆季风气候带,雨热同季,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00mm以上,特别是7、8、9月份雨量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较强的降雨对地表土冲刷力很强,特别是坡度较大的地区,对土壤的侵蚀更加严重。除耕地外,植被占有率较低,每遇强降雨都会造成洪灾,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人为因素
人为的破坏植被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平缓耕地粮食生产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要求,大面积的坡地被开垦成耕地,大量的林地、湿地、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土壤
侵蚀进一步发展,加重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再有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只重视发展,不重视生态建设,在山边河边放牧,盗砍树木,非法采沙等,造成山边河边只见荒坡、荒滩不见青山绿草,弃土弃河渣堆满河道,这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四、水土流失的危害
1、土地生产力下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缺乏对土地的有效保护,致使农业生产用地侵蚀严重,土质逐年变薄,土壤肥力下降,重壤土变成了轻黏土,土壤孔隙度减少,持水保肥力下降,农业耕作性越来越差,抗御洪涝灾害能力足年降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结构破坏后,使土壤抗蚀力不断减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2、自然灾害频繁,周期缩短
据调查,由于区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县内主要干流不同程度的淤积,河床高出水平地面,致使河道不畅、淤积,行洪能力普遍下降,自然灾害频发。据水利资料统计
1952-1992年的四十年间,区域性大洪水5次,平均8年一次,2002-2014年共发生洪水8次,平均1.5年一次。
3、耕地资源总量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河流两岸耕地被冲刷、土质量下降,多数农田因耕作层土质流失而无法耕作,黑土颜色变淡,密度
稀释,有些地方甚至成为砂石遍地、怪石裸露的不毛之地。据统计到2014年县域耕地面积比建国前减少了350公顷,除因建筑和生产用地占用外,大都是因洪水灾害和坡地弃耕减少的。
4、破坏地面完整性
由于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原因,农业生产坡耕地出现了深浅不一的侵蚀沟,中小主干河流改道,冲毁公路和农田,造成耕地表面支离破碎,破坏了农业生产工作面的完整,土质退化已严重影响了土壤的高效利用,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不稳,生产效益下降,对粮食生产安全形成潜在的威胁。
五、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措施
1、生态系统自身修复
针对生态系统受破坏程度比较轻微的区域,可适当地更换其地表使用结构,譬如退耕还林还草、禁止放牧、迁移原住人口,让生态系统恢复到不受或者尽可能轻微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来改善水土流失的状况。
2、生态系统自身修复和人工修复
该方法主要针对生态系统受破坏程度比较严重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往往地表植被已被大面积破坏而导致自然的生
态系统不能承载高负荷的外界压力,此时就需要人工向该区域种植一些生命力和再生能力较强的植物,通过这种方式逐
渐改善该地区内的生态系统成分组成,慢慢增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
3、人工强化生态系统修复能力
该方法主要用于可能会发生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其主体思想也是通过人工措施巩固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固性,加强系统中食物链之间的联系,加强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分解和循环,实施的途径包括植树造林、饲养家畜、发展沼气等。
4、普及国策宣传,强化环保观念
在此方面应加强水土保持方面国策的宣传力度,普及该方面的基本常识,让人民意识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使人民自发地退耕还林还草,圈养畜牧,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相处;也可以通过生态修复示范点的建立让人民更轻易地了解到生态系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应该在学校范围内普及水土保持和生态系统常识,是人民从小形成环保意识;最后还应该大力发动各种媒体进行水土保持知识的宣传,如发放环保手册、公益广告等。
5、坚持防先于治,加强执法力度应合理运用经济措施和行政措施在保护现有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予与加强巩固,丰富其物种组成,加强其食物链之间的联系,封山禁牧,使地表植被自然恢复,这种方案相对来说投资少、见效快,适用于未发生水土流失和水土流失比较轻微的流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