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也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大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林语堂先生认为:“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①中国汉字书法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与人们的审美心理以及艺术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其数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整个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从一般的审美规范出发,结合历代书论中的有关论述,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探询。
(一)书法线条美线条是构成汉字书法的基本元件。书写时根据需要,书法线条呈现出长短、粗细、方圆、曲直、斜正等各种形状,这些线条,曲直要适宜,纵横要适度,强弱要得当,布白要合理。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说:“中国书法——线的艺术……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②线条美的首要特征是力度美。这种力度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线有“立体感”。米芾说:“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这里所谓的“圆”即“立体感”,“立体感”线条,即使细如发丝,也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之妙。二是“涩感”。所谓“涩感”,是点画线条似乎克服阻力、挣扎前进的表现,给人心理上的一种力量,重点表现在笔尖的提按动作,或轻或重,或驻或行,提提按按,驻驻行行,从而达到苍茫的效果,古朴而雄浑。刘熙载《书概》中说:“惟笔方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其不期涩而自涩矣。”③便是对“涩感”这一审美意趣的真实体验。线条美的第二特征是节奏美。书法线条用笔强调轻重徐疾,抑扬顿挫,就像音乐的旋律一样能给人以节奏感,因此有人称“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是不无道理的。人对节奏最敏感的器官固然是听觉,但人的视觉也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受能力。在作为视觉艺术的书法作品中,节奏主要是利用既连续又有规律变化的点画线条,引导人的视觉运动方向,控制视觉感受的变化,给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节奏感受。孙过庭《书谱》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④即是对线条节奏美的追求。有的人作书,线条粗细一致,没有轻重变化,缺少节奏感,就一根根火柴堆在一起,毫无生机,更不用说情感和生命力了。
(二)书法造型美中国书法是造型的艺术,这就如同建筑一样,有了砖瓦、木料、水泥等基本材料,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各种空间组合,才能造出结实、漂亮的楼房。汉字形体基本呈方块形,但具体到每个字又有繁简、大小、俯仰、重叠、疏密、长短、奇正、向背等造型意义的结构特征。一个字不论有多少笔画,偏旁部首多么复杂都均衡而巧妙地组合在方块里,整体表现出既平衡和谐又灵活多变的审美特征。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夫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机,则纵横皆成意象矣。”简单的点画线条,在书法家的笔下,通过张弛变化、向背呼应、穿插交错、疏密大小以及点画的比例布白、均衡协调等手段,共同组成一个个单独的审美个体,既合乎法度,又富于变化。书法的字虽小,但审美内涵依然丰富,含有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纵观历代书家名作,或中宫收紧,四面辐射;或变形夸张,以险取胜;或严谨,或空灵,或内包,或外拓,或欧体之侧身险绝,或颜体之正面堂堂……《兰亭序》凡28行,324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其中21
个“之”字,变转悉异,姿态各不相同,极尽变化之妙,充分表现了结构的造型美。
(三)书法的章法美书法章法也是书法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历来都是非常讲究其外部形质的。一幅审美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该有一个完美的外部形式,作为欣赏者也往往首先注意的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或中堂,或条幅,或扇面,或对联,或条屏,或斗方,或手卷……这些优美的幅式,是千百年来历代书家创作经验的结晶,也是欣赏者进行鉴赏的前提基础。书法创作除大章法外,还非常讲究内部的经营与布置。成功的章法布局集中体现了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邓石如的“计白当黑”,便是这一美学原则的具体运用。章法之所以也称为“布白”,是因为章法实质是对空间虚实的艺术处理。“实处之妙,皆由虚处而生”。“虚”与“实”,“白”与“黑”,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给欣赏者留有审美想像的广阔天地。也就是有笔墨处重要,无笔墨处也重要;字里行间均有笔墨,有情趣。此外,书法还讲究承上启下、左顾右盼,以及局部美与整体美的和谐统一。楷书由于字体端正,字字独立,似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不很强烈。但是只要我们细心地对历代法帖进行观察和领悟,也不难感受到总有一股不可阻止的气势贯穿全篇。行书更是如此,如颜真卿《祭侄稿》,全篇字字相关照,行行相呼应,气势连贯,浑然一体。清包世臣说:“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孙,长短参差,而情意趋势,痛痒相关。”形象地说明了书法作品章法美的艺术效果。
(四)书法的气韵美书法的气韵美,是整个书法审美标准的灵魂,也是打动欣赏者的内在机制。所谓气韵,就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神韵,这是作品中书家精神和情感的反映或流露。人的感情丰富,个性迥异,所形成的书法作品的神韵、风格也千差万别。如“二王”的行书作品,温文尔雅,清劲秀美,欣赏这种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使人联想到一缕缕平和的春风,或一阵阵温柔的小夜曲,从而产生一种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心境。再如张旭的狂草作品潇洒放纵,刚劲峭拔,欣赏这种壮美的艺术作品,往往令人联想起奔腾的黄河、巍巍的群山,从而产生一种豪迈、旷达的心理情感。书法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艺术,同一书家在不同的创作条件所创作的作品也会呈现多变的气韵。孙过庭《书谱》云:“右军之书……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5)颜真卿正是在闻其侄季明英勇就义的噩耗后,奋笔疾书,把无限的哀痛、悲愤借助笔墨线条宣泄出来,而形成了千古不朽之作《祭侄稿》。综观历代书法名作,或沉雄遒劲,或清丽和婉,或端庄厚重,或倜傥俊拔,或浑穆苍古,或高逸幽雅,真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姿,不同的神韵给人以不同的美感。
参考文献:1.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7页。2.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43页。3.4.5《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