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移植(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移植(2)
英国伦敦大学法学院教授科特雷尔在其
“存在法律移植的逻辑吗”一文中,根据对现代
法接受和适应的难易程度,提出了四种纯粹类型
共同体——“工具性共同体、传统型共同体、信
仰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D.奈尔肯 J.菲斯特:《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高鸿钧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114页。]科特雷尔认为:“从抽象层面说,工具型共
法律移植(2)
很明显,费尔南多·德·索托所谓的西 方的所有权制度是一种“语词形式”上的法律制 度,这种法律制度是不涉及文化层面的“语义内 容”的,是一种纯粹的、可以通用的“工具理 性”。正是基于对法制的工具性理解,费尔南 多·德·索托充分肯定了西方法制现代化路径的 普适性以及对非西方国家法制现代化路径的可移 植性。
法律移植(2)
非西方国家的市场今天所面临的许多难 题主要是由于旧的所有权协定已经解体,而使资 产和经纪人互相交流、使政府依法治理国家的标 准规范还没有投入应用。” 基于这样的前提, 费尔南多·德·索托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 和前共产主义国家的选择——除非有人设计出其 他办法来产生资本,得到战胜贫穷的资源——就 在于加入西方国家的行列,创造出一种制度,使 政府能够管理并适应革命性的劳动分工中不断出 现的变化,或者继续生活在不受法律支配的混乱 状态之中——这实际上算不上一种选择。”
关系(例如,以家族与家庭为背景的关系,也包
括信托、照顾与依赖、或相互扶助的关系)很难
根据明确的权利义务或合格行为的适当标准进行
界定。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共同体抵制明确的法
律规范或法律控制。”[123-124]
法律移植(2)
科特雷尔对四种纯粹类型共同体的划分 以及对四种类型共同体接受和适应现代法程度上 的差别的分析,为非西方国家移植西方现代法制 的路径,提供了一个比较清晰路线图。
法律移植(2)
2020/11/24
法律移植(2)
引言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被迫卷入西方现 代化的轨道,从此便开始了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 面对一种异质文化,尤其是面对建立在这种异质 文化基础上坚船利炮,新奇、羡慕、自卑乃至恐 惧,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特殊的精神体验。这 种特殊的精神体验又决定着人们在中国与西方、 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同选择的争论。这一争论构成 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现代化绕不开的问题,直至今 日,它仍在继续着。
同体主要是(像传统型共同体一样,但原因不同)
一种社会联系较弱的共同体。”[122页。]这两
种类型的共同体会有助于技术性的效率和可预见
性,因而具有易于现代法传播与移植的特点,
“其理由可能是因为法律的相对精确性来自它所
代表的有限的社会联系,当以法律形式表现时,
几乎不需要文化语境去赋予这些社会联系以意
义。”[122页]
法律移植(2)
三、移植西方法制现代化路径的逻辑
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具有价值取向和工 具取向两个方面。法律文化论强调的是现代法制 中文化价值的一面,试图以文化价值的特殊性说 明法律移植的不可能性或不完全性;法律工具论 则强调的是现代法制形式化的一面,试图以形式 化的法律规则的普遍性说明法律移植的可能性。 在比较法的研究领域,这是最常见的和最具代表 性的观点。
法律移植(2)
这种观点的最大优势就是从规则的层面 确立了法律移植的限度,即法律规则是可以移植 的,而作为法律规则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不能移 植的。然而,这种观点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它 是以静态的而非历史的、局部的而非整体的视角 看待法律移植。法律移植固然包含着对法律的语 词形式及语义内容的移植,但法律的这两个方面 的内涵在实质上不是静止的、持久稳固的,不是 独立于它的情境的 。 [D.奈尔肯 J.菲斯特主编:《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高鸿钧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法律移植(2)
