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电子教案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电子教案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电子教案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

价指标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是指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随年龄发生的变化。掌握个体发育的年龄特征,是我们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需要,也是我们指导父母教养实践的理论基础。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年龄特征成为评价儿童发育状况的依据。

儿童认知发育

认知(cognition)是指知识的获得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知之过程;而通常所说的智力(intelligence)是认知活动的综合,是知之能力。认知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过程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儿童感知发育感觉器官(视、听、嗅、味、皮肤、本体感受器)把感觉到的各种信息(个别的、外部的特征),经过大脑的加工,与原有的经验结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是感知过程,前者称之为感觉,后者称之为知觉。

(1)儿童感知觉发育的年龄特征

1)婴儿感觉功能发育:胎儿的听觉相当灵敏,这是胎教的理论依据之一。新生儿对声音反应迅速,甚至能区分200Hz和1 000Hz的声音。2个月龄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和同一个人说话时不同的语调,6个月龄时能区分父亲或母亲的声音,叫婴儿名字时有应答性反应。3~4个月龄的婴儿头转向声源,8个月眼和头同时转向声源。婴幼儿能听到0~20dB的响度,若只能听到21dB以上响度的声音刺激则有听觉障碍。

新生儿对光的反应敏感,出生时已有瞳孔对光反应,出生12~48h,2/3婴儿两眼追踪移动的红环或红线球,3~4个月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为对

明亮、鲜艳的色彩特别是红色感兴趣。新生儿能区分人脸和非人脸,出生后2周可区分妈妈与爸爸的脸。出生3~5周的婴儿,视觉集中时间仅为5sec,3个月龄时达7~10min。4~12周的婴儿两眼随物体移动180°,12~20周看自己的手,能看见75cm远的物体。

出生之前,胎儿的嗅觉和味觉相关的神经已髓鞘化,新生儿的嗅觉和味觉功能发育相对完善。哺乳时,新生儿闻到乳香就会寻找乳头,3~4个月龄时能区别愉快和不愉快的气味,7~8个月龄时开始分辨出芳香的刺激。出生2h的新生儿即对糖水表示愉快,对柠檬汁表示痛苦。4~5个月龄婴儿对食物的任何改变出现非常敏锐的反应。

新生儿已出现痛觉,但不甚敏感,易出现泛化现象。新生儿触觉敏感,有些原始反射与触觉的敏感性有关。新生儿温度觉灵敏,能区别牛奶是温度是否太高或太低,3个月龄的婴儿能区分31.5℃~33℃水温的差异。

2)儿童知觉发育:5~6个月龄的婴儿即出现深度知觉,如婴儿爬到"视觉悬崖"边上时,出现退缩反应。但儿童深度知觉发育持续时间很长,6岁前往往因判断不准确而跌到或撞到。

1岁,出现空间和时间知觉,"藏猫"游戏提示儿童理解空间和时间交替出现,这种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要与视觉和动觉相连系。

2~3岁儿童能辨别各种物体的属性如冷、热、软、硬等,5~6岁能区分同样体积当重量不同的两只盒子。

3岁,开始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的时间概念,但对上午、下午、晚上的理解要到5、6岁,而今年、去年、明年的时间知觉要到6岁以后。

3岁儿童开始辨别红色,对黄、蓝、绿的准确辨别要到4~6岁。

5、6岁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分辨左右,而以对方为中心分辨左右则要到7、8岁。

(3)对儿童教养的意义:丰富的语言、声音、视觉刺激,促进视觉、听觉发育;丰富的情感投入,促进儿童的体感和安全感的发育;图片、实物、情景结合语言刺激,促进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和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逐渐培养儿童观察能力。方法是,从无目的的观察到有目的的观察,观察时间由短到长,从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征到观察事物隐蔽的、细微的特征,从对事物的个别的特征到整体的特征。

2.儿童语言发育语言是社会现象,包括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部分。语言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势语言。而言语则是个体现象,既发出的声音。当言语以一定的词汇并按一定的语法规则表达时,即是口头语言。

(1)语言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语言发育经历语言准备和语言发展两个时期,理解先于表达,由发声到说出单词到说出句子,句子的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哭是新生儿第一个反射性的发音,1月以内的婴儿哭、叫声未分化,1月后,与不同的需要相联系,如饥饿、不适、疼痛等。

