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20章 犯罪与司法心理)【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章犯罪与司法心理
1.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都是怎样解释犯罪的?
答:(1)自由意志论
自由意志论(libertarian view)认为,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其选择过程是不受外部约束而是主动进行的。
因而犯罪行为是由犯罪人自己决定的。
对于预防和控制犯罪,自由意志论的观点是,尽管人是自由的,但自由也是有原因的。
所以,自由只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可能性,而并不是必然性。
(2)决定论
决定论(determinism view)认为,人的行为完全由个人之外的因素决定;犯罪是在各种因素下“身不由己”的结果,只要具备了某种外部条件它就必然发生;预测和控制犯罪是可能的,只要知道某个人处于某种条件下,就可以知道他会不会犯罪。
2.什么是犯罪心理倾向,它是怎样形成的?
答:(1)犯罪心理倾向
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在诸多方面与正常人存在差异。
带有强烈犯罪性或犯罪倾向的人格,在特定条件下,使人更可能表现出实际犯罪行为。
刘丽君、李明杰等人(1995)的研究发现,罪犯的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格倾向显著大于正常人群。
罪犯总体个性倾向于外向,喜欢冒险,行为常受冲动的影响。
(2)犯罪倾向形成的因素
①先天素质因素的影响
染色体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
有些罪犯比正常人多出一个Y染色体,但并不是每个
有XYY染色体的人都犯罪。
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是,这些人比其他人“更可能”存在犯罪倾向。
之所以“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存在更多的失调,或者具有更多的犯罪条件。
另外,某些特殊的骨相、脑电波和气质类型,智力的低下,精神病态等,都可能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类似的作用。
②社会环境的影响
a.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及其对犯罪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影响犯罪倾向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包括构成社会的各个方面: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同伴、邻里和大众传媒等。
第一,家庭
家庭是人们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由一系列社会关系组成。
这些关系的不良和缺陷,有可能导致家庭成员的犯罪倾向。
麦科德(J.McCord,1979)的研究发现人身犯罪与家庭冲突、缺乏母爱、缺乏家庭监督有关,财产犯罪主要与缺乏母爱和监督有关。
帕特森(G.R.Patterson)早期的研究也发现,偷盗和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家庭类型有密切关系。
第二,学校
学校的招生方式、管理方式、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等,可能导致或增强某些学生的犯罪倾向。
哈格里夫斯(D.H.Hargreaves,1980)的研究发现,能力分组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某些学生的不良心理。
第三,居住区
不同的居住区可能形成不同的邻里关系特点、文化模式和社会心理气氛,其中的缺陷可能导致犯罪倾向。
邻里间的不和睦会引起生活于其中的人的不良思想和反社会倾向。
研究发现,贫困人口居住区、人口稠密居住区和外来人口居住区的犯罪率比较高。
第四,职业
人长久受职业的影响,也会形成相应的社会心理特点,其中的不良影响会引发或者增强犯罪倾向。
低职业者一般收入较少,因而在价值观中十分注重金钱。
在这种气氛中生活,难免增强唯利是图倾向,导致犯罪。
b.社会环境因素对犯罪倾向产生影响的原因
某些社会环境会刺激某些超强的、畸形的欲望;
某些社会环境会灌输和传授反社会或者违法的价值观念;
某些社会环境可能导致个体的挫折感和攻击、发泄倾向;
某些社会环境会引发对社会和他人的敌视;
某些社会环境可能引导或者迫使人去学习、运用违法的行为方式;
某些社会环境可能使人自由放任,朝向犯罪方向发展。
③先天素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a.人的先天素质包括生理和心理潜能两个方面,每个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潜能都不完全相同,具有导致犯罪倾向的不同可能性。
由此,可将先天素质视为一个由很少引发犯罪倾向到很可能引发犯罪倾向的连续谱系。