中国法制建设的路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 法律移植。中国的法律移植是全盘的移植抑或有 选择的移植?这是我们当前法制建设的核心问题。 说它是核心问题,因为我们必须作出选择,而且 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至于怎么移植或移植什么, 这无疑是可以选择的。
既然是可选择的,在取舍之间就存在某种最 优选择。这也正是本专题的切入点所在,即从法 理上揭示哪种法律移植真正体现出它的真意。
因此,一种法律规则在被移植的过程中, 其中的语义内容是不能被同时被移植的。这种语 义内容只能在经过各种“再解释”的排他性作用 和影响,当其中一种解释在这些相互竞争的解释 中脱颖而出,才能被赋予相对稳定的意义。罗格 特虽然没有像千叶正士那样明确否定西方法制现 代化的路径可移植性,但他却指出了这一路径的 限制性条件。
法律移植(2)
邓小平说“不争论”,其实他是以试错来代 替争论。试错也是一种选择,只不过是一种稳妥 甚至保守的选择,因为它隐含了对全盘移植的不 信任,以及对有选择的移植的肯定。
对于西方文化的移植以及如何移植,这仍然 是当下最大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左派和 右派的选择性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隐含着不同 利益诉求之间的博弈。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任何 一方的正当性,但我们却可以从学理上去理解它。 最可怕的不是选择上的分歧,而是抹杀分歧,因 为,抹杀分歧就意味着剥夺了选择权。
法律移植(2)
这就要求我们在讨论现代法的移植时, 必须考虑其背后的社会情境,将催生现代法制形 成及有效运行的社会情境的移植作为一项重要内 容。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L·弗里德曼反对将 法律移植理解为“借用”或“移植”,在他看来, “强调‘借用’或‘移植’会遮蔽真实发生的事 情,即现代化和工业化。正是这些事情使社会发 生转型,并产生了需要法律解决的新的需求和问 题。为了解决或者至少应付这些问题,各国从早 已面对或早已回应这些问题的地方、求取、借取 或者盗取法律并使之适应和适应它们。”[同上第130页。]
法律移植(2)
既然催生西方现代法制的社会情境是 “从身份到契 约”的社会转型,或者说,是 西方新型的契约社会型塑了现代西方法制,那么, 对想要成功地移植西方现代法制的非西方国家来 说,就不能仅限于对静态的法律的语词形式及语 义内容的移植,而是要着力研究决定西方现代法 制形成社会情境,尤其是认识这种社会情境中起 决定作用的要件及由这些要件通往现代法制一般 路径。
法律移植(2)
如果说这一推理只是我们依据韦伯对西 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产生及演进特征(理性化与 形式化)的概括为前提的主观推论的话,那么来 自第三世界国家的秘鲁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法学家 费尔南多·德·索托则对这一观点给予了最充分 的肯定。费尔南多·德·索托将现代资本主义国 家法制的核心概括为“确认一套正规的所有权制 度”。他认为:“全面的合法所有权制度使资产 可以互换,为人们建立起责任制度,瓦解了大多 数封闭组织,导致了更大的人际网络的创立,同 时也使创造资本的潜力大规模地得到提 高。”“如果现代化的政府和市场经济没有一个 综合的正规所有权制度,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法律移植(2)
对于后两种共同体,科特雷尔分别进行
了分析说明:“任何自视为信仰共同体的团体或
社会都可能会抵制通过输入法律进行的重大革新,
因为这种法律与根本上不同的价值和信仰相
连。”[122页]“情感共同体的概念强调情感关系的私
密性与多面性,以及界定情感或友谊关系特征的
捉摸不定。而法律上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就是那些
法律移植(2)
第一,在社会转型的层面,非西方国家 移植西方法制现代化路径,首先要确立其社会结 构“从身份到契约”的发展方向。这一社会发展 方向既是非西方国家社会现代化的走向,也是非 西方国家建立现代法制社会基础。一旦新型现代 契约社会建立起来,它就会自发地产生对现代法 制的需求。弗里德曼在分析了日本法制现代化的 路径之后,也得出同样的结论:“我认为,如果 日本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变——其的确已经发生— —法律制度就绝对会被迫变化。”[131]
法律移植(2)
