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概思考题key
一.如何理解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判断?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4+1(6)+15
如何理解: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具体表现在:一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容易改的问题都已经改了,留下来的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而这些硬骨头又不是来自某一方面,而是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二是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必然要涉及到一些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
三是深化改革必然要涉及到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如所有制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诸如此类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涉及到其他多项改革,涉及到千千万万人的直接利益。
四是改革涉及面越来越广,不仅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国防和军队体制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我国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涉及面最广、受众最多、程度最深、难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
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任务(15项):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2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3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5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6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二.如何建立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6+1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1)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
强调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2)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国与国相互依存空前紧密,利益共生不断深化。
面对挑战,没有一国能独善其身,需要各国同舟共济。
这是提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时代背景。
(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4)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5)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6)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7)各国人民应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如何更好地实行依法治国?3+5+5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目前,有法不依的情况比较严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比较突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还不够强,需要更好地实行依法治国。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法律制度与社会性质紧密相连,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人民主体的地位。
③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3.要更好地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①加强立法工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联系的重点领域立法;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②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政府是执法主体,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法律实施的核心。
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③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⑤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
四、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如何处理简政放权与政府监管职能之间的关系?2+1+2
(1)认清简政放权与监管职能的关系,两者并不矛盾。
简政放权目的在于让我们的政府放下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承担起该管的责任,意味着政府实施监管职能的空间发生了变化。
从根本上讲,是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助力。
(2)政府要切实做到简政放权,重新定位自我,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两者之间的关系,减少、下放直接管理经济社会的权力。
这样才能去掉沉重的权力包袱,放下沉重的身段,实现有效转身。
在现代法治社会里,政府应当秉持着“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政府发挥作用的空间界限应当由法律明确规定。
(3)同时,政府应不折不扣的在应该管的领域实施监管职能。
对自己应该管的事政府必须“睁开眼”、“握起拳”,实施有效监管,才能高效地应对复杂的社会经济变化。
有三个领域需要政府加强监管职能:
第一,对于事涉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的,政府仍需要通过行政许可实施事前监管。
第二,对于可能影响公共利益、他人权益的活动,政府需要加强监督检查。
第三,对于一些公共的领域,需要提供公共服务的地方,政府应当承担起组织、协调的职责。
(4)政府实施监管,是在简政放权后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方式,从根本上讲,既是政府行使权力的一种方式,更是政府应尽的一种职责。
权力与职责实为一体两面,均来源于法律。
政府必须不折不扣地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按照法律
规定实施监管。
(5)政府应在简政放权过程中加强监管,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创新方式,提高能力。
第二,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第三,依靠群众,借助外力。
五.原宗丽: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3+4+1+4
1.总括:(书上)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
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书上)。
第一:经济新常态
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
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稳定。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
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3.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
些潜在危险渐渐浮出水面。
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4.怎么做?(ppt)推进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妥善处
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各种因素,最终达到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过程。
5.怎么做?(书上)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实现发展理念改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六.罗礼太:怎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力量。
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③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我国的文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要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文化的自觉自信,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④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要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国民素质。
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⑤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七、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3+2+1
(1)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1>《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2>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
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主要的创始人。
毛泽东是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苏联领导人神圣的经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闪亮的例子的具体实践;其中的杰出代表,中国革命的科学总结的经验。
他系统化的中国革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做出原创性贡献。
(2)毛泽东晚年错误主要有:
<1>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尤其是十年文革(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历史决议),全国被批斗的达一亿以上,财产损失5000亿元。
<2>经济建设急于求成,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总体来说,就其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八、在新形势下,为什么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答案一,PPT)3+2+2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从严治党。
因此党的建设工作必须不断推进。
2.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3.苏共的失败教训可以看出,必须加强党建建设。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始终贯彻看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4.在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我们应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清醒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5.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同时还面临看四种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这四种危险更加尖锐的摆在全党面前,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6.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7.新形势下,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综上,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
九.刘洪刚: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最大创新和发展。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从中国生产力落后的情况出发,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发展多种所有制,打破经典作家的设想和苏联的单一公有制。
在分配制度方面,根据所有制结构,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经济体制方面,摆脱了计划经济属于社会主义而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实行了市场经济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市场经济来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迅速发展。
在政治方面,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的
长期实践来看,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的方面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党的任务政策,民主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成的民主管理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保持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
三是深化各项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只有理顺了党的领导方式,才能使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高度而有效,才能规范党的作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党更好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断增强执政的基础。
)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只有科学的决策才能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再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法高效为基本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推行电子政务为现代化手段。
)
在文化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当前中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逐步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
在社会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
中国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正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
在价值目标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压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
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逐步认识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目标,并把这一价值目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
在方法论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唯物史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运用唯物史观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现实,把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在制度设计方面,在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生产力的重要性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总结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借鉴吸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教训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成果,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观。
另一版本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就特在其实现路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就特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上。
3.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