1月后,婴儿开始出现非哭叫声,发声器官反射性出现a、o、u、e等元音,进而出现n、k、p、m等辅音,不具有信号意义。

5月左右,婴儿出现咿呀学语,以重复的音节出现,如ba-ba、da-da、ma-ma,类似人类语言中的爸爸、大大、妈妈等,但无实际意义。9月龄达高峰。

10~12月,婴儿开始出现第一个有意义的词,如"爸爸"、"妈妈"等。我们也可把儿童出现有意义的词看作单词句,因为单词含有句子的成分,如表达一种

儿童发展心理学分析(另附表格)

发展心理学期刊分析 080411235 学前112吴婷 首先,我想讲讲我的第一印象,我发现这些论文基本上很少不是合作完成的,而且有的是同一个人和不同的人合作,或者同一些人运用一样的调查结果,写出了不一样思路的论文,开拓思维,让人印象深刻。其次,我觉得其中还是有些不足的,比如说,大家的研究方法大部分都采取问卷法,它时间短,取样大,但是我觉得准确率并不一定高,而且只能反应当时的时代特征,不能反应社会变迁下的特征,如果要探究心理发展的趋势及经验对后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的话,还是要采用追踪研究等方法。而追踪研究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大概为一年左右少则几个月,我认为如果在时间精力经济的允许下,如果能把时间适当延长就好了,这样的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就大大提高了。 从婴儿到初中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每个年龄段都有不一样的特点,每一个年龄段的学习成长都是不一样的。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些特点,使的我大概了解了儿童的成长过程。下面我从各方面谈谈我认为未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一些观点。 心理方面 心理方面注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关注抑郁儿童,特别是流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5-12对汶川地震后灾区的儿童也十分留心观察他们的心理发展,体现了现在这个社会对现在处于边缘,得不到正常关爱的儿童的人性化关怀。我相信随着不断各个大城市不断涌入的民工潮,越来越多的孩子会成为留守儿童,或是随着父母打工仔各个城市辗转的留守儿童也满满增多,心理学势必会越来越侧重对流动、留守儿童的研究。 社会、家庭适应方面 这一方面关注了社会变迁下,儿童情绪的发展、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社会交往中的同伴关系以及社会适应方面。应该说,人们对孩子的认识一直在发生着改变,从以前的“小大人”,到现在不止关注孩子的家庭表现,也把视野投向了更远的社会大环境。新的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典型的比如网瘾、家庭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暴力、父母工作压力大离婚率升高等等,儿童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越发的早熟,所以我们更应该从小关注孩子,特别是社会适应方面,帮助他们健康的实现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变。 行为方面 重点关注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游戏行为、亲社会行为等等,行为是心理的外化,所以行为不是特别侧重的研究对象。但是我们研究的心理很多都是通过观察儿童行为获得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习儿童的生理。 学习方面 考察儿童的概念定义、空间概念、阅读、归纳推理等,以及焦虑情绪对学习的影响。考试制度不断改革,但却万变不离其宗,数学科目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许多测试也是用数学来考察儿童的思维。未来对数学领域儿童的研究我觉得也会越来越多。 语言方面 语言方面研究了很多,比如说语音意识、语言感知,英语学习(口语、英语课堂焦虑等)、汉语语音障碍、语言机制,范围很广。儿童现在“开口”越来越早,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言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是指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随年龄发生的变化。掌握个体发育的年龄特征,是我们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需要,也是我们指导父母教养实践的理论基础。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年龄特征成为评价儿童发育状况的依据。 