这种意义上的法律移植,重点就不在于 对法律语词规则和语义内容的移植,而在于对实 现传统身份社会向新型的契约社会转型的社会情 境和基本路径的移植。我们只有将法律移植置于 这样的前提之下,才能对“西方法制现代化的路 径是否具有可移植性”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回应。
法律移植(2)
就非西方国家而言,对西方从身份到契 约的社会转型的语境和基本路径的移植,本质上 是一种新型社会的建设,简单地说,就是打破原 有身份共同体,建立新型的契约共同体。这一过 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其 间必然会呈现新旧共同体的并存的现象。不同的 共同体对现代法的接受和适应程度是不同的,这 就要求我们在分辨不同类型共同体的同时,着力 培育对法律移植具备较好适应性的新型契约共同 体,以此带动对传统身份共同体的改造,为现代 法制的移植创造有效运行社会环境。
法律移植(2)
然而,在罗格特看来,作为语词形式的 规则可以移植,而内涵于语词形式的语义内容却 是不能被移植的,因为“规则的意义是阐释者在 认识上预设的一项功能,这些预设本身受到了历 史、文化条件的限制。”预设是一种“前见”, 是伽达默尔所称的“前理解,对被移植国而言, 这种“前见”或“前理解”必然是异质的、陌生 的,必须通过诸如学校教育的过程进行一番“再 解释”,“一个解释总是一种主观产物,这种主 观产物必然是一种文化产物:换句话说,解释是 对规则进行特殊处理的结果,这个规则受一系列 因素(许多是不可捉摸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 素因解释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不同而不同(因而, 文化主张会因解释者而不同)。” 法律移植(2)
法律移植(2)
法国巴黎大学法学教授皮埃尔·罗格朗 从作为“规则”的法律的语词形式及语义内容之 间的关系出发,阐释了法律移植的复杂性。罗格 朗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声称是“规则”的语词 形式毫无语义内容,因为没有任何规则会毫无意 义可言。规则的意义是规则的基本组成部分,因 而规则才成其为规则。”[D.奈尔肯 J.菲斯特主编:《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高鸿钧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79页。]罗格朗认为,法律是语词形式规则与规则所包 含的语义内容意义共同构成的,因而,法律的移 植就应当既包括对语词形式的规则的移植,也包 括对规则所包含的语义内容的的移植。
法律移植(2)
日本学者千叶正士就是法律文化论的代 表人物,他指出:“西方法学真的能够正确地评 价建立在独特范式之上的非西方的法律情形吗? 人们也许回答“能”。但是只有假定非西方国家 的法律制度应当由那些作为西方文化传统之特色 的原则加以随便摆布,这样一种肯定回答才是可 能的。这些西方传统包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 现出来的普适性,但它仍然无法摆脱其本身固有 的文化独特性。如果说这种独特性仍然存在,那 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当是‘不能’。”
法律移植(2)
二、法律工具论者的肯定态度
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律工具论则侧重于从“工具理 性”的角度,将法律理解为一种纯粹的价值无涉 的“技术工程”。拿破仑当年就曾经主张“把法 律简化成简单的几何公式是完全可能的,到那时, 任何一个能识字并且能把两个思想联结起来的人, 就能够作出判决。”
法律移植(2)
马克斯·韦伯则指出:“特殊的法的形 式主义会使法的机构像一台技术上合理的机器那 样运作,它为有关法的利益者提供了相对而言最 大的活动自由的回旋空间,特别是合理预计他的 目的的行为的法律后果和机会的最大的回旋空间。 它把法律过程看作是和平解决利益斗争的一种特 殊形式,它让利益斗争受固定的、信守不渝的 ‘游戏规则’的约束”。沿着韦伯的逻辑,我们 似乎可以做这样的推论:犹如建造一台机器,只 要将各种标准的机械部件组装起来,使之按照一 定的规则运转,这台机器就能不断地为人们带来 收益;这既是建造机器的方式,也是创制现代法 制的基本路径。
法律移植(2)
的逻辑
我将本专题的内容分成: 一、法律文化论者的否定态度
二、法律工具论者的肯定态度 三、移植西方法制现代化路径
四、在可移植与不可移植间的取舍
法律移植(2)
一、法律文化论者的否定态度
对于非西方国家而言,源自西方的这种 “从身份到契约”法律现代化过程,是不是一条 具有普适性路径,是否具有可移植性呢?对此, 法律文化论者一般都将法律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 而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在不同文化背景中, 法律创制的路径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他们一般 都否定西方法律现代化的路径具有可移植性。
