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1、酸雨的形成原因
1.1酸雨的发现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急速发展,能源的消
耗日益增加,这些能源主要来自是煤,进而导致燃煤数量的日益猛增,但煤中含有杂质硫,在燃烧煤的过程中将排放酸性气体
SO;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
2
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促使氧气与氮气化
合,也排放酸性气体
NO。这些酸性氧化物在高空中被
x
雨雪冲刷,溶解从而形成酸雨。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的概念。
酸雨只是酸沉降中的一种,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或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的过程,前者为湿沉降,后者为干沉降。
1.2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种。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
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2SO 、X NO 经气相反应生成42SO H 、3HNO 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24SO 和-3
NO 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2SO 、X NO 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24SO 和-3NO ;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24SO 和-3NO 的气溶胶;
5.雨滴下降时吸收2SO 、X NO ,再在水相中转化成-24SO 和-3NO 。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硝酸之比约为2∶1,而我国降水中硫酸和硝酸之比约10:1。这说明,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造成的。这与两区能源结构的差别有关:美国加强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同时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使其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少;然而中国的在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上普遍较低,仍然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要能源,使我国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多。
当前世界最严重的三大酸雨区是西北欧、北美和中国。我国酸雨分布: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
从化学角度看,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增加或碱性物质减少,或两者同时发生都将导致降水酸化。
刘帅仁等研究了大气气溶胶在云下雨水酸化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
1.气溶胶对雨水酸度有影响,若气溶胶的pH 值低于雨水的pH 值,则气溶胶起酸化作用;反之,则起碱化作用;但气溶胶的酸化作用强于碱化作用。
2.在一般浓度(每3cm 含103个)下,酸性气溶胶是雨水+H 的重要来源,碱性气溶胶可消耗雨水中的+H ;气溶胶对雨水-24SO 的贡献较小。
3.酸性气溶胶对雨水的酸化作用随2SO 浓度增大而减弱,而碱性气溶胶对雨水的碱化作用随2SO 浓度增大而增强;云内清除过程是雨水-24SO 的重要来源,云下气溶胶清除过程对-24SO 贡献较小。
4.3HNO 对雨水+H 的贡献比同浓度的2SO 要大几倍,气溶胶对雨水-3NO 的贡献相当于1ng/mL 3HNO 的贡献,随着3HNO 浓度的增大,气溶胶的相对贡献 迅速减少。
1.3酸雨酸性大小的影响因素
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二氧化碳在全球大气浓度为330ml/3
m),pH值为5.65。pH值小于5.65的雨叫酸雨;pH值小于5.65的雪叫酸雪;在高空或高山(如峨眉山)上弥漫的雾,pH值小于5.65时叫酸雾。
影响酸雨酸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大气中的氨。大气中的氨(
NH)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
3
态碱。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土壤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京津地区土壤pH值为7-8以上,而重庆、贵阳地区则一般为5-6,这是大气氨水平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偏酸性的地方,风沙扬尘的缓冲能力低。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至少在目前可以解释我国酸雨多发生在南方的分布状况。
第二个方面是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
SO和
2 NO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X
风沙扬尘。后者在北方约占一半,在南方估计约占三分之一。颗粒物对酸雨的形
SO氧化成酸;二是对酸起中和作成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属促使
2
用。但如果颗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的来源之一。目前我国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普遍很高,为国外的几倍到十几倍,在酸雨研究中自然是不能忽视的。
第三个方面是天气形势的影响。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就北方酸雨区而言,雨水中除含酸性物质外,还含有从空气中洗涤进来的碱性物质,如含碳酸盐的土壤扬尘、工业粉尘和天然来源的氨等。酸碱物质会发生中和反应。雨水酸度实际上是酸碱物质相平衡的结果。我国北方气候干燥,土壤多呈碱性,这些碱性土壤被风扬到空中,对雨水中的酸起中和作用。南方土壤多偏酸性,气候湿润,大气中飘尘较少,对酸的中和能力较低。酸雨发生频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但自2003年开始,京津冀地区及河南部分地区的酸雨发生频率增加到20%甚至50%以上,山东省酸雨发生频率大于50%的区域面积也逐渐扩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上为非酸雨区的北京地区近些年雨水酸化趋势十分明显。
我国西南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是我国西南地区降水酸度很高,既与该区域所使用的煤中含硫量较高有关,也与该区域的地形、气象和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有关。西南地区煤的含硫量达5%左右,并且未经任何脱硫处理品而直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