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扬州意象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词中的扬州意象
唐宋诗词在中华文化古典诗词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的文化发展与激荡中更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
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转向了研究唐宋诗词中来,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诗词中的意象研究。
意象在一篇诗歌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甚至是灵魂的作用,有时意象可以代表整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而扬州作为历史上较为重要和有代表性的一座城市,在唐宋诗词中更是被多次提到。
作为一种意象来分析,扬州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值得人们针对它去展开研究。
一.扬州的历史与文化特征
城市,自古至今便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对中国各个时代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四大古都北京、西安、南京、洛阳的盛世繁华与厚重的文化底蕴,还是杭州、扬州的秀美风光,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发展的自身特色,同时也对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扬州是一个文化特色十分鲜明的城市。
如果说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诸多闪光点的话,那么扬州正是这样的闪光点之一。
扬州,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的文化史尤其是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扬州的历史变迁与不同称谓
扬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篇第一》“淮海惟扬州”,意思即为“扬州是西抵淮水、东达大海的一个州”,这是古代人们对于扬州的一个模糊的概念。
至于扬州因何得名则是众说纷纭,潘宝明认为大体有四种说法:与树有关(亦常被写为杨州)、与水有关(《诗经》释文曰:“扬,如字,激扬也”)、与地气人性有关(《尔雅注》云:“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杨。
杨,扬也”)、“扬”由“越”来。
扬州最早建城时间可以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都以不同的形式而存在,扬州真正进入到人们的眼中,成为历史上所不能忽视的一座城市是在隋朝,也就是隋炀帝时期。
由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使得了扬州这座运河所流经的重要城市得以发展和壮大。
正是从隋朝开始,扬州的城市资本开始不断的积累,城市化水平也越来越提高,在隋朝后期的地位直线上升,最后甚至有了“陪都”这一称号。
在唐灭隋后,扬州的地位依旧没有掉落,而是更着重于城市的发展与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当时有着“扬一益二”的地位。
经过了唐朝初期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扬州的各方面都保持在了一定的稳定状态。
这种状态知道唐末经历了起义与暴乱和历次的战争后,扬州开始逐渐走向了衰退,不仅仅表现在政治方面还表现在了经济方面。
扬州真正开始成为一座普通的城市也是在唐宋时期,没了大运河所带来的优势,又几经战乱的摧毁,扬州终于同其他的城市一样,摘去了各种光环,成为一座普通的军事重镇。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扬州城地理位置都与现如今江苏省扬州市大不相同。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古代的扬州城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谓,在唐宋诗词中主要提到成为大致有:邗州、广陵郡、江都郡、淮扬、维扬、淮南、海西头、淮左名都。
(二)唐宋时期的扬州
古扬州城,在历史上有其独特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隋朝以及唐宋时期。
政治上,扬州自隋朝正式更名后,便一直作为陪都的地位存在,甚至在隋炀帝时期一段时间成为了隋朝实际意义上的都城,隋炀帝最后更是死在了扬州城,故此扬州与隋朝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没有隋朝没有隋炀帝,可能就没有扬州的兴盛与繁华。
在唐朝时期,扬州更是一座政治经济军事重镇,独特的地位以及无穷的魅力引得无数的迁客骚人在此留下诗篇。
但在唐末宋朝时期的多次战乱使得扬州城几乎毁于一旦,往日的繁华与魅力已经不再,勾栏
瓦舍也已不是旧时模样,就连歌女婉转的嗓音也好像消失殆尽了一样。
而在经济上,大运河的开通极大的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主要的经济中心。
并且扬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的条件,发展了漕运、盐运、金融业、娱乐业和服务行业,在唐朝和宋朝时期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一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但是扬州的繁华经历了几次战乱,也曾被金兵占领,就仅仅是作为一座军事重镇而存在。