英国伦敦大学法学院教授科特雷尔在其
“存在法律移植的逻辑吗”一文中,根据对现代
法接受和适应的难易程度,提出了四种纯粹类型
共同体——“工具性共同体、传统型共同体、信
仰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D.奈尔肯 J.菲斯特:《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高鸿钧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114页。]科特雷尔认为:“从抽象层面说,工具型共
法律移植(2)
很明显,费尔南多·德·索托所谓的西 方的所有权制度是一种“语词形式”上的法律制 度,这种法律制度是不涉及文化层面的“语义内 容”的,是一种纯粹的、可以通用的“工具理 性”。正是基于对法制的工具性理解,费尔南 多·德·索托充分肯定了西方法制现代化路径的 普适性以及对非西方国家法制现代化路径的可移 植性。
法律移植(2)
非西方国家的市场今天所面临的许多难 题主要是由于旧的所有权协定已经解体,而使资 产和经纪人互相交流、使政府依法治理国家的标 准规范还没有投入应用。” 基于这样的前提, 费尔南多·德·索托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 和前共产主义国家的选择——除非有人设计出其 他办法来产生资本,得到战胜贫穷的资源——就 在于加入西方国家的行列,创造出一种制度,使 政府能够管理并适应革命性的劳动分工中不断出 现的变化,或者继续生活在不受法律支配的混乱 状态之中——这实际上算不上一种选择。”
关系(例如,以家族与家庭为背景的关系,也包
括信托、照顾与依赖、或相互扶助的关系)很难
根据明确的权利义务或合格行为的适当标准进行
界定。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共同体抵制明确的法
律规范或法律控制。”[123-124]
法律移植(2)
科特雷尔对四种纯粹类型共同体的划分 以及对四种类型共同体接受和适应现代法程度上 的差别的分析,为非西方国家移植西方现代法制 的路径,提供了一个比较清晰路线图。
法律移植(2)
2020/11/24
法律移植(2)
引言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被迫卷入西方现 代化的轨道,从此便开始了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 面对一种异质文化,尤其是面对建立在这种异质 文化基础上坚船利炮,新奇、羡慕、自卑乃至恐 惧,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特殊的精神体验。这 种特殊的精神体验又决定着人们在中国与西方、 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同选择的争论。这一争论构成 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现代化绕不开的问题,直至今 日,它仍在继续着。
同体主要是(像传统型共同体一样,但原因不同)
一种社会联系较弱的共同体。”[122页。]这两
种类型的共同体会有助于技术性的效率和可预见
性,因而具有易于现代法传播与移植的特点,
“其理由可能是因为法律的相对精确性来自它所
代表的有限的社会联系,当以法律形式表现时,
几乎不需要文化语境去赋予这些社会联系以意
义。”[122页]
法律移植(2)
三、移植西方法制现代化路径的逻辑
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具有价值取向和工 具取向两个方面。法律文化论强调的是现代法制 中文化价值的一面,试图以文化价值的特殊性说 明法律移植的不可能性或不完全性;法律工具论 则强调的是现代法制形式化的一面,试图以形式 化的法律规则的普遍性说明法律移植的可能性。 在比较法的研究领域,这是最常见的和最具代表 性的观点。
法律移植(2)
这种观点的最大优势就是从规则的层面 确立了法律移植的限度,即法律规则是可以移植 的,而作为法律规则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不能移 植的。然而,这种观点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它 是以静态的而非历史的、局部的而非整体的视角 看待法律移植。法律移植固然包含着对法律的语 词形式及语义内容的移植,但法律的这两个方面 的内涵在实质上不是静止的、持久稳固的,不是 独立于它的情境的 。 [D.奈尔肯 J.菲斯特主编:《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高鸿钧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法律移植(2)
