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文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忘记英雄的民族没有魂

“他堵枪眼时,我就在现场!”前不久,黄继光生前战友李继德老人在黄继光纪念馆动情地说。在1998年董存瑞牺牲50周年纪念大会上,董存瑞生前战友郅顺义就曾说过,当时是他掩护董存瑞炸碉堡,并亲眼目睹董存瑞牺牲的最后一刻。这些英雄的见证者,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还原了他们所亲历的那一幕,也给世人再次呈现了英雄的永恒瞬间。

事实上,在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处处都见证着英雄们的浴血荣光。据民政部统计,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生命。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用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和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不计其数,仅15军留下姓名的就有38人。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即是其一。

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写道:“从前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我们应该说:凡看见或听见中国军队不记旧怨而互相援助、亲密团结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爱国。”祖国的万里江山,离不开英雄的鲜血浸染;人民的幸福安宁,离不开英雄的慷慨付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作为后来者,我们每一个承荫前辈者都有责任敬仰和尊崇英雄,没有权利轻慢和诋毁英雄。

然而,在多元多样多变、交融交流交锋的当下,在一些人那里,虚无历史成为“时尚”,解构英雄成为“潮流”。有的人要么以学术研究为名歪曲历史真相,要么以假设推断代替历史事实,要么用拼凑的细节否定事件的本质。“烈士保卫国家,谁来保卫烈士?”面对我们的英雄被一些人无端的嘲讽、污蔑、攻击,我们有必要发此一问。

有学者指出,历史意识是一个中轴,民族共同体就是围绕这根轴形成的。英雄记忆、英雄精神、英雄文化,无疑是历史意识中重要的支撑。如果听任历史虚无主义者颠倒黑白,“重构历史”,只能撕裂社会的主流价值,蛀空民族的精神支柱,最终一个民族走向的不是自由而是迷途,得到的不是清醒而是迷惘。

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一个社会不能只有醒目的红线、触目的底线,而没有仰望的“天线”。一个人也不能只关注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而不去追求崇高和壮丽。如果我们不去“呼吸英雄们的气息”,而沦为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功利的实用主义者或庸俗的消费主义者,整个社会就会失去正能量的风向标。

莎士比亚说:“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捍卫英雄,就是在捍卫民族的历史;守望英雄,就是在守望国家的未来。面对英雄,我们需要这样的“尊敬、神圣和严肃”

给语言留一分纯净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人们孜孜追求的话语权,日益由社会精英向广大民间开放。而网络的普及,将这一开放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网络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场域,再平凡的人也能于此发声,且有真知灼见,传播既速且广。这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开明与思想进步,自然也孕育着社会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极大可能。

但在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异常复杂的特征。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话语平台,它无法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自动生长出自我净化的功能。在一个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网络环境中,常常是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粗品比精品更加多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

有智者说,“无论在哪里,只要风俗与时尚腐败了,语言也会腐败”。事实上,语言不仅仅反映现实,而且直接地参与现实、干预现实,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不只局限在文化领域,不少是以改造语言作为突破口的。仅近代以来,“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延安的反对党八股,都是着眼于改变话风与文风,并且都极端重视向民间寻求语言的灵感与资源。民间正是语言变革发展的源头活水。网络语言的兴盛,最大的意义可能也在于此。

只不过,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有的网络语言确是老百姓对原汁原味现实生活最形象、最凝练的概括,是民间智慧的脱颖而出与开花结果。但也有的只是偏狭情绪的肆意宣泄,或者是对低级趣味无原则的迎合。有的不仅仅是低俗,甚至很粗鄙,其流行本身恰好反映了某种流行趣味在一定层面上的怪异与病态。

正如前人所讲的,“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语言是心灵的映射,更是交流的桥梁。语言粗鄙的背后,是一些人的心灵失去美好与静谧。语言充满偏激、谩骂与暴力的背后,是一些人缺乏基本的宽容与关怀,甚至是隐藏其后的轻薄与暴戾在借着“多数”的名义狂欢。

有人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义愤填膺的总是网友,冷漠无情的都是路人,也不知道是网友都不上街,还是路人都不上网。”批评别人总是容易的,自己做到却变得很艰难;责备的声音总是很洪亮的,而真正的共识却不想去达成;冷静的网络声音不是没有,却常常被淹没在众声喧哗里;理性的态度也不是没有,却可能反倒在流行的义愤填膺中沦落成不受欢迎的异类。这样的畸形心态和网络生态更值得我们深思。

有的人把那些低俗、粗鄙语言当成一种俗味,主张对其流布应当宽容。诚然,《国风》正是古代民歌的合唱,宋人话本亦源于民间白话的崛起,《水浒》里多用元气淋漓的江湖口语,《红楼梦》里也写活了俗不可耐的呆霸王薛蟠……然而即便是它们,之所以能够进入不朽流传的空间,不也离不开历史的取舍与提炼吗?不听任那些低俗、粗鄙的语言泛滥,也正是纯洁语言的一种历史自觉,更是在给文明留一点尊严。

哲学家这样定位语言: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在这个意义上,善待善用语言,正是善待我们自身。

“经天纬地”说国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有文化复兴。复兴不是复古,要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从文化建设上就要织好“两创”这块画布,即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今日国学之使命。

织好画布,须把握“经”“纬”两个坐标。

坐标“经”:梁漱溟曾讲,历史上与中华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始终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这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