儿童认知发育 认知(cognition)是指知识的获得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知之过程;而通常所说的智力(intelligence)是认知活动的综合,是知之能力。认知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过程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儿童感知发育感觉器官(视、听、嗅、味、皮肤、本体感受器)把感觉到的各种信息(个别的、外部的特征),经过大脑的加工,与原有的经验结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是感知过程,前者称之为感觉,后者称之为知觉。 (1)儿童感知觉发育的年龄特征 1)婴儿感觉功能发育:胎儿的听觉相当灵敏,这是胎教的理论依据之一。新生儿对声音反应迅速,甚至能区分200Hz和1 000Hz的声音。2个月龄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和同一个人说话时不同的语调,6个月龄时能区分父亲或母亲的声音,叫婴儿名字时有应答性反应。3~4个月龄的婴儿头转向声源,8个月眼和头同时转向声源。婴幼儿能听到0~20dB的响度,若只能听到21dB以上响度的声音刺激则有听觉障碍。 新生儿对光的反应敏感,出生时已有瞳孔对光反应,出生12~48h,2/3婴儿两眼追踪移动的红环或红线球,3~4个月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为对明亮、鲜艳的色彩特别是红色感兴趣。新生儿能区分人脸和非人脸,出生后2周可区分妈妈与爸爸的脸。出生3~5周的婴儿,视觉集中时间仅为5sec,3个月龄时达7~10min。4~12周的婴儿两眼随物体移动180°,12~20周看自己的手,能看见75cm远的物体。 出生之前,胎儿的嗅觉和味觉相关的神经已髓鞘化,新生儿的嗅觉和味觉功能发育相对完善。哺乳时,新生儿闻到乳香就会寻找乳头,3~4个月龄时能区别愉快和不愉快的气味,7~8个月龄时开始分辨出芳香的刺激。出生2h的新生儿即对糖水表示愉快,对柠檬汁表示痛苦。4~5个月龄婴儿对食物的任何改变出现非常敏锐的反应。 新生儿已出现痛觉,但不甚敏感,易出现泛化现象。新生儿触觉敏感,有些原始反射与触觉的敏感性有关。新生儿温度觉灵敏,能区别牛奶是温度是否太高或太低,3个月龄的婴儿能区分31.5℃~33℃水温的差异。 2)儿童知觉发育:5~6个月龄的婴儿即出现深度知觉,如婴儿爬到"视觉悬崖"边上时,出现退缩反应。但儿童深度知觉发育持续时间很长,6岁前往往因判断不准确而跌到或撞到。 1岁,出现空间和时间知觉,"藏猫"游戏提示儿童理解空间和时间交替出现,这种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要与视觉和动觉相连系。 2~3岁儿童能辨别各种物体的属性如冷、热、软、硬等,5~6岁能区分同样体积当重量不同的两只盒子。 3岁,开始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的时间概念,但对上午、下午、晚上的理解要到5、6岁,而今年、去年、明年的时间知觉要到6岁以后。 3岁儿童开始辨别红色,对黄、蓝、绿的准确辨别要到4~6岁。 5、6岁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分辨左右,而以对方为中心分辨左右则要到7、8岁。 (3)对儿童教养的意义:丰富的语言、声音、视觉刺激,促进视觉、听觉发育;丰富的情感投入,促进儿童的体感和安全感的发育;图片、实物、情景结合语言刺激,促进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和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逐渐培养儿童观察能力。方法是,从无目的的观察到有目的的观察,观察时间由短到长,从观察事物表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儿童行为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行为心理学读书笔记 过去的几天里,定位只看了一小半。周末去整理东西,发现之前买的一些儿童教育有关的书籍。我姑娘都上幼儿园了,这些书我还没开封。一时愧疚,决定先看完一本。 前言的第一句话是,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我觉得这句话既对又不对。小孩子并没有那么多的心灵世界,他的想法,都是表现出来的。爱孩子,就多点耐心观察他在跟你说什么。这个才比较确切。爱孩子,就是学习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在教育小宝宝的问题上,我觉得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模式概括。倾听-支持-理解-引导-教育。 第一步就是倾听,听懂他的语言,听懂他想要什么。 第二步,我选择了支持。因为大人,很擅长挑剔。往往挑剔后,就不那么容易去支持别人。而小宝宝最需要的就是支持。 第三步,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分析后,可能觉得宝宝的行为达不到我们的预期,甚至与我们的预期相悖,那我们此时应该要求自己去理

