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利他行为养成的制度条件_吴秋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8期2009年8月

经济与社会发展

ECONOM I C AND SOC I A L DEVELOP MENT

VOL.7.N o.8

AUG.2009

论大学生利他行为养成的制度条件

吴秋兰

[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大学生利他行为状况与理想预期相距甚远。利他行为的弱化,不仅松懈社会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且减弱政治系统的有效性,还影响社会的价值系统和评判机制,最终将会减缓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脚步。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文章在分析大学生行为现状的基础上,将从制度层面探究大学生利他行为习惯养成的条件。

[关键词]大学生;利他行为;制度

[作者简介]吴秋兰,漳州师范学院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福建漳州363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142-03

一、大学生行为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极其深刻伟大的变革。/从社会经济形态来看,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从社会技术形态来看,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的双重嬗变;从社会意识形态来看,正从意识形态一元化社会向意识形态多元化社会过渡。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使功利主义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从根本上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差。0[1]具体表现是:

(一)在人生观认识上存在误区

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奋斗目标不明确;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悲观主义等错误人生观的影响,在怎样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基本矛盾,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缺乏对利他行为的正确认识。

(二)在价值观上强调个人利益至上

一些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对人生目的和实践活动的认识及评价存在偏差,没有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腐朽思想的影响,追求奢华生活,认为/金钱万能0、/有钱就拥有一切0,强调个人至上,本位主义,以个人利益和自我为中心,重索取,轻奉献,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

(三)在道德观上利己主义严重

一些大学生希望大学是公道能够得到主持、正义能够得到伸张、人与人能友好相处的和谐环境,到处充满阳光、但真正到了需要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时候、他们却退缩了。一些大学生在帮助别人时动机不纯,名为利他实为利己,还有的大学生利己主义严重,把是否谋取到个人的得或失,视为道德善恶的唯一标准,为此不惜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四)在行为上,利他行为弱化

不少大学生存在一种/过客心理0,对待生活持观望和消极态度,把学雷锋只是看做口号,利他行为任其弱化。例如,每个大学生都希望大学校园环境是优美的,但几乎每一块草坪都有为了方便行走而踩出来的小道;供大学生看书、休息、谈心的长凳旁边,经常是餐饮垃圾遍布,一片狼藉;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却很少有人替教师擦黑板;有人破坏公物时,其他同学却坐视不管等等。令人不安的是,不少大学生对人间的友谊情感都采取易拉罐式的一次性处理方式。相交为获取,过后不思量,信奉友

[基金项目]漳州师范学院2009年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学生科研立项课题/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养成研究0的课题成果142

谊地久天长早已成为历史,相反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择手段。这一系列归结起来就是利他行为弱化、利己与利他观念倒置的表现。利他行为的弱化有可能突破人的道德底线,使人丧失义务感、责任感,最终丧失生活信心,从而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危机,这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大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利他行为弱化,主要是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深层次矛盾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处在竞争中的青年不得不经常考虑个人的教育、就业、发展、生活等问题,过大的压力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扩大,各种安全事故频发,这些在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同时一些不良风气尤其是官员的腐败行为,更使大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拉大。社会深层次矛盾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年责任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

(二)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对大学生道德行为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比如,在市场经济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家、商业家用美丽谎言设下连环骗局,使大学生认为社会上的大量利他行为都带有利己色彩,对送上门来的/好事0持怀疑态度和戒备心理,客观上强化了大学生对利他行为的排斥态度,认为人的行为不管多高尚都出于利己动机,因此导致心理障碍逐渐强化,对社会利他行为采取怀疑和冷漠态度。

(三)社会公德缺乏

在现实中,有时出现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得不到肯定和激励,而破坏社会公德的人也得不到及时处罚的现象,于是使一些人们对社会公德的遵守不自觉,不自律。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他们/自我中心0现象越来越严重。他(她)们养尊处优,不会关心别人,也不愿意关心别人。从小学到高中他(她)们过着封闭式的生活。/好好学习将来考一所好的大学,其他的事情不用管0,这几乎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口头禅,关心社会问题被人们看成是分不清主次,甚至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自然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0,凡事从自己的利益着想,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得失,公德缺乏现象十分普遍。

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行为呈多样性和多面性特征。然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将来要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和社会发展要求,决不能养成一种我行我素、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行,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因此,为了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接班人,就要高度重视其思想道德建设,使大学生弃恶从善,行为由完全利己走向利他,切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大学生利他行为养成的制度条件

利他性,是指由于个体或群体的利他行为所产生的对他人有益的客观效果。利他性由四个层面构成,即利他的自主意愿(道德责任感、爱心等)、利他的主观能力(知识、智慧、经验、业务素质等)、利他的具体行为和利他的客观效果。利他性的强弱是衡量人格健康程度的标准。而个体的交往能力是其健康人格的核心,交往能力并不仅限于交往的技巧,往往要看其利他的客观效果,这些行为特征,使利他者比一般人更容易达到健康人格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然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利他行为只拥有这三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制度。因为无论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都只有在与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有机结合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和完善大学生利他行为养成的条件。

(一)建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当前我国正在加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就要求我们要建设起一套与之相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但是,由于思想准备、特别是有关理论准备的不足导致思想舆论的引导不到位,使人们不一定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这个总的形势,以及时更新的观念来思想,而是往往以自己原有的或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来应对变革的现实,因此,一些人感到困惑、茫然乃至失望。0[2]因此,建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刻不容缓。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青年大学生易受新思想的影响,用社

1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