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中医药大学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为加强项目建设,促进大学内涵发展,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实现高教强省战略目标,根据省教育厅指导意见,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的基础
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综合实力取得了显着提升。学校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并正式启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阶段评估、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组建成立、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顺利获得批准并正式招生、学校成功更名为大学。今天的安徽中医药大学站在了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新起点。学校现在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学校)。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
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学校现有13个二级学院(部)、3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占地总面积1171亩,有梅山路、史河路、少荃湖三个校区,其中少荃湖校区目前已入住学生80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图书馆藏书171万册(纸质92.02万册),古籍部珍藏古籍线装书3.3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校园网络运行良好,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有效服务平台。中药标本中心储藏了11万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全国医药院校珍藏标本最丰富的标本馆。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是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学校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 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有1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26门省级精品课程,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校企合作基地。2008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在94%以上,连续获得安徽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或“标兵单位”称号。近5年来,先后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2009和2014年连续2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科建设成效显着。学校形成了以中医与中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现有21个普通本科专业(9个专业列入一本招生),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6 个学科门类。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 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学科重大建设项目,1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科技创新势头强劲。“十二五”以来,学校组建了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并成立了19个中医药相关研究所,初步构建了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和主攻领域,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14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1.5亿元;取得研究成果2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7项。现有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4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学校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人才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多人(含两所附院),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500余人。拥有国医大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0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老师26人,安徽省领军人才5人,安徽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8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335人;有来自国内外的57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我校客座教授。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建校以来,我校培养了4万余名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遍布安徽省及国内外医药领域。学校与黄山、亳州、六安、绩溪、金寨、舒城等市县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河南宛西、江苏康缘、深圳三九等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有亳州济人药业等2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50多项技术服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积极为政府在出台有关中医药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决策
咨询,学校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建设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现有6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23个安徽省中医药重点专科。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针灸医院)是全国首家、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暨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在筹建之中;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是一所国内外有影响的以“肝豆状核变性诊治”为优势的专科医院。
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学校是安徽省对外交流与合作重点单位,全球首家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临床基地。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41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1994年获准招收国外留学生,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硕士、学士学位以及临床研修。与美国、瑞典、新加坡、日本、韩国及港澳台地区的院校开展学者互访和学生交流活动。
办学特色鲜明。学校始终将“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作为重要的办学特色,贯穿和渗透于办学过程之中。学校在新安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建有国家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教改成果获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建有教育部新安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新安医学文化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承担新安医学研究课题100余项,其中“新安医学传承与发展研究”列入2012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出版了学术专着40余部,发表论文700余篇。
55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以“至精至诚、惟是惟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办学层次齐全,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二、建设的总体目标
科学谋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到2020年,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内涵建设水平显着提高,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进入全国中医药院校和安徽省本科院校第一方阵,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中医药的服务、支撑、引领作用,初步建成富有特色、卓有贡献、高水平有影响的安徽中医药大学,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