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医德的主要内容
不图钱财、清廉正直;不贪权势,终于医业;一视同仁,仁爱为怀;精研医术,行医严谨;医术传人,扶危济困;尊重同道,谦和不矜。
1.不畏艰险,一心赴救的赤诚之心。
我国传统医德强调:医乃仁术,爱人为本。
唐代孙思邈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在古代,学医的弟子出师时,教师总是赠一把雨伞、一盏灯笼,其目的旨在要求弟子在今后行医活动中要牢记医生的职责,为病人要不分昼夜寒暑,不避风雪,不畏艰苦,闻病而动。
2.不为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
在古代,具有高尚医德的医家,都强调行医不能以营私、贪图名利为目的。
许多名医不贪权势,不谋功名,拒绝高官厚禄,甘愿在民间行医。
一些医德高尚的医家对“困厄无告”的病人,还给予适当死亡救济。
3.动须礼节,端庄稳重的严肃作风。
历代医家非常注重自身举止言谈作风的修养。
待病人施之以礼,动之以情。
宋代《医工论》要求医者“动须礼节,举乃和柔”。
《大医精诚》要求医者给病人看病时“澄神内视,望之俨然”。
祖国医德还要求医生作风严肃,不涉淫邪。
4.仔细谨慎,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
历代“医训”都要求医家在为病人诊治时,谨慎小心,认真负责。
《素问·征四失论》指出:“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要求做到“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清·徐大椿)。
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唐·孙思邈)。
祖国医学还常以“用药如用刑”、“用药如用兵”(《本草衍义》)来提醒医家必须谨慎用药。
5.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习作风。
古代医家吧精通医理作为实现仁爱救人的一个基本条件。
《内经》提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中和人事”。
《医学集成》要求:“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
这些都说明要成为技术高超的医生,不仅要精通,而且要剥削;不仅要明理,而且要善于抓住要害。
孙思邈强调,学医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求医生对同行”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
年迈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
杏林春暖
三国时,吴国侯官(今福建闽侯县)有一位叫董
奉的人,是一位很高明的医生。
相传,董奉住在江西
时,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规定没看好一个小病,病
人要给他栽活一颗杏树;看好一个大饼,给他栽活五
颗杏树,几年之后便长成了一片杏林。
待杏林结果时,
他又以果换粮,赈济穷人,于是被后人誉为“杏林春
暖”。
后来“杏林”二字成了医学的代名词。
旧时病人为了感谢医生,在给医生的匾额上往往题有“杏林春暖”的字样。
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为古代颂誉医者救人于病痛之说。
以悬壶济世指中医行医者。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
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
老翁就悄悄钻入葫芦中。
费长房看的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
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
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
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
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竿,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洞中方十日,世间已过了十余年。
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上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
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医者人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
橘井泉香
“橘井泉香”典出《列仙传》之《苏耽传》。
传说西汉时期湖南有一位叫苏耽的道人,身怀绝技,他掌握了治疗瘴病的草药,热心地为百姓治病,分文不取。
苏耽对母亲极为孝顺,后得到成仙。
在成仙之前,苏耽嘱咐母亲,明年将有疾疫流行,到时可用敬重的泉水泡橘叶来救治。
第二年,果然发生了大规模疫情,苏耽的母亲变遵照儿子嘱咐,用井中泉水泡橘叶施救众乡邻,救活人无数,一时传为佳话。
“橘井泉香”一词与“悬壶济世”、“杏林春暖”一样,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
过去医家常常以“橘井”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术取名,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