解他们。 第四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尝试理解后,依然不认同宝宝的做法,则可以尝试引导。 第五步,最后一步,才是教育。 附录里面的称职父母最应该知道的那些心理学规律。前3条给我比较大的触动。 罗森塔尔效应:父母如果长期给宝宝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宝宝会更加自信自强 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孩子犯错时,不要三番五次的对同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 德西效应: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兼得的时候,工作动机不但不会增强,反而会减弱。比如,父母跟孩子说,你考到100分就给你奖励100块钱,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减弱。 德西效应引起了我的极大思考。柚子现在就处于做什么都要跟我

《儿童行为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行为心理学》读书笔记 ?爰孩子就要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 01啼哭-宝宝向父母表达意愿的特殊语言?哭声抑扬顿挫■■宝宝在做运动 ?读懂宝宝的需求性啼哭 ?我饿了,快开饭吧 ?我渴了,我要喝水 ?真难受,快给我换尿不湿 ?我就想让你抱着我 ?我太累了,让我睡吧 ?太热/)令了,我不舒服 ?快陪我玩会儿吧 ?这里太乱了,我受不了 ?有什么东西伤到我了 ?分辨宝宝病理性啼哭 ?夜间惊哭,我缺钙了 ?阵发性剧哭,我的小肚肚好疼 ?突发尖叫啼哭,我的头好疼 ?啼哭伴随抓耳挠腮,我的耳朵不舒服 ?突然持续剧烈哭闹,我突然疝气了 ?啼哭伴随流口水,我的嘴巴好疼 ?啼哭伴随咳喘,我喘不过气了 ?呻吟低哭,我生病了,没有力气哭了 ?排便时啼哭,我的屁股好疼 ?像小鸭子叫似的啼哭,我的嗓子好难受?傍晚大哭伴随惊声尖叫■?新生儿肠绞痛 ?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小儿夜啼?原因 ?环境不适应 ?身体上火

?睡眠时间安排不当

?睡前情绪兴奋 ?晩上开看灯睡觉 ?疾病影响 ?应对 ?创造好的环境 ■睡前不要太兴奋 ?不要喂的过饱 ?白天不要睡得太久 ?缓解上火症状 ?按摩 ?良好睡眠习惯的注意事项 ?不要让宝宝含看乳头睡觉 ?不要哄睡:唱歌,摇睡,拍 ?睡不要经常更换照看人 ?不要搂看宝宝睡 ?不要俯睡 ?睡觉张嘴呼吸及时就医 °陌生人一抱就哭―宝宝开始认生了?帮助宝宝度过人生期6?12个月 ?毫无条件的接受宝宝人生 ?带宝宝和陌生人接触 ?迎合宝宝的心理 ?平常多带宝宝出去走动 ■不要当看面说他人生缺点 ? 一旦和妈妈分开就嚎啕大哭-分离焦虑?帮助宝宝度过分离焦虑期1岁左右?做好分离缓冲 ?继续巩固宝宝内心的安全感 ?跌倒后,越哄越哭-紧张害怕性啼哭?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 ?适当让孩子哭一会儿 ?教孩子学会总结经验

最新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评价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 评价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评价 教学目的:1.了解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特点及神经反射检查的方法; 2.了解儿童运动发育的里程碑及运用运动发育对儿童神经心理的评价; 3.熟悉儿童认知、情绪、社会性及个性发育; 4.熟悉CBCL对儿童行为的评价; 5.掌握DDST的操作及评价过程。 学时:3学时 第一节儿童神经系统发育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与分化 我们对大脑发育和功能还知之甚少,但可通过检查神经反射活动和其他神经行为活动,间接地了解脑的功能,早期发现婴儿脑损伤。 胚胎在第二周发育成3层,即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神经系统起源于外胚层。 (一)胚胎期神经系统发生与分化 1.神经板神经外胚层背侧中线的被复上皮细胞增殖增厚,形成神经板。 2.神经褶与神经沟神经板两侧边缘逐渐隆起、卷曲形成神经褶,中央下陷成神经沟。 3.神经管神经褶向中间靠拢,神经沟成管状,在受精后第4周,神经管两端的神经孔闭合。神经管头端较阔,将来发育成脑;尾端较细,将来发育成脊髓;中央管腔发育成脊髓中央管。到第4周末,神经管头端形成前、中、后3个脑泡。第5周开始,出现头曲、颈曲和脑桥曲。第6周,出现左右两个脑泡(端脑)、间脑、中脑和菱脑。到第7~8周,大脑半球、基底节、丘脑、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眼、脑血管等均已分化。

