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文化史导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新体验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读《中国文化史导论》有感
很仔细地将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看完了。不敢说获益匪浅,但真的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不甚清楚或弄清了混淆的有关文化的东西。也惊讶于钱穆先生的写作文笔,因为一般说来,历史著作都是很学术性与专业性的,很多读起来都会觉得挺枯燥无味的。但此书的语言和文字却非常简洁和浅显易懂,毫无晦涩或者沉闷的感觉。在钱穆先生的笔下,一幅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壮丽画卷会在你的眼前缓缓呈现,将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论述得非常清楚,很是吸引人。
钱穆先生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信念而写了这本书: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人类文化的三种类型;人类文化之本及其凭借;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及贡献;改进中国之认识文化真相的重要性;从历史的客观方面看待文化的必要性。基于这几个信念,作者论述了“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合”,“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新民族与新宗教之再融合”……“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等十项中国文化史上的主要内容。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比较的方法,如中国文化与古埃及、印度、古巴比伦文化的对比,或与欧洲文化的比较,还有中国文化史上不同学术派别之间的相比等等。我想,这或许也是读起这本书来不觉枯燥的原因之一吧。对这一点,我有着很深刻的印象。
读此书后,说最大的感触是真的学到很多的东西,也学到许多新
的观点,一点也不为过。仅在本书的《序言》当中,我就明白了“文明”与“文化”的区别所在。在这以前,说到文明、文化。感觉都是差不多,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之分,甚至单纯地认为文明包括文化在内,文明的范围大点而已。现在才真正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钱穆先生虽很概念性地表达出了“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却又很容易地让人知道不同之所在。他写道:“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①非常简洁而又清楚地说明了“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因为对“中国文化发展之地理背景”这一章比较感兴趣,所以读得更为仔细些,印象也就深刻些。在本文中,我也就着重谈谈我在阅读此书后,自己对这一方面内容的感想。
读了这本书后,发现钱穆先生特别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是将自然环境的不同作为人类各种文化类型形成与发展之不同的根本原因。在本书的《序言》中,钱穆先生就写道:“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②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在钱穆先生心目中于文化类型的形成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这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重新思考人类文化史上种种文化形成、发展及衰落的原因。《序言》中还谈到的三种人类文化类型: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三者的发源地分别是草原地带,河流灌溉
①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序言》,P1
②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序言》,P2
的平原和沿海地带及近海的岛屿,这同样说明了自然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之深重。而钱穆先生在《序言》中谈及到的三种自然环境下产生的三种文化类型发展的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自的文化观念、文化内涵、文化特征等观点,又让我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并且不由不对人类文化所蕴含的博大精神而折服。
自然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如此重大。因而,在本书第一章,钱穆先生就首先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在这一章中,作者很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再论述了在这种地理环境下产生的中国文化及其独特之处。我相信,每个读到这一章内容的人都会暗暗赞叹中国那时候的自然环境的伟大。原来,在中国如此特殊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中国文化却是拥有那么独特的魅力。正是因了这特殊的自然环境背景,中国的文化里既有北方文化的浑厚凝重,又有江南文化的轻灵婉约。看似相矛盾的两种文化,在一个大的环境背景下,逐渐地形成与发展,就在这个过程中,和谐而又不失本色地统一在中国文化这一大的范畴中。这令人惊讶,也不得不让人骄傲。
很早就知道,中国文化有着两个重要的特征--博大精深与渊远流长。曾在高中的政治课上探讨过这两个所形成的原因,不外乎从文化本身的内涵及其生命力两个方面去理解,却忘了探究其根源。如今读了这本《中国文化史导论》后,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国从古代以来,疆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既有浩瀚的江河湖海,也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既有云雾缭绕的高山峻岭,又有坦荡的平原大地,再加上多种多样的气候特点,由此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又产生不
同的文化,自然也就各有各的独特之处。但它们又同在中国这一辽阔的大地上发展,相互影响,渐渐地融合在中国文化这一个大圈中,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也就显而易见
了。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之所以渊远流长跟中国的地理环境又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钱穆先生说:“在小环境里产生的文化社会,每易遭受外围文化较低的异族之欺凌,而打断或阻碍其发展。”③就如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等,都是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狭窄的环境里产生,开始时也很顺利,在短暂的繁盛之后,渐渐地灭亡不见,只留后世曾经华丽的背影。唯独中国文化,在一个大的环境背景下发展,加上能够快速地完成国家内部之团结与统一,所以面对外来民族的侵袭时,抵抗的力量非常强大,因而不易受到摧残和阻断,而以顽强地延续发展且从未中断,直至现在成为世界上文化历史最悠久的文化系统两大主干之一。
《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还谈到的一个话题——古代的民族观念,也很是我很感兴趣的。我们知道,中国从秦汉以来,就形成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直至现在,一个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的民族共同体,且各族可以和平共处,不像其他的民族国家常出现民族问题、民族矛盾激化,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如此绵延不息呢?在此书中,或许我们可以从古代的民族观念里找到一些解释。
③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P7
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民族界限似乎不是很清楚。那时候,也有蛮、夷、戎、狄等的称呼,说明当时也有华夏与四夷的分别。但是,这其中的区分标准并不是血统与种姓,而更多是文化,即生活习惯与政治方式。所以说,古代中国人更多的是使用文化的异同来分别民族的不同。除此之外,在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上,古代的统治者都是慎用武力,而重视文化教化的作用。这也跟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精神有关。当时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华夏民族文化比其他以游牧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先进得多的,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会不自觉地接受并认同汉族的文化。而后,随着政权更迭,战争动乱等各种原因,各民族小聚居、大杂居,彼此尊重和认同对方的风俗文化,渐渐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正是有了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心中的那种宽容博大的民族观念,才不至于发生民族之间的很严重的矛盾,整个中华民族才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就是现在,这种民族观念也是非擦汗那个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了《中国文史导论》后,深感自己以前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更别说深层次的东西。如今一读,仿佛随着作者的论述,重新感受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诚如钱穆先生所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首先就要了解中国人的各种观念。我觉得,这用在学习世界历史方面也是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的。作为一个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应该要多阅读这种类型的历史著作,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增加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