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传统文化的事例6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守传统文化的事例6个

(一)《百鸟朝凤》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碰撞是坚守还是随波逐流

唢呐作为一种中国乐器,是古时候的礼制的延续。红白喜事,不同场合、不同社会地位,排场和所奏曲目也不同。

普通人家过世,吹四台,富贵人家吹八台,而德高望重者过世才可吹奏“百鸟朝凤”,这也是在丧事中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关于唢呐匠的故事。电影开始时的1983年,还是唢呐匠备受尊重的年代。但与其说尊重的唢呐匠,不如说尊重的是“礼”。在无双镇,能够驾驭“百鸟朝凤”的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陶泽如饰演)。随着年岁的渐老,焦三爷需要将这门技艺传授给他的徒弟,以让这门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中华师承文化之传统

真正的老师,会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而真正的学生,也会谦卑受教,将老师所教给发扬光大。

焦三爷就是这样的老师,而游天鸣正是这样的学生。焦三爷会以身作则,教书育人,而天鸣尊师重道,传承文化。有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如此一脉相承,才会有好的教育。

在天鸣疑惑的时候,焦三爷叮嘱他说:

“别盯着手里的那几张票子,得盯着手里的唢呐。”

他去世的时候,依然不忘唢呐的传承:

“我卖牛不是为了看病,是为了你把唢呐给传下去。”

在他将师爷传承给他的百宝箱,给天鸣时他说: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听的”。

在焦三爷那里,唢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金钱的价值,而唢呐的重量也远超过了自己生命的重量。也是唯有这样的情怀和热爱,文化真正的精神方能得以传承。

而焦三爷选择学生的原则与标准,也让人印象深刻。相比于聪明,更注重德行,因为德行才能真正让让师者放心,让一个人走得长远。善于识人,才能选对接班人,这也应是一位老师必备的能力。

民间艺术传承之困难

时代一直都是在进步的,而这中间也夹杂了许多的诱惑。信息流量的爆炸以及科技的发展,让师徒二人完全招架不住。人们对唢呐匠也越发的不重视,相比于唢呐老套的表演形式,人们更喜欢看美女,听流行音乐。

并不是唢呐落伍了,唢呐始终是那个唢呐。只不过是世道变了,人心也变了。人们都变得利益至上,人心也变得浮躁。唢呐是一门艺术,而浮躁时代下浮躁的人们,哪里还有心思欣赏唢呐?

人们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婚丧嫁娶,首先重视的是唢呐。在当时人们看唢呐匠的眼神中都是带着敬畏,仿佛唢呐发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神圣的。而过世的老人,如果能配上“百鸟朝凤”则是德行厚重,功德圆满。这种观念时代延续,渐渐成为了一种传统。

而这几百年的传统,面对现代化的浪潮的巨大冲击,竟会如此的“弱不禁风”。时代发展,新旧更替,本是无可避免的,也是无可厚非。但在这巨变中,人们是否丢失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呢?

在危机中寻得转机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如何传承,一直都是个很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民间艺术更是代表这一个名族的风骨,把根留住,把风骨保存,才是每个炎黄子孙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有继承才有传承,有传承才有文明,民族文化里的核心永远不能丢。而时代在变化,民间艺术如果始终保守陈旧,不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则必将被淘汰。因此,民间艺术也需要应时代特点,主动调整创新,满足并引领当代人的需求,给民族文艺赋予新内涵。

而民众也需要意识觉醒,空有民间艺人的坚守,得不到群众的响应,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民众意识只要觉醒了,民间艺术的春天也将不远了。

(二)六十余年坚守唱响绝代水磨腔——传承昆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北

昆在路上

昆曲六百年,北昆逾甲子。

作为我国北方唯一的专业昆曲艺术表演团体,北方昆曲剧院行者弦歌、梦想接力60余载,秉承“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艺术方针,古今相因、革故鼎新一路走来,扛起了传承和弘扬昆曲艺术的时代重任。

躬耕为传承,出人又出戏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北昆坚守六十余年,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舞台艺术发展的关键,在昆曲舞台上培养了一批批年轻演员,把前辈创造的昆曲丰厚历史积淀接力过来。

建院以来,先后培养了洪雪飞、侯少奎、蔡瑶铣、杨凤一等九名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现在又涌现出袁国良、邵天帅、翁佳慧、朱冰贞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队,呈现出后继有人欣欣向荣的局面。

北昆的人才建设,重在突破师带徒、团带班的传帮带模式,将定向培养、专业培训相结合,有效地培养出了一支艺术相对成熟、行当比较整齐的青年演员队伍。

2012 年,北昆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招生办学,定向培养学制六年的剧院后备人才梯队,如今已毕业的2012级昆曲班优秀学员,已成为昆曲舞台上的活跃新生力量;

2017年,北昆策划申报“荣庆学堂”——昆曲人才培养项目,并成功入选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旨在敦请全国范围内的表演艺术家,以连续三年、每年40出不同行当的特色剧目传承的方式,持续抓好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传统剧目、特色剧目的挖掘整理。

继承学习已完毕,北昆在传统折子戏的传承与后背人才梯队的培养壮大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12级昆曲学员学习、“荣庆学堂”学员学习)

经历三死三复活的北昆,依然能够屹立菊坛不倒,博得一批戏迷追捧,是因为在艺术传承与创作过程中,一代代北昆人在品质上下足了功夫。

一方面不忘传统的继承,整理、演出了《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等一系列经典传统剧目;

另一方面则积极探索与现代的结合,创作、改编、移植了《文成公主》、《千里送京娘》、《飞夺泸定桥》、《红楼梦》(上下本)等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在不断演出、打磨的过程中,昆曲艺术正在焕发着时代青春。

(部分代表作照片)

做传统文化弘扬者,让"非遗"活态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