中国法制建设的路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 法律移植。中国的法律移植是全盘的移植抑或有 选择的移植?这是我们当前法制建设的核心问题。 说它是核心问题,因为我们必须作出选择,而且 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至于怎么移植或移植什么, 这无疑是可以选择的。
既然是可选择的,在取舍之间就存在某种最 优选择。这也正是本专题的切入点所在,即从法 理上揭示哪种法律移植真正体现出它的真意。
因此,一种法律规则在被移植的过程中, 其中的语义内容是不能被同时被移植的。这种语 义内容只能在经过各种“再解释”的排他性作用 和影响,当其中一种解释在这些相互竞争的解释 中脱颖而出,才能被赋予相对稳定的意义。罗格 特虽然没有像千叶正士那样明确否定西方法制现 代化的路径可移植性,但他却指出了这一路径的 限制性条件。
法律移植(2)
邓小平说“不争论”,其实他是以试错来代 替争论。试错也是一种选择,只不过是一种稳妥 甚至保守的选择,因为它隐含了对全盘移植的不 信任,以及对有选择的移植的肯定。
对于西方文化的移植以及如何移植,这仍然 是当下最大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左派和 右派的选择性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隐含着不同 利益诉求之间的博弈。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任何 一方的正当性,但我们却可以从学理上去理解它。 最可怕的不是选择上的分歧,而是抹杀分歧,因 为,抹杀分歧就意味着剥夺了选择权。
法律移植(2)
这就要求我们在讨论现代法的移植时, 必须考虑其背后的社会情境,将催生现代法制形 成及有效运行的社会情境的移植作为一项重要内 容。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L·弗里德曼反对将 法律移植理解为“借用”或“移植”,在他看来, “强调‘借用’或‘移植’会遮蔽真实发生的事 情,即现代化和工业化。正是这些事情使社会发 生转型,并产生了需要法律解决的新的需求和问 题。为了解决或者至少应付这些问题,各国从早 已面对或早已回应这些问题的地方、求取、借取 或者盗取法律并使之适应和适应它们。”[同上第130页。]
法律移植(2)
既然催生西方现代法制的社会情境是 “从身份到契 约”的社会转型,或者说,是 西方新型的契约社会型塑了现代西方法制,那么, 对想要成功地移植西方现代法制的非西方国家来 说,就不能仅限于对静态的法律的语词形式及语 义内容的移植,而是要着力研究决定西方现代法 制形成社会情境,尤其是认识这种社会情境中起 决定作用的要件及由这些要件通往现代法制一般 路径。
法律移植(2)
如果说这一推理只是我们依据韦伯对西 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产生及演进特征(理性化与 形式化)的概括为前提的主观推论的话,那么来 自第三世界国家的秘鲁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法学家 费尔南多·德·索托则对这一观点给予了最充分 的肯定。费尔南多·德·索托将现代资本主义国 家法制的核心概括为“确认一套正规的所有权制 度”。他认为:“全面的合法所有权制度使资产 可以互换,为人们建立起责任制度,瓦解了大多 数封闭组织,导致了更大的人际网络的创立,同 时也使创造资本的潜力大规模地得到提 高。”“如果现代化的政府和市场经济没有一个 综合的正规所有权制度,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法律移植(2)
对于后两种共同体,科特雷尔分别进行
了分析说明:“任何自视为信仰共同体的团体或
社会都可能会抵制通过输入法律进行的重大革新,
因为这种法律与根本上不同的价值和信仰相
连。”[122页]“情感共同体的概念强调情感关系的私
密性与多面性,以及界定情感或友谊关系特征的
捉摸不定。而法律上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就是那些
法律移植(2)
第一,在社会转型的层面,非西方国家 移植西方法制现代化路径,首先要确立其社会结 构“从身份到契约”的发展方向。这一社会发展 方向既是非西方国家社会现代化的走向,也是非 西方国家建立现代法制社会基础。一旦新型现代 契约社会建立起来,它就会自发地产生对现代法 制的需求。弗里德曼在分析了日本法制现代化的 路径之后,也得出同样的结论:“我认为,如果 日本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变——其的确已经发生— —法律制度就绝对会被迫变化。”[131]
法律移植(2)
这种意义上的法律移植,重点就不在于 对法律语词规则和语义内容的移植,而在于对实 现传统身份社会向新型的契约社会转型的社会情 境和基本路径的移植。我们只有将法律移植置于 这样的前提之下,才能对“西方法制现代化的路 径是否具有可移植性”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回应。