4.神经管上皮的分化第6周末,神经管上皮细胞分为室管膜层(发育成脑室管膜胶质)、中层新生细胞(发育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边缘层(形成脑脊膜)。 5.脑细胞的发育第7周,脑细胞向外周移行,早分化的细胞在内部,晚分化的新细胞通过深层转到外层,形成脑皮质的各分层。受孕后的10~18周为大脑皮质细胞分化的旺盛阶段,20~25周脑细胞数已接近成人,25周细胞基本结构完整。 (二)脑细胞发育的特点 1.数量成熟的脑细胞称之为神经元,神经元包括多边形的胞体、突起(树突和轴突)。人脑中神经元(neuron)不少于100亿个。 2.一次性完成脑细胞形成主要在妊娠6个月内,妊娠7~9月脑细胞数量稳定。 3.出生后的发育表现为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神经纤维增多、增长、增粗;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在6岁前速度最快,以后减慢,30岁左右全部完成;6岁以后以轴突和树突间的联系加强、神经环路的增加为主。 4.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不同的神经纤维髓鞘化不一致,所有主要感觉束髓鞘化在出生时已相当充分。听神经出生时几乎所有纤维均含有较多的髓鞘,整个听觉通路的髓鞘化在2岁时已完成;视神经以外的视觉通路神经髓鞘化在出生时已相当充分,而视神经仅在眼眶一段有少量髓鞘。运动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在出生时才开始,但与吞咽、吸吮动作有关的脑神经纤维的髓鞘在出生前已经形成。大脑皮层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则一直持续到成年。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筛查问卷技术指导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筛查问卷技术指导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筛查问卷 技术指导 一、概述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WSCMBD)简称“预警征象”是应我国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制定要求,目的是为基层儿童保健技术人员编制一个简单、易掌握、好操作、快速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常规检测工具,于2013年首次公布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保健技术规范》,适用于0-3岁儿童,适用于3-6岁儿童的版本正在开发中。 二、问卷结构及评分标准 1、问卷结构目前0-3岁共包括8个年龄监测点,分别为3月龄、6月龄、8月龄、12月龄、1.5岁、2岁、2.5岁和3岁。每个年龄点包括4个条目,分别反应大运动、精细运动、言语能力、认知能力(视、听力)、社会能力(孤独症)等方面能力。 2、测试方法为家长询问方式,大约需要2-3分钟时间,要求评价者能准确表达所测条目,家长能理解评价者的描述。 3、评分标准测评时出现相应年龄段一项不通过即为可疑或异常,建议转诊。 三、问卷的信效度及临床应用研究 1、问卷的信度与儿-心量表,比较其对应指标,灵敏度

为86.3%-98.6%,特异性91.8%-100%,正确指数 0.82-0.91,Kappa值为0.80-0.94,是一种便捷的评估儿童智能发育迟缓的方法。 2、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工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四、问卷的特点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问卷的特点该工具是提供给基层儿童心理保健技术在健康体检时使用的,以便测试者快速了解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状况的简便工具。特点是简单、快速。 2、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 ⑴家长表述不清时,需要测试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必要时要通过现场测试来判断。 ⑵出现未通过时,需要采用其他检查工具做进一步的筛查和诊断。本机构人员不具备进一步筛查诊断条件时,应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 ⑶该工具不能替代筛查或诊断量表,不作为临床诊断依据。当与其他测试结果不一致时,应请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和判断。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1)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来源:幼儿教案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58438219.html,) 人是一个处在与周围环境经常相互作用中的积极的活体,不仅是行动的客体,也是行动的主体。 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包括认知

4、8、10、11、12、14、1 5、16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包括认知、语言、情绪、人格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1..儿童少年认知能力包含的主要方面 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力及思维等方面 2.儿童少年注意力及记忆力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期无意注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意注意开始萌芽;学龄前期依然以无意注意占优势,学龄期有意注意逐渐发展起来。婴幼儿时期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学龄前期记忆的有意性发展开始明显,学龄期有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青少年期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3.儿童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 4.感觉和知觉各包含哪些方面 感觉有视、听、嗅、味和皮肤觉等五类;知觉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5.想象和表象的关系是什么?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6.儿童期记忆发展有哪些特点? 婴幼儿时期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主要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识记成分在逐渐增加。学龄前期记忆的有意性发展开始明显。学龄期有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青少年期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进入青少年期以后对抽象材料的记忆能力也明显增强 10、婴幼儿的言语发育可以划分为哪三个不同的阶段? 言语发展的准备期(从出生到1周岁)、单词句时期(1~1.5岁)、多词句时期(1.5~3岁)11、内部语言的发展的过程有哪些? 自言自语逐渐减少,转化为积极的独立思考 12、书面语言能力发展的主要过程? 13、儿童少年语言能力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是出声思维期;二是过渡期;三是无声思维期 14、语音、词汇和语法、口头语言发育的一般规律 15、书面语言能力发展经历的三个过程 识字、阅读和写作 16、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emotion)由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反映客观事物与人需求间的关系。情感(feeling)与人的高级社会需求是否满足相联系,在情绪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是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如友谊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这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绪状态。 17、儿童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 哭是儿童最初的原始情绪反应之一。自发性微笑和社会性微笑两个阶段 18、婴儿的笑分为哪两种? 自发性微笑和社会性微笑 19、学龄前儿童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1.情绪和情感都迅速而强烈,有两极性 2.内隐性和表现性共同存在 3.高级情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20、请说明自我意识包括几个方面?

