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空间概念的拓展及茶席功能的提升_周新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空间概念的拓展及茶席功能的提升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 周新华
一.传统意义上的茶文化空间概念
对于茶文化空间的概念、品类,学术上有严格的界定。

所谓茶文化空间,是指根据茶文化的内涵布置出来的,或室内或室外,由茶文化元素构成的审美空间。

这是传统意义上关于茶文化空间的概念定义。

要构成一个茶文化空间,它要具备“茶文化内涵”,是“人工布置”的,由“茶文化元素”构成,是一个具有“审美意味”的空间,这几项元素缺一不可。

更重要的是,这个空间,是一个具象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实际空间。

从其品类来说,茶文化空间可大略地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茶席。

所谓茶席,是指以茶为灵魂,以茶具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完成的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

(1)茶席是一个狭义的、最为精致的、浓缩了茶文化菁华的一个美妙的茶文化空间。

第二,各类茶艺馆,公司的茶艺室,有品味的家庭中布置的茶艺一角,以及专用于茶艺教学培训的场所等室内空间。

第三,室外公共空间。

如中国传统的园林庭院,广场,露天的茶座等。

虽设施布置未必有室内那般精致考究,但因有茶人活动其中,也都应该算是茶文化空间。

第四,大自然空间。

虽非人为形成,但有山有水,非常适合饮茶品茗的景致清幽之地。

比较有争议的是户外的自然场景,即古人所谓的“泉石之胜”,能不能算是茶文化空间?答案是肯定的。

陆羽《茶经·四之器》提到一种茶器曰“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

有了都篮,陆羽外出作茶事,茶具可担而行之。

这个“都篮”,已经勾勒了一个意境旷远的户外的茶文化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茶人以茶为媒介,完成了人的自然化,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古代诗文中,这样的情景比比皆是:
如唐柳宗元《夏昼偶作》诗:“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宋苏轼《游惠山》诗:“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

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

吾生眠食耳,一饱万想灭。

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

岂如山中人,睡起山花发。

一瓯谁与共,门外无来辙。


宋陆游《北岩采新茶用忘怀录中法煎饮欣然忘病之未去也》诗:“槐火初钻燧,松风自候汤。

携篮苔径远,落爪雪芽长。

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

归时更清绝,竹影踏斜阳。


元谢应芳《寄题无锡钱仲毅煮茗轩》诗:“星飞白石童敲火,烟出青林鹤上天。

午梦觉来肠欲沸,松风吹响竹炉边。


明吴鼎芳《前溪》诗:“野风迎白衲,随步已前溪。

落日在流水,远山青不齐。

花寒聊自身单,鸟倦偶然啼。

何处茶烟起,渔舟系竹西。


可见,为与茶性的冲淡、清和相投合,古人饮茶特别讲究环境之清幽,尤其崇尚一种“野趣”:或处竹木之阴,或会泉石之间,或对暮日春阳,或沐清风朗月。

明书画家、青藤道人徐渭在其《煎茶七类》中也有品茶“十三宜”之说,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幽人雅
士,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从这些字里行间,可以想见古人之清韵高致,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个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之美妙的茶文化空间。

二.茶文化空间概念的拓展
除了具象、可视的实景空间,另一些包含了丰富的茶文化元素的虚拟的空间,是不是也应该纳入茶文化空间的范畴?
先举文学作品的例子。

苦茶老人周作人在《雨天的书·自序一》中写道:“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

”(2)在《喝茶》一文中,又这样写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3)我们读这样平和冲淡的文章,想象这“江村小屋”里、“瓦屋纸窗”下品茶清谈的意境,是不是让人觉得悠然神往?这样一种由意境而生的心灵的空间,我们也将之视为茶文化空间何如?
南宋大诗人陆游作有一首《临安春雨初霁》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内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一联,与茶事有关。

这首诗的背景是,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奉命权知严州事,由山阴被召入京。

他向孝宗皇帝慷慨陈词,力主抗金,但没有得到皇帝的响应。

诗人壮志难酬,情怀郁悒,于是在临安旅舍中写下了这首诗。

“晴窗细乳戏分茶”,有“晴窗”,有“细乳”,再加上一个“茶百戏”“分茶”,如果只是把它简单地看成诗人百无聊耐的品茗戏茶的活动,那就差矣。

内中其实透露了诗人的一种报国无门、感伤郁抑的心情,这难道不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茶文化的空间么?
还可以举国外的例子。

