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聚集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产业聚集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摘要:产业聚集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显著特征。本文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相关方面的分析,进而考察影响一个产业聚集区聚集效率的因素。最后从宏观角度分析得出:聚集区的产业结构对该区域聚集效应的发挥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产业聚集;产业结构;滨海新区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尽管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日益加快,但在推动企业、产业乃至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高的过程中,一些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特定产业聚集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例如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企业集群、印度的软件企业集群再到国内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开发区。不难发现,产业聚集会带来诸多的利处,这包括交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人力资本的加速流动、企业间合作联系的加深等,但是利益的背后,不同产业聚集区所带来的增长效益(即“聚集效率”)却大相径庭,广大社会机构和学者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进出口数量多方面分析聚集效率的影响因素,认为社会网络规模、嵌入性、对外开放程度、适应性和多样性对聚集作用的发挥也是很重要的。

本文通过对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方面的分析,从宏观角度出发,考察经济开放区内产业聚集效率的影响因素。

二、相关研究评述

随着产业聚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应的分析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方面,以自然禀赋为主的宏观因素对于产业聚集的形成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根据新古典学派的观点,马歇尔认为特定地区的产业聚集形成了外部经济规模,而这一外部经济来源于劳动市场共享和投入共享和技术溢出三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观点,认为产业区位分布由外生的自然资源、技术等初始禀赋条件决定,从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地理空间分异特征。

杨洪焦,孙林岩等三人(2008)从中国制造业的变动趋势分析中得出:产业聚集度与交通运输条件、平均企业规模、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经济开放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另一方面,更多学者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产业聚集的形成因素。

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并构建了“中心—外围”模型,证明了产业聚集是由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

迈克尔·波特 ( Porter)把竞争力的内涵引入到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研究,并从竞争优势的角度研究产业聚集问题,认为产业的地理集中是竞争所致。

刘军,陈健等三人(2008)针对人力资本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人力资本对产业聚集作用受企业、行业的性质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巨大。

隋映辉(2006)将城市发展模式、竞争体系和集群联系,提出“城市集群观点”:产业集群体系与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城市产业人文环境、集群效应程度和结构性、差异化的产业集群链密切相关。

俞炜华(2006)将比较优势引入产业集聚形成因素,并突出历史偶然性,预期和区域基础设施对比较优势发挥促进集聚的正面作用。

李杰(2009)通过分析空间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我国产业的聚集程度与知识溢出度负相关,而与贸易自由度正相关;市场规模与产业集聚成正向促进作用;政府保护政策不利于非国有经济产业聚集;规模收益越大,交易成本越低,产业关联越紧密,越有利于产业集聚。

施宏伟,王梓蓉(2010)在累积性创新增长过程基础上研究产业聚集的知识溢出作用,分析得出创新性增长、知识溢出和产业聚集三者的相互促进作用,但也同时受到成本外部性问题的制约,并且聚集效用还会受到知识专利、区域间知识溢出、市场机制的产权保护制度、交易信用体系的影响。

周明和李宗植,基于金煜等的研究思路,得到了经济开放、市场容量、城市化、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的改善可正向影响产业聚集的结论。

殷德生和唐海燕通过对中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技术外部性、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市场效应对产业聚集的影响。

以上研究为开展产业聚集效率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关注产业聚集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多关注形成之前和形成过程,而对不同产业聚集区形成后的效率分析关注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鉴于以上研究不足,本文主要开展以下两项工作:第一,通过对典型聚集区内部结构对比,分析形成后聚集效率不同的影响因素;第二,通过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三、对滨海新区的介绍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区的东面、海河流域下游渤海湾顶端,北与河北省丰南县为邻,南与河北省黄骅市为界。拥有海岸线 153km,海域面积 3 000km2,规划陆域面积 2 270km2,包括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全部(含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三个功能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滨海新区有大量开发成本低廉的荒地和滩涂,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原盐、地热、海洋资源等,同时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以新区为中心,方圆 500km范围内还分布着 11 座 10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22%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工业总产值10653.6亿元,增长33.2%;财政收入1006亿元,增长3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3.2亿元,增长3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2.7亿元,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7.4亿元,增长2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00元,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00元,增长10.5%。

四、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体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二、三、一”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二产业发展迅猛,且优势明显,但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1、总体上呈现“三、二、一”的发展态势

虽然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但是,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比重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2000年是0.91:67.07:32.02,2009年是0.19:67.44:32.37,总体上始终呈现出“二、三、一”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跌,由2000年的0.91%降到2009年的0.19%,下降率高达79.12%,这是由于滨海新区的土地资源大部分为盐碱荒地,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第二产业始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其在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在68%左右;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这些年一直维持在32%上下,这既低于天津市2009年45.30%的水平,也远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