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理论与典型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理论与典型案例分析

始于 1960 年代的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经历了大约 40 年的路程,在世界许多城市对环境的改善和城市活力的恢复发挥了很大作用。为了恢复和增强城市的活力,强化城市的特色和魅力成为城市设计必须追求的目标。今后的城市设计实践应从形式化的城市美思想脱壳为坚持人的尺度,实现具有生活感的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实践的反思与转机

从整体上看,城市设计不仅在专业领域,即使在市民阶层也得到了广泛的关心,尤其是大多数人已不再狭义地把城市设计只看作是与城市美和城市景观相关的一种手段,而认为城市设计是实现城市政策的一种重要措施和方法。

城市设计的理念近几十年来在各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了 1980 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开发的同时必须考虑人居环境质量问题,从而提高了社会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在各地规划建设了许多商店街、步行道系统等高质量的外部空间。

最近,城市设计又迎来了新的转机。作为日本城市设计实践的先驱者横滨市近年正在探索“ 能够选择自身未来形象” 的可能性,并感到至今为止的城市设计多数没有考虑地域环境的特点,对全国各城镇几乎采取同一个开发模式,过于追求城市美即城市的审美性和效率性而缺乏建设具有生活感的城市的视点。

二、树立具有生活感的城市设计理念

城市空间应当按照人的感性为城市生活者复权,并按照人的尺度实施设计,恢复成城市市民活动的场所。这正是城市设计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

为此,近年处于转机的城市设计不拘泥传统的规划理论,坚持其出发点是人的尺度与具有生活感的城市规划视点,强调从形式化的城市美思想脱壳,实现具有生活感的城市设计。认为城市设计决不是环境的化妆术,而是与城市经营本质及与市民生活基础相关的环境资产保护和利用的策略。另一方面,作为支撑城市活动和城市环境舒适性的城市设计只有作为城市政策的一种措施,才会显示它的价值。在许多城市,城市规划理念已明显地由近百年来传统的以工业和流通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发展分析为依据实施城市功能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理念,逐步转向重视生活空间的规划理念。这样缺乏人气与活力的城市就可以变为具有生活感的城市。

三、重视城市特色与文化的城市设计

伴随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当代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也正在急速地同化,各地的城市正面临着如何恢复城市的魅力与特色的挑战。有人认为这些都必将导致现代城市规划体系根本性的变革。

城市设计在急激的城市化时代被当作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一种政策或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当今许多后工业化社会的城市中,城市由成长转变为成熟。如何以重新构筑以步行者为中心的城市结构,以及实现城市文化的再生为基础,强化城市的特色和魅力,则成为城市设计必须追求的目标。从城市空间的功能而言,应从传统的功能分区转变为工作与居住空间及教育艺术文化空间功能的复合化,包括各种功能的立体复合。城市设计的目标今后应尽早将其中还没能实现的目标付诸实现,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有必要在借助市民和企业力量的同时,编制具体的战略并付诸实施。

四、适宜于渐进开发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对城市建成区的环境改善与城市活力的恢复发挥了很大作用。完全推倒式的更新手法不能保持城市的魅力。今后在城市中为了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不应采用大规模的开发或再开发的手法,而是渐进的实施改造,采用不但不会丧失城市本来特有的空间魅力反而能够增强这种魅力的空间改善手法。渐进的开发会产生新的城市活动,而利用这种活动又会进一步推动新的城市开发。因此近年来能够保持城市魅力的渐进开发的城市设计手法受到人们的关注。

自 1960 年代开始的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经过大约 40 年的历程,在世界的许多城市已可以感到确实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如果把过去 40 年的城市设计看作第一阶段城市设计实践的话,而今后未来 40 年第二阶段的城市设计实践其意义和作用则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与强调抽象理念与普遍价值观的空间理论不同,场所论的分析方法把空间作为“ 实存” 的现象来理解,把空间放在与日常生活经验的关系中进行审视,在普通的、个别的生活场景中追究空间的意义。在建筑的场所论中,空间结构被划分为“ 领域” 、“ 场所” 和“ 路径”3 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既是具有精神意义的抽象的空间存在,又是充满日常生活意义的、普通而实在的生活场景。空间的意义依靠在其中发生的活动而形成,又因所发生活动的不同而变化。经过长期的积累演变,会产生一些相对定型的结构形态和使用方式,这个过程即空间的“ 仪式化” 。

在历史文化城市中,空间的仪式化不仅表现在节日庆典、宗教礼仪等特殊场合,日常的生活起居也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传统的习俗、具有特定的行为模式和活动领域,表现出生活空间的仪式化,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由此升华为富于历史与民俗内涵的“ 文化景观” 。

虽然建筑的场所论研究方法在建筑、城市、风景和区域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城市来说,日常生活空间的意义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空间结构的仪式化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考察城市生活空间中“ 领域” 、“ 场所” 和“ 路径” 等空间类型,围绕空间的层次与方位、意义与价值、中心与边界、符号与象征、感觉与认知等要素,阐释传统的空间理念下形成和延续下来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把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作为历史文化城市研究的对象,其认识的基本出发点是:历史文化城市不仅仅是承载传统空间理念的“ 死” 的文物,更是孕育现代生活文化的“ 活” 的场所。

我们对城市景观与文化遗产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对于历史文化城市特有的空间理念、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富于传统民族文化内涵的日常生活空间,却缺乏深入的分析、恰当的定位和充分的保全对策。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对当地居民的传统空间感觉和日常生活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传统风貌的淡化和生活内涵的蜕变导致历史文化城市“ 文化景观” 逐步退化。重新认识和评价:历史文化城市的传统空间理念与日常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城市保护与发展进程中的紧迫课题。

日常生活空间虽然具有较强的变动性和偶然性,但是在领域、场所和路径的空间复合体中,生活空间的仪式化得以实现,形成了具有深层文化意义的日常生活场景。对于历史文化城市来说,长期形成的仪式化生活空间和日常生活场景与宫室、寺庙、民居等有形遗产和宗教礼仪、节日庆典等无形遗产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构成了“ 文化景观” 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因此,有必要将仪式化日常生活空间纳入到城市景观保护与整治的框架之中,作为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系统保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