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很有名。

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吉辛(George Gissing)在其作品《四季随笔》冬之卷里对下午茶有精彩的描述。

香港著名作家董桥这样评价:“吉辛到底是文章大家,也真领悟得出下午茶三味,落笔考究得像英国名瓷茶具,白里透彩,又实用又堪清玩:午后冷得溟蒙,散步回家换上拖鞋,披旧外套,蜷进书房软椅里等喝下午茶,那一刻的一丝闲情逸致,他写来不但不琐碎,反见智慧。

笔锋回转处,少不了点一点满架好书、几幅旧画、一管烟斗、三两知己:说是生客闯来啜茗不啻渎神,旧朋串门喝茶不亦快哉!见外、孤僻到了带几分客气的傲慢,实在好玩。


“到了女仆端上茶来,吉辛看见她换了一身爽净的衣裙,烤面包烤出一脸醉红,神采越显得焕发了。

这时,烦琐的家事她是不说的,只挑一两句吉利话逗主人一乐,然后笑嘻嘻退到暖烘烘的厨房吃她自己那份下午茶。

茶边温馨,淡淡描来,欲隐还现,好得很!”(4)
吉辛笔下这个英国下午茶的美好空间,在他的描述下,栩栩如生,宛在眼前。

的确是“好得很”!
以上所述是文学作品。

再来看两幅漫画。

丰子恺先生曾画过一幅漫画,题为:《山路寂,顾客少,胡琴一曲代RADIO》。

画面是一个山中小茶店,山雨忽来,茶博士坐在门口伊伊呀呀地拉胡琴,他觉得有趣极了。

后来,他在《山中避雨》这篇散文中这样写道:“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

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5)
这样一种山中遇雨、村店喝茶的茶文化空间,是不是也牵引了你的感兴?
丰子恺先生还创作过另一幅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凉如水》。

这幅漫画是丰子恺先生早期漫画之一, 1924年最早发表在《我们的七月》杂志上。

当时丰子恺先生在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与叶圣陶、夏丐尊、朱自清等共事。

他们往往在月下倚栏观赏新月,手持清茶一杯闲谈。

夜深了,人散去,他画了此意境。

我们看这画面:一钩新月,半卷竹帘,人去楼空,茶烟未散。

寥寥数笔,却将那一种凄清怅惘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欣赏这样一幅茶画,是不是也让你感受到了另一种茶文化空间的魅力?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比如,我们欣赏与茶有关的音乐,观赏《印象大红袍》这样融历史、民俗、山水、茶文化于一体的山水实景演出,观看田壮壮导演的茶马古道系列电影,……是不是也时时恍若置身于一种别样的茶文化空间,感受到最具历史渊源、最为厚重的文化———中国茶文化的力量?
如上所述,我们所谓的茶文化空间概念的拓展,事实上是对茶文化空间概念的另一种解读。

这是一种虚拟的心灵的空间,是充分发挥了人的想象,以意念与意境组成的,有着丰富的茶文化元素符号的神奇的另类的空间。

这样的虚拟空间,与前述的实景空间,互为映衬,虚实相济,使得茶文化空间的理念,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许多传统的理念也将得到有益的拓展和更新。

这种拓展和更新,并不是对传统的简单颠覆,而是在新的文化视野下,对传统的新的诠释和解读。

三.传统意义上茶席功能的分类
传统意义上的茶席,根据不同的茶文化空间而有不同的功能。

首先是实用功能,是可看并可实际享用的,其次,是审美功能,一席精美的茶席,能予人美的享受。

茶席首先要具备实际功能,虽然在客观上实用功能已在减退,而更多地侧重于审美功能。

如果我们对传统意义上茶席的功能作一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纯粹实用功能的茶席,谈不上审美。

这可以举德清三合乡的“咸橙茶”为例。

咸橙茶的冲泡,是先将细嫩的茶叶放在茶碗中,用竹爿瓦罐专煮的沸水冲泡;尔后,用竹筷夹着腌过的橙子皮或桔子皮拌野芝麻放入茶汤,再放些烘豆或笋干等其他佐料,稍顷即可趁热品尝,边喝边冲,最后连茶叶带佐料都吃掉。

