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敏性鼻炎 ( al1ergiC rhinitiS, AR ) 是由过敏原激发 的 、由 IgE介导的鼻部炎性疾病 。AR 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 疾病之一 , 其主要症状有流涕 、鼻塞 、鼻痒和喷嚏 。传统 上 AR分为季节性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前者与花粉有关 , 包括风媒授粉的牧草 、树 、杂草及真菌芽孢 , 后者则常由 尘螨 、动物皮屑等引起 。近年来 , 全球过敏性疾病的发病 率呈上升趋势 , 其造成的医疗支出也相当惊人 , 引起社会 越来越多的重视 。目前美国 AR 患病率为 5% ~22% , 大约 有超过 5千万人被诊断为 AR, 每年治疗费用高达 55 ~77 亿美元 。一项在亚洲 1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 , 调查人群 中成人 AR患病率达到 10% ~30% , 儿童为 10% ~46% [1 ] 。 据统计 , 全球已有 4亿过敏性鼻炎患者 , 3亿哮喘患者 , 其 中 50% 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并且未得到有效的治疗 [2 ] 。我国 AR的患病率近年来也有显著增加 , 可能与经济发展 、工业 化进程加速 、生活方式改变有关 。因而正确的诊断 、有效 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
AR治疗一般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 、药物治疗 、免疫疗 法及手术疗法等 。目前用于治疗 AR 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 类 。抗组胺药 、减充血剂药 、抗胆碱类药 、糖皮质激素类 药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 、白三烯 受体拮抗剂 、抗 IgE单克隆抗体 (Omalizumab) 药及中药 治疗等 , 现将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 1 抗组胺类药
1937年 , Staub和 Bovet发现了组胺拮抗剂 ; 1942年第 一个抗组胺药 Phenbenzam ine进入市场 , 1945年化学合成了 苯海拉明 , 从 1942 ~1981年间共有超过 40 种第一代抗组 胺药问世 , 其 治 疗 过 敏 性 疾 病 的 优 点 为 “安 (全 ) 、灵 (验 ) 、 (方 ) 便 、 (价 ) 廉 ”, 但同时又存在着 “困 (倦 ) 、 耐 (受 ) 、短 (效 ) 、干 (渴 ) ”等明显的缺点 。于是 , 从 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 , 为改善和克服第一代抗组胺药的缺 点 , 新一代或称第二代抗组胺药先后问世 , 并正在逐渐地 替代经典的抗组胺药 [7 ] 。
从 1937年以来 , 已有 50 多种抗组胺药应用于临床 , 抗组胺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已有 60多年的历史 , 其药理学作 用机制是通过竞争性地与 H1受体结合而阻断组胺的生物学 效应途径 [4 ] 。根据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可将抗组 胺药物大致分为镇静作用显著的第一代抗组胺药 、相对无
Baidu Nhomakorabea
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新型 (第三代 ) 抗组胺 药物 。
遗传和环境因素被认为是 AR 的病因学因素 。特应性 体质的人群若反复接触环境中致敏的变应原后可发生过敏 性疾病 。AR是由 IgE介导的 I型超敏反应 , 常表现为家族 易感性 。目前已证实机体产生 IgE的水平与 H LA II类等位 基因型关联 。多种细胞因子 、化学增活素 、细胞黏附分子 、 炎症介质等参与了 AR 的发病过程 。制瘤素 M (Oncostatin M , OSM ) 是 IL - 6家族的一个多功能细胞因子 , 此前已 证实它与哮喘气道重建有重要关联 ,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 : OSM 在 AR患者鼻粘膜上的表达上调 , 提示它在 AR炎症反 应损伤修复中起一定作用 [3 ] 。
·12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论著
Treatis
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符翠莉 潘 莹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药剂科 , 广西 南宁 530021
【摘 要 】 综述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关键词 】 过敏性鼻炎 ; 治疗药物 ;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6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8517 (2010) 11 - 0120 - 03
属于第二代 H1受体拮抗剂的药物包括特非那定 、阿斯 咪唑 、阿伐斯汀 、依巴斯汀 、非索那定酮替芬 、左卡巴斯 汀 、西替利嗪 、左西替利嗪 、氯雷他定和咪唑斯汀等 。主 要是根据无嗜睡作用或在上世纪 80年代后生产而定 , 其中 在上世纪 90 年 代 后 问 世 的 仅 有 非 索 那 定 和 咪 唑 斯 汀 两 种 [6 ] 。与第一代 H1 抗组胺药物相比 , 第二代抗组胺药很 难透过血脑屏障 , 在治疗剂量下 , 嗜睡 、口干 、视物模糊 等不良反应较少 , 过量服用引起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5 ] , 但 文献中有报道特非那丁和阿斯咪唑引起心电图间期延长 、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甚至死亡的病例 , 因此有严重肝 功能损害或潜在心血管疾病 (如先天性 QTc间期延长 ) 的 患者应慎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为长效制剂 , 一般每日只需 服药 1次 , 服用方便 , 尽管价格较高 , 但患者仍比较容易 接受 , 目前 , 第二代抗组胺药已占据抗组胺药市场一定份
第一代 H1抗组胺药物包括苯海拉明 、茶苯海明 、氯苯 那敏 、曲普利啶 、苯茚胺 、羟嗪 、赛庚啶 、异内嗪等 , 可 与 H1受体结合并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内组胺的神经介质作 用 , 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与其高亲脂性 、药物结构分子小 及 P - 糖蛋白低亲和力有关 ; H2 受体特异性差 , 中枢神经 活性较强 , 以至于引起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 , 所以被 称为镇静性抗组胺药 [5 ] 。使用 11C标记的多塞平进行 PET 检查表明 50% ~90%的 H1 受体位于皮层额面 、颞面 、海 马区及脑桥 。在一般剂量范围内 , 第一代 H1抗组胺药物也 存在潜在不良反应 , 表现为口干 、视力模 糊 、尿潴留等 。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相关的意外死亡 、潜在性的自 杀药物及婴儿致死 [6 ] 。抗组胺类药对鼻痒 、喷嚏 、流清涕 有良好的效果 , 但对鼻塞无效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