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的重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卷 第7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6 No.7 2007年7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 ul . 2007

118 文章编号:1008-8717(2007)07-0118-03

论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的重构

许 嘉

(泉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单一的认识关系已无法涵盖新时代下日益复杂的师生关系,对此进行重构已势在必行,我们要摒弃知识授受的师生关系,确立平等对话的交往关系,实现师生间交往的畅通和对话的高质有效。

关键词:重构;交往;对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师生情感关系处理之得当与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不少一线教师对此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就整体而言,师生情感关系的发展状况仍难以令人满意。据《中国教育报》编辑部历时近一年对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所做的调查,有61.3%的教师很愿意和所有学生交朋友,却仅有4.8%的学生有了心里话最想找老师说,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学生漠视教师的期待?——“老师对我们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而只关心学习成绩。”师生之间没有交流,互不理解。

显然学生已不能满足仅仅在课堂上从教师那里获取书本知识,他们还希望在生活中拉近师生间距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地与教师交流学习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知识渠道在不断拓宽,以往以知识权威面目出现的教师,其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的信息量,对现代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如学生的现象已不鲜见,而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差别的日益缩短,这样的情况只会越来越明显。因此面对时代的变化,师生关系的重构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一、 重构的前提 首先,抛弃师道尊严的旧有观念。虽然古人对此早有认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许多人更记得的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方面是教师高高在上给学生予以指导的架子怎么也放不下,另一方面我们的评价体系也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教师的讲、学生的考上,教师想放也有诸多顾虑。要改变这一状况,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就必须达成一个共识,即衡量教的好坏,应着重看它对学生学的促进程度。“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1]要让教师做到这一点,我们有必要提供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为教师卸下一些虚无的光环,承认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常人,也有不足,有局限,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只有当教师作为一个真实、真诚的人面对学生时,学生才敢于向他袒露心声,二者才有深入沟通的可能。

其次,相信学生有无限的潜力。“给我一个杠杆,我将撬动地球”,有时教师对学生之作用,正像杠杆一样,

收稿日期:2007-01-13

学生可借我们之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学生不是只能容纳知识的容器,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表达自己主张的愿望,如果这一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学生往往要么失语,要么以一种变形、夸张的方式呈现。因此在进行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准确解读学生沉默、叛逆背后的内心独白,引导他们懂得正确表达自己的愿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

第三,爱自己的学生。列·尼·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当教师投入真挚的情感,把爱的甘泉洒向学生的心田时,学生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进而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因此,有人说:“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中学的孩子就像一株挂桃的棉枝,最需要关怀和扶持,多给他们一些爱,果实就会丰硕。”

第四,掌握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其实许多老师是乐意和学生做朋友的,但为什么学生却感受不到这一点,仅有极少数的学生有心里话最想跟老师说,考察其原因,不外乎这样几种,威严一面表现得多,和蔼一面表现得少;看到问题着急得多,平时主动关心得少;郑重其事谈话得多,幽默风趣闲谈得少,因此尽管师生都有拉近关系的愿望,却始终有一堵无形的墙挡在双方面前。克鲁普斯卡娅在《怎样热爱学生》一书中曾这样说,“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和学生的交流也是一样,光有良好的愿望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善于把这种愿望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诚意。

二、重构的关键——交往关系中的对话

以往以授受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师生关系之所以令今天的学生感到越来越不满,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师生双方的话语权呈一边倒趋势,主客体地位一目了然,一成不变。既然今天我们主张的是一种平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那么我们首先就必须把师生关系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要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就必须有交往,有对话。哈贝马斯将社会行为分为四类: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交往行为。其中交往行为指的是主体间通过语言符号协调的互动,它强调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最高境界不就是如此吗?有学者就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3]和一般社会交往相同,教育中师生间的往来也包含了交往所必须的基本要素:交往双方、交往媒介、交往内容。不同的是教育中的交往双方身份相对特殊些,活动以传递经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色彩更浓些。在这种交往中,每个人既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相互认识与交流的对象。

教学交往的畅通,需要师生双方内心世界的沟通和理解,需要双方精神的交流与契合。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流的机会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品德等诸方面的变化发展,而学生又将自己的理解程度、情感体验等信息以语言和自身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行为方式传递给教师,给教师的教育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这种相互作用就没有教学。他们共同面对着文本,面对着科学知识,面对着人生种种复杂的考验,教师只是先走了一步,阅历经验多些,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相对来说深刻一些。但在其他方面,教师可能不如学生,比如说以对文本的理解,教师的思维可能更多地受到一些现成观点的影响,由于思维的定势,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远远赶不上学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即使是在面对文本的情况下,也会自发地默默地产生出来。如果没有对话,这些思想的火花不一定表现出来,因而教师不一定了解。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力配合,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教学交往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交往。知识是在交往活动中获得和形成的,它不是由外部灌输进来的,也不是由学生内部自发生成的。教师的中心任务只是给学生建构起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文本及其解释,而这些需要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学生可能不理解,也可能不理睬,根本不买你的帐,这正是交往的特点。此时,作为教师要研究自己这一方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要求,进一步协调交往关系,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重构的达成——沟通技巧的掌握

师生关系的改善、重构不仅反映在课内针对文本的对话,还有课外的交流上,学生对教师的疏远缘于课内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轻视,也来自于课外教师对学生的漠然。作为主体性发展水平、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或情感发展水平都要胜出一筹的教师,在重构师生关系上确实没理由不先采取主动态度,那么在扫清交往障碍和

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