就像一个朝代的更迭一样,扬州城的繁华与衰败就似乎只是转瞬即逝,繁华落尽,剩下的只是后人无数的回想。
(三)扬州文化的特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对于扬州的喜爱人们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止。
作为一个古代的名城,扬州的文化自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
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所以无论是扬州的建筑风格、民间艺术、文化古迹还是城市特有的文化韵味,都可以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精髓与内涵。
扬州人民在这片土地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扬州这座城市书写了无数的故事演绎了无数的传奇。
而扬州城极具特色的事物、景观等都成为了其文化的一种标志,二十四桥、瓜州古渡头、瘦西湖关东街、琼花等等都曾是扬州某一段历史的标志,更是成为后人去到扬州不能错过的一段回忆。
扬州的文化可以说是自扬州建城便已经开始存在并随着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替而形成自己的体系。
虽然扬州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追究其根本会发现扬州文化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与独特性。
从唐诗宋词中提到的扬州文化我们可以看到,扬州人对于自己城市的文化具有继承性,无论是对于风景名胜的热爱之情,或是对于城市发展与灭亡的感叹之情,都是会跟随着前人们的脚步与思路进行发展与完善。
而扬州文化在具有继承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文化是不同与其他的城市或其他的文化,是独具有扬州城自身地位与特色的文化。
扬州处于江南水乡,政治经济军事重地,这样的一个城市既有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属于现代气息的轻盈与灵动,就是这样的一种新旧交叉的时代,使得扬州的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只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独特的美。
扬州的文化还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扬州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相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下也有着不同的文化。
例如扬州在隋朝以及唐朝宋朝时期就有不同的文化,在隋朝以及唐初期和中期,人们对于扬州的感情都是骄傲、向往与惊叹,这样的一座城市所形成的文化特色自然是与唐末宋代时期的扬州文化不同的。
唐末宋朝时期的扬州经历战乱渐趋衰败,此时的扬州文化会呈现出一种落寞与感慨之情,所以扬州的文化具有历史性,是深受历史条件影响的。
二.唐诗宋词中的扬州书写与情感蕴含
抛开扬州的政治地位与在历史上的敏感性,作为江南水乡的一部分,扬州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让人难忘的美好回忆,只要是去过扬州的人都不会忘记那里的那份美丽与安宁。
但是,扬州在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乱后,当年的那份繁华现在已经不再有,剩下的只有一座充满静谧的美丽城市在等待着人们的到来。
然而在唐宋时期,扬州的繁华可以说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了,无论是勾栏瓦舍又或是琼花美景,自然气息又或是人文气息,无一不是让诗人们为此沉沦,只能用自己有限的文字来表达心中的那种激动与感慨。
(一)扬州市肆繁华的描写
对于扬州人们把它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但是真正只是单纯描写扬州市肆繁华的还是属于少数,不掺杂历史原因,不增加其政治意图,只是简单的描写扬州。
秦观在《望海潮·广陵怀古》中用“兴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
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
豪
俊气如虹。
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
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来写出了扬州城的壮阔与繁华,以及扬州的人们豪迈超俊,气势如虹,衣服华美艳丽,给人以各种视觉感官上的享受。
这就是扬州城,这就是人们念念不忘的扬州城的繁华与独特的魅力。
唐代的扬州是著名的大城市,也是名副其实的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当时就有“扬一益二之称”。
这一时代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有游览扬州的经历,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作。
如“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等。
而张祜的《纵游淮南》也是为扬州的秀丽情不自禁的歌唱。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
诗人游览扬州并且目睹当地的秀丽繁华而情不自禁的发为歌唱。
题中的“纵”表明了诗人游览的尽兴和满足,这是因为有了这种心态才有了流畅欢快的歌唱。