这是一种洋溢着浓郁“土风”的茶俗,茶具也很朴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

但这种咸橙茶具有明显的兴奋提神作用,尤其在冬春之交,夜特别长,乡民们晚上吃了咸橙茶,可以顿消白天疲劳。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特别讲究实用的茶席。

更多的茶席则不仅具备实际功能,且更多强调其审美功能,或者换言之,是实用与审美功能兼具者。

在浙江农林大学举办的2010杭州国际茶席展中,来自韩国、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高校和单位的近四十席美轮美奂的精美茶席,予人以深刻印象。

其中来自韩国的一席名为“晚秋香气”的茶席,选择了与清冷的深秋相配的黑釉扣金茶具,铺垫上的茶具因美丽的黑釉间的金扣纹显得耀眼突出。

汤色金黄透亮,茶香明净。

它的理念是,希望在分享一杯俭朴、纯净的清茶的同时,在平等、和平的精神下,相互之间用真诚的心来传递一份关爱、一个微笑、一份宽容。

通过一盏热茶来分享幸福,通过布置这样的茶席,引导我们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烦恼,达到灵魂的仙界。

显而易见,这样的茶席就是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者。

四.茶席功能的提升
我们一直在思索一个话题:有没有这样一种茶席,它是一种纯审美功能的?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奇想”,其实是受到中国古代一种“看席”的启发。

在我国隋唐时期,曾经流行一种“看席”。

这种看席也叫“饣豆饣丁”(或曰“饣丁饣豆”,韩愈《南山诗》中有“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饣丁饣豆”之句)。

所谓“看席”,就是形制华美,寄有寓意,主要供食客观赏而并非吃的系列肴馔。

唐代宫廷宴会十分注重看席,唐人卢言撰《卢氏杂说》记载:“唐御厨进食用九饣丁食,以牙盘九枚装食于其间,置上前,并谓之`香食'。

”也就是说,这种看席是仅供皇帝“看看”以增强宴会华贵氛围用的,看席中的“香食”要陈放在洁白的象牙盘中,穿插于供食用的肴馔之间,由此也可见唐时宫廷饮食餐具之讲究。

有人或许有异议,如果不具备实际功能,那为什么还要设计茶席?那岂不是“无用之物”吗?
其实这所谓“有用”与“无用”,都是相对而言的。

看我们怎么去理解。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一文中说:“我们于日常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茶,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6)
我完全认同苦茶老人的这一观点,但不太认可“无用的装点”一语。

我们理解的茶席功能的提升,即上升到纯粹审美的境界,并非“无用的装点”,而更希望这一新的理念能够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王旭烽老师在本次国际茶席展序言中这样写道:
“茶席,原本是因为人类生活的日常物质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然后便进入了美。

因为美也是人类的需要,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类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的需要。

然而美也是必需被丰富、被发现、被一次次再创造的;而且美也是要从固有的法则中一次次被超越、同时又必须一次次被坚守的……”
“我们将在本次茶席展中看到完全不同风格的艺术品相;同时,我们也会听到茶人内心深处的一声赞叹和一弧疑问:原来茶席可以这样被展示吗?它的疆域究竟在哪里呢?它真的可以脱离原本具有的物质功能内涵而完全进入精神、成为茶领域中独立存在的文化符号吗?”
纯审美茶席的理念,或许可以回答这一疑问:一席精美的茶席,真的可以脱离原本具有的物质功能内涵,而完全进入精神、成为茶领域中独立存在的文化符号。

这一文化符号,可以将历史长河中那许多无意识的文化的遗存,串珠成链,熠熠闪光。

我们以为,纯审美的茶席,不仅是对茶席功能的提升,也是弘扬中华茶文化,提升生活品质的时代的需求与选择。

注释:
(1)乔木森:《茶席设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2)周作人:《雨天的书》,北京新潮社1925年初版,转引自《知堂小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周作人:《雨天的书》,北京新潮社1925年初版,转引自《知堂小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董桥:《我们喝下午茶去!》,《董桥文录》,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5)原载1935年《新中华》第3卷第10期,后收入《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周作人:《雨天的书》,北京新潮社1925年初版,转引自《知堂小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