b.社会环境包括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所有社会因素及其组合,每个人所接触的社会环境都不完全相同。
由此,也构成了一个由很少引发犯罪倾向到很可能引发犯罪倾向的连续谱系。
c.在先天素质连续谱系上处于不同位置的人与在社会因素连续谱系上处于不同位置的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就会导致两类变量间的不同关系和组合,形成不同的心理倾向,即不同类型和不同强度的犯罪倾向。
d.犯罪倾向是在无数个可能性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增强的。
几乎每个人都存在“有可
能”导致犯罪倾向的先天素质,也都会接触“有可能”导致犯罪倾向的社会环境,因而每个人都存在犯罪倾向。
犯罪倾向在社会成员中的强弱分布也是一个连续谱系。
3.犯罪行为是怎样出现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1)犯罪与受害者、无关者
犯罪被害人是犯罪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犯罪被害人的自身特点、经济状况、语言与姿势、表情与动作、态度与行为等则是犯罪刺激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犯罪动机是在这些刺激的作用下形成、增强和支配犯罪行为的。
犯罪者的行为也会对其本身造成刺激,导致犯罪行为的延续、加强或者中止。
如果犯罪由二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那么这两个人之间会彼此构成行为情境和刺激。
被害人和犯罪人之外的人也会影响犯罪者的决策和行为。
如果第三者的存在阻碍犯罪行为,或使犯罪行为败露,那么第三者很可能成为犯罪者攻击的对象,引发新的犯罪动机;如果第三者较多,而且均无动于衷,犯罪者可能会有恃无恐,继续犯罪行动。
(2)犯罪与环境因素
环境指与犯罪者和犯罪行为具有关联的事和物,是犯罪决策和行为的时间和空间。
影响着犯罪动机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实施、增强或者减弱、中止。
犯罪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犯罪倾向只有受到诱因刺激,才能变为现实状态,形成指向特定目标的犯罪动机。
环境中的刺激物即具有诱因功能。
常见的环境诱因包括:金钱外露、室外放物、室内无人、财物被委托保管、幼儿单独外出。
②犯罪行为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等有关。
犯罪常发生在具备有利条件如社会监督较为薄弱的地方进行。
③时间是重要的环境因素。
犯罪者往往选择犯罪环境最为优越,犯罪行为最易成功,或者最难被他人发觉的时机。
④环境也影响犯罪手段。
有些犯罪行为可以事先策划多种手段,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则必须根据所处环境而灵活变化。
4.罪犯在审讯过程中有哪些心理活动,审讯者应该如何审讯?
答:(1)审讯情境下的受审者心理反应
在审讯环境下,受审讯者会出现与其他情境下不同的社会心理反应。
①处罚恐惧与心理盔甲
几乎所有犯罪者都担心受到处罚,这是他们在审讯情境中的注意中心。
他们此时的行为都与避免处罚、消除恐惧有关。
如果认为回答提问会露出破绽,就在心理中装上一具盔甲,对所有提问都一概阻拦和抵抗。
②防御计划
几乎每个受审者都制定掩盖犯罪行为的防御计划。
比较简单而有效的防御计划是保持沉默。
比较复杂的防御计划是编造情节。
更为复杂的防御计划是几个案犯之间订立攻守同盟。
防御计划的特征包括:一是一厢情愿,出于主观臆断和主观愿望,或过于保守,或过于乐观;二是编造的情节具有不和谐性。
③服从证据
绝大部分受审者在证据面前都会受到震慑,哑口无言,原来借以狡辩的理由和侥幸的幻想一概被打破,挖空心思制定的防御计划也会动摇,只好低头认罪。
受审者也对与证据有关的事物和“准”证据敏感。
犯罪者会因心虚而交代罪行。
④压力回避
犯罪者在受审过程中会感受到强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一是来自外部的审讯环境、事实证据;二是来自内部的谎言与事实不和谐、交代与抗拒的心理冲突。
压力作为一种强烈的痛苦和折磨,会使压力耐受力较弱者为缓解眼前痛苦而放弃对长远后果的考虑,从而供认罪行。
犯罪者的心理防线往往因为内部压力而崩溃。
(2)如何审讯
①审讯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尽量做到因人施审;
②允许被审者思考,不轻易打断其思路;
③注意缓和审讯时的紧张气氛,减轻被审者的心理压力;
④善于发现、指出被审者供述中的遗漏之处和识别与事实不对之处;
⑤提供线索,帮助被审者理清思路,启发回忆;
⑥提问时用词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⑦审讯前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
⑧态度和蔼,避免简单粗暴和刺激性语言;
⑨避免暗示性的提问方式,防止指供、诱供等。
此外,执法人员认为应该讲究审讯环境的布置和安排,服刑人员则把这些看得无关紧要。
5.如何才能使刑罚产生应有的控制和矫治作用?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