法律移植(2)
就非西方国家而言,对西方从身份到契 约的社会转型的语境和基本路径的移植,本质上 是一种新型社会的建设,简单地说,就是打破原 有身份共同体,建立新型的契约共同体。这一过 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其 间必然会呈现新旧共同体的并存的现象。不同的 共同体对现代法的接受和适应程度是不同的,这 就要求我们在分辨不同类型共同体的同时,着力 培育对法律移植具备较好适应性的新型契约共同 体,以此带动对传统身份共同体的改造,为现代 法制的移植创造有效运行社会环境。
法律移植(2)
然而,在罗格特看来,作为语词形式的 规则可以移植,而内涵于语词形式的语义内容却 是不能被移植的,因为“规则的意义是阐释者在 认识上预设的一项功能,这些预设本身受到了历 史、文化条件的限制。”预设是一种“前见”, 是伽达默尔所称的“前理解,对被移植国而言, 这种“前见”或“前理解”必然是异质的、陌生 的,必须通过诸如学校教育的过程进行一番“再 解释”,“一个解释总是一种主观产物,这种主 观产物必然是一种文化产物:换句话说,解释是 对规则进行特殊处理的结果,这个规则受一系列 因素(许多是不可捉摸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 素因解释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不同而不同(因而, 文化主张会因解释者而不同)。” 法律移植(2)
法律移植(2)
法国巴黎大学法学教授皮埃尔·罗格朗 从作为“规则”的法律的语词形式及语义内容之 间的关系出发,阐释了法律移植的复杂性。罗格 朗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声称是“规则”的语词 形式毫无语义内容,因为没有任何规则会毫无意 义可言。规则的意义是规则的基本组成部分,因 而规则才成其为规则。”[D.奈尔肯 J.菲斯特主编:《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高鸿钧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79页。]罗格朗认为,法律是语词形式规则与规则所包 含的语义内容意义共同构成的,因而,法律的移 植就应当既包括对语词形式的规则的移植,也包 括对规则所包含的语义内容的的移植。
法律移植(2)
日本学者千叶正士就是法律文化论的代 表人物,他指出:“西方法学真的能够正确地评 价建立在独特范式之上的非西方的法律情形吗? 人们也许回答“能”。但是只有假定非西方国家 的法律制度应当由那些作为西方文化传统之特色 的原则加以随便摆布,这样一种肯定回答才是可 能的。这些西方传统包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 现出来的普适性,但它仍然无法摆脱其本身固有 的文化独特性。如果说这种独特性仍然存在,那 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当是‘不能’。”
法律移植(2)
二、法律工具论者的肯定态度
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律工具论则侧重于从“工具理 性”的角度,将法律理解为一种纯粹的价值无涉 的“技术工程”。拿破仑当年就曾经主张“把法 律简化成简单的几何公式是完全可能的,到那时, 任何一个能识字并且能把两个思想联结起来的人, 就能够作出判决。”
法律移植(2)
马克斯·韦伯则指出:“特殊的法的形 式主义会使法的机构像一台技术上合理的机器那 样运作,它为有关法的利益者提供了相对而言最 大的活动自由的回旋空间,特别是合理预计他的 目的的行为的法律后果和机会的最大的回旋空间。 它把法律过程看作是和平解决利益斗争的一种特 殊形式,它让利益斗争受固定的、信守不渝的 ‘游戏规则’的约束”。沿着韦伯的逻辑,我们 似乎可以做这样的推论:犹如建造一台机器,只 要将各种标准的机械部件组装起来,使之按照一 定的规则运转,这台机器就能不断地为人们带来 收益;这既是建造机器的方式,也是创制现代法 制的基本路径。
法律移植(2)
的逻辑
我将本专题的内容分成: 一、法律文化论者的否定态度
二、法律工具论者的肯定态度 三、移植西方法制现代化路径
四、在可移植与不可移植间的取舍
法律移植(2)
一、法律文化论者的否定态度
对于非西方国家而言,源自西方的这种 “从身份到契约”法律现代化过程,是不是一条 具有普适性路径,是否具有可移植性呢?对此, 法律文化论者一般都将法律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 而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在不同文化背景中, 法律创制的路径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他们一般 都否定西方法律现代化的路径具有可移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