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述评方案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学前心理 指导教师刘云艳教授 院、所、中心教育学部 专业或专业领域学前教育学 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导师胡福贞副教授 级别2012级 学年2012—2013学年 学期第二学期 姓名石敏 学号112012305000404 类别全日制硕士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3年9 月26 日 研究生院(筹)制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

石敏1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以来,学者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对行为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全面的研究,但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研究较少。笔者在文中通过对旧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儿童观进行述评,以期勾勒出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大体框架。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环境 在科学心理学不断发展壮大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中,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发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该领域占统治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其时间之长、影响之大被誉为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股势力。其在研究对象上主张摒弃内隐的心理、意识,而代之以外显的行为;在研究方法上拒绝内省法而强调严谨、客观的观察与实验;在研究任务上,主张将从动物和人类行动的实验中获得的规律,应用于解释和控制人类行为。笔者将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论述其儿童观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进步和不足之处。 一、旧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的儿童观简述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以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长期以来专注意识研究的传统心理学破产,一个新的以外显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诞生,即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否定遗传、本能,坚持儿童的“习性论”。 在行为主义崛起的几年里,华生对本能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转变。“1914年,本能在他的理论中有着突出的作用。但到了1919年,华生却认为本能存在于婴儿那里,习得习惯很快就取代了它。到了1925年,他完全抛弃了人类本能的观点,主张只有一些称作本能的简单反射,而没有复杂的、天生的行为模式。”[1]他认为,我们经常称之为“本能”的东西大多是训练的结果,且心理学也并不需要本能的概念。并得出结论“我们并不曾遗传才智、才能、气质、性情及特性那些东西,那些东西都同本能一样,是由学习而得来的,且大致是在摇篮时代学得的”[2]。即在旧行为主义心理学眼中人出生就如同一块白板,不存在遗传也不存在本能,同时儿童大抵是不成熟的、是贫瘠的,除了从遗传而来的身体结构之外,空空如也等待别人用灌输知识、技能、情感等。 (二)持“分子式行为”,否定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持环境决定论。 旧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意义上的客观的、可观察的行为,即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该反应系统中刺激—反应的联接是行为的基本单位,其中刺激是指环境中的任何客体或有机体的内部状态,反应意指由刺激作用于有机体时随时准备引发的一种固定不变的活动(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因此,旧行为主义者关注的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特定反应,有着明显的起点和终点,且行为仅仅涉及整个有机体,并不应强调意识等在行为中的作用。同时,旧行为主义者认为刺激-反应之间不需要任何间隔时间,且不同情境下的相同刺激会即刻产生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反应。 华生依据其分子式行为观,指出不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这一机制建立起来,因而得出婴儿可以任意塑造的论断,[3]将儿童简化为一架被当地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行为反应的机器,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华生曾声称“给我一打健全的、没有缺陷的婴儿……也可以把他训练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4],由此可以看出,旧行为主义者眼中儿童行为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刺激和反应的被动连接,儿童只能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回应,而自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却很弱。这无疑是片面夸大了环境、教育的作用,忽视了儿童的意志自 1石敏(1988-),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001]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宝贝都存在着一些让爸爸妈妈头疼的小行为或习惯,有时候家长们会严厉制止,有时候则颇为无奈,不知怎样去帮他们克服改正。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分析宝贝产生或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得到解决。 下面例举10种常见的儿童行为习惯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启发: 行为一:打人、咬人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专题拓展资源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本书的第一章讲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等四个方面。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我们实际上对这几个方面的知识都已经有所接触。本章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将对这些知识加以条理化并在理论上作进一步阐述,以帮助读者提纲挈领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章着重讨论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两大问题。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本书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上介绍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从第六章起的以后各章,又从认识、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介绍入学前各年龄阶段的特征。从这些横向的和纵向的发展特征,可以看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简单到复杂 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从不齐全到齐全 新生儿并不完全具备人所特有的全部心理活动,比如:初生时还不能集中注意,头几个月的孩子还不会认人,1岁半以前还没有想象活动,2岁左右才开始真正掌握的语言,6岁左右个性才开始初具雏形。这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在出生后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规律,感觉和知觉属于简单的认识过程,在感知之后出现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发生想象和思维等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以及其它复杂的心理活动。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已齐全,并逐渐形成统一的个性时,儿童的心理要比最初复杂得多。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 在科学心理学不断发展壮大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中,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发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该领域占统治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历时之长、影响之大被誉为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股势力。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对内部心理问题的不断妥协和让步的过程,同时是心理学理论的逐渐整合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的发展是个性物化到个性彰显、从狭义智育到全面发展,从外部控制到自我强化的不断完善发展,同时也是儿童观科学化的过程。 标签: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 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以来,学者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全面的研究,但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研究较少。诚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者们也并未直接论述其儿童观,但从其基本理论和研究目的可以窥看一二。笔者在文中通过对旧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儿童观进行论述其儿童观以期勾勒出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大体框架。 一、旧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的儿童观简述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以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长期以来专注意识研究的传统心理学破产,一个新的以外显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诞生,即行为主义心理学。 1.旧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儿童与动物)相比没有特异性。旧行为主义者华生认为“行为主义是二十世纪头十年期间研究动物行为的直接的结果”[1]。不置可否,华生前期对动物的研究对推动行为主义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且人与动物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共性,但这并不等同我们就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划等号。旧行为主义者华生曾还宣传“行为主义者承认并不在人与兽之间划出一道界限”[2],由此,不难看出行为主义者混淆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无视人与动物的区别。 2.旧行为主义者否定遗传、本能,坚持儿童的“习性论”。旧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并不曾遗传材质、才能、气质、性情及特性那些东西,那些东西都同本能一样,是由学习而得来的,大致是在摇篮时代学得的”[3]60。不难看出,旧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一出生就如同一块白板,不存在遗传也不存在本能。即是说,旧行为主义心理学较多地认为儿童是不成熟的、是贫瘠的,除了从遗传而来的身体结构之外,空空如也的如同容器一样等待别人用灌输知识、技能、情感等。 3.旧行为主义者否定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机械还原论”。华生指出不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这一机制建立起来,因而得出婴儿可以任意塑造的论断[4],将儿童简化为一架被当地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行为反应的机器,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评价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评价 教学目的:1.了解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特点及神经反射检查的方法; 2.了解儿童运动发育的里程碑及运用运动发育对儿童神经心理的评价; 3.熟悉儿童认知、情绪、社会性及个性发育; 4.熟悉CBCL对儿童行为的评价; 5.掌握DDST的操作及评价过程。 学时:3学时 第一节儿童神经系统发育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与分化 我们对大脑发育和功能还知之甚少,但可通过检查神经反射活动和其他神经行为活动,间接地了解脑的功能,早期发现婴儿脑损伤。 胚胎在第二周发育成3层,即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神经系统起源于外胚层。 (一)胚胎期神经系统发生与分化 1.神经板神经外胚层背侧中线的被复上皮细胞增殖增厚,形成神经板。 2.神经褶与神经沟神经板两侧边缘逐渐隆起、卷曲形成神经褶,中央下陷成神经沟。 3.神经管神经褶向中间靠拢,神经沟成管状,在受精后第4周,神经管两端的神经孔闭合。神经管头端较阔,将来发育成脑;尾端较细,将来发育成脊髓;中央管腔发育成脊髓中央管。到第4周末,神经管头端形成前、中、后3个脑泡。第5周开始,出现头曲、颈曲和脑桥曲。第6周,出现左右两个脑泡(端脑)、间脑、中脑和菱脑。到第7~8周,大脑半球、基底节、丘脑、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眼、脑血管等均已分化。 4.神经管上皮的分化第6周末,神经管上皮细胞分为室管膜层(发育成脑室管膜胶质)、中层新生细胞(发育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边缘层(形成脑脊膜)。 5.脑细胞的发育第7周,脑细胞向外周移行,早分化的细胞在内部,晚分化的新细胞通过深层转到外层,形成脑皮质的各分层。受孕后的10~18周为大脑皮质细胞分化的旺盛阶段,20~25周脑细胞数已接近成人,25周细胞基本结构完整。 (二)脑细胞发育的特点 1.数量成熟的脑细胞称之为神经元,神经元包括多边形的胞体、突起(树突和轴突)。人脑中神经元(neuron)不少于100亿个。 2.一次性完成脑细胞形成主要在妊娠6个月内,妊娠7~9月脑细胞数量稳定。 3.出生后的发育表现为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神经纤维增多、增长、增粗;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在6岁前速度最快,以后减慢,30岁左右全部完成;6岁以后以轴突和树突间的联系加强、神经环路的增加为主。 4.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不同的神经纤维髓鞘化不一致,所有主要感觉束髓鞘化在出生时已相当充分。听神经出生时几乎所有纤维均含有较多的髓鞘,整个听觉通路的髓鞘化在2岁时已完成;视神经以外的视觉通路神经髓鞘化在出生时已相当充分,而视神经仅在眼眶一段有少量髓鞘。运动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在出生时才开始,但与吞咽、吸吮动作有关的脑神经纤维的髓鞘在出生前已经形成。大脑皮层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则一直持续到成年。 5.婴幼儿期神经发育特征婴幼儿期髓鞘化程度低,分化差,兴奋易泛化。神经元数量与纤维的复杂程度与儿童智商呈正相关。 (三)神经发育异常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1、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P43) 2、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P68) 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教材P100)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10分) (1)。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04.10) 答:1)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儿童行为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行为心理学》读书笔记 爱孩子就要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01 啼哭-- 宝宝向父母表达意愿的特殊语言 哭声抑扬顿挫-- 宝宝在做运动 读懂宝宝的需求性啼哭 我饿了, 快开饭吧 我渴了, 我要喝水 真难受, 快给我换尿不湿 我就想让你抱着我 我太累了, 让我睡吧 太热/冷了, 我不舒服 快陪我玩会儿吧 这里太乱了, 我受不了 有什么东西伤到我了 分辨宝宝病理性啼哭 夜间惊哭, 我缺钙了 阵发性剧哭, 我的小肚肚好疼 突发尖叫啼哭, 我的头好疼 啼哭伴随抓耳挠腮, 我的耳朵不舒服 突然持续剧烈哭闹, 我突然疝气了 啼哭伴随流口水, 我的嘴巴好疼 啼哭伴随咳喘, 我喘不过气了 呻吟低哭, 我生病了, 没有力气哭了 排便时啼哭, 我的屁股好疼 像小鸭子叫似的啼哭, 我的嗓子好难受 傍晚大哭伴随惊声尖叫-- 新生儿肠绞痛 白天能安静入睡, 入夜则啼哭不安-- 小儿夜啼原因 环境不适应 身体上火 睡眠时间安排不当

晚上开着灯睡觉 疾病影响 应对 创造好的环境 睡前不要太兴奋 不要喂的过饱 白天不要睡得太久 缓解上火症状 按摩 良好睡眠习惯的注意事项 不要让宝宝含着乳头睡觉 不要哄睡: 唱歌, 摇睡, 拍 睡不要经常更换照看人 不要搂着宝宝睡 不要俯睡 睡觉张嘴呼吸及时就医 陌生人一抱就哭-- 宝宝开始认生了 帮助宝宝度过人生期6~12个月 毫无条件的接受宝宝人生 带宝宝和陌生人接触 迎合宝宝的心理 平常多带宝宝出去走动 不要当着面说他人生缺点 一旦和妈妈分开就嚎啕大哭-- 分离焦虑 帮助宝宝度过分离焦虑期1岁左右 做好分离缓冲 继续巩固宝宝内心的安全感 跌倒后, 越哄越哭-- 紧张害怕性啼哭 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 适当让孩子哭一会儿 教孩子学会总结经验 02 读懂宝宝的肢体语言,才能更好的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幼儿心理学 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案例一】一个14个月大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是,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 (音)。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有摇头又摆手,说:”xi、xi“。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力喊:”xi、xi“。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分析案例中的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 (2)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案】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清晰明确,语音不够清晰。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孩子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案例二】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 (3)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地教学? 【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为,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答案】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1)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2)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做法。 【幼儿心理学资料】 学前儿童心里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这里涉及几个重要概念,即关键期、转折期、危机期、最近发展区等。 1.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者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这个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例如,有人认为0~2岁时亲子依恋关键期;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是分别大小、多少的关键期;1~3岁是口语学习关键期;三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0~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3~8岁是学习外国语言的关键期;10岁以前是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错过某个时期,儿童在某一方面发展的效果就会查些。 2.转折期与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