起句平易流畅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对于扬州城的赞叹。
扬州城漫长的街道上,家家户户比肩而居,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但我们如果打开想象,似乎摩肩接踵的人群,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各式各样的店铺,都一起涌到了眼前。
每到夜晚,扬州城的娱乐场所竞相热闹起来,到处彩灯高挂,妓女们争奇斗艳,或吟诗或歌唱或跳舞,尽情的享受着美好的太平时光。
天上的朗朗明月和人间的华彩灯光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如此美好的时光,诗人应该沉迷于享乐还来不及,怎么会想到死呢?但是这里蕴含着诗人深深的眷念之情。
诗人完全被扬州城的城市风光所陶醉了,他已经舍不得离开这里了,生的时候可以选择长居扬州,死了之后甚至为自己选择好了墓地,就在那禅智山上。
全诗措辞平易,直抒胸臆,一气呵成,情感淋漓,极富感染力。
【1】
(二)扬州民俗文化的剪影
在众多描写扬州城美景的诗中也有不少的作品是用简单的笔触对于扬州民俗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描写与赞赏。
如姚合的《扬州春词三首》中就通过三首诗来描写出扬州城美丽的春景图。
“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
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
园林多事宅,车马少于船。
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满郭是春光,街衙土亦香”“江北眼光里,淮南胜事多。
市靂持烛入,邻里漾船过。
有地唯栽树,无家不养鹅。
春风荡城郭,满耳是歌声”等等都是诗人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扬州这个美丽的城市中的一些平凡的生活。
在描写扬州民俗文化的唐宋诗词中也有一些是对扬州城具体景色的描写的,通过对这些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体现出扬州人的一种世代传承的文化与浓郁的人文色彩。
1.琼花
琼花,从古老的神异传说开始,就与扬州、隋炀帝、大运河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年隋炀帝开凿运河七下扬州观琼花的故事,历代相传。
隋炀帝大征民工开凿运河,不远千里到扬州观赏琼花,等他坐龙船抵达扬州看到琼花时,琼花却凋零了。
接着爆发了各地的农民起义,隋炀帝死于扬州,因而有“花死隋官灭,看花真无谓”的说法。
现在的琼花时扬州的市花,当现在的琼花已经不是当年的了,但是扬州人们对琼花的热爱以让不减分毫。
王禹偁的《后土庙琼花诗二首》“谁移琪树下仙乡,二月轻冰八月霜。
若是寿阳公主在,自当羞见落梅装。
春冰薄薄压枝柯,分与清香是月娥。
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婆娑。
”
扬州后土庙的琼花举世无双,洁白可爱,并且树大而花繁,诗人用自己的笔触描写了琼花的可爱世无双。
韩琦更是在《琼花》一诗中对琼花给出了无限的赞美和评价“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琼花的热爱,以及在扬州的重要地位以及影响。
【2】
2.平山堂
平山堂位于扬州市区内的大明寺中,是北宋庆历年间时任扬州太守欧阳修岁修建。
因登临此堂,江南诸山拱揖槛前,因名“平山堂”。
【3】历代诗人对于平山堂多有题咏,而且不仅仅是歌咏平山堂,更多的是借平山堂来歌咏欧阳修。
《和刘原父平山堂见寄》《朝中措·平山堂》
都是欧阳修自己对于平山堂的描写,“山横天地苍茫外,花发池台草莽间”写出了平山堂的地势之高视野之广以及周围环境的美好,而“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则是借用王维的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表现了山色的飘渺若隐若现。
而王安石的《平山堂》则是另外一种角度,“墟落耕桑公榿悌,杯觞谈笑客风流。
”写出了欧阳修没有官架子,常常在田间村头与农人交谈往来,和乐平易。
还有很多的诗句都是通过对扬州景物或节日的描写来突出扬州这座城市所特有的历史文化气息与丰富的城市内涵,同时也是对扬州民俗文化的一种赞美与传承。
三.扬州意象的抒情功能与文化蕴含
唐宋诗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算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集大成者,而诗人笔下所描写的各种形象也往往成为表现诗歌主题和思想内涵的点睛之笔。
意象派诗歌理论大师庞德曾经说过:“一生中能够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连篇累牍的作品好”,唐宋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些诗人对某一意象的偏爱和集中“描述”现象,晏殊词中的燕子意象和楼意象,秦观词中的流水意象,李白诗中月亮的意象,李清照词中的月夜意象,姜夔词中柳的意象等等,都与作者心底血脉流淌旋律有关。
而扬州意象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既不同于人物意象事物意象,也不同于景物意象等,可以说扬州意象属于一种城市的意象。
它既包含了扬州城本身的一种形象特征,也包含了古扬州城内所有经作者之手描写出来的具体景物事物的意象特征,如二十四桥、琼花等等,均可作为一种整体的存在来代表扬州意象。
针对唐宋诗词中所提及到的扬州意象,在下面的部分作出了较为具体的分类别分析:
(一)个人情感的触媒符号
1.怀人与送友
从古至今有很多的诗人都通过各种各样的诗句来怀念曾经和自己相处过并且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用诗句来抒发对朋友离去的感伤、惋惜、期盼等等的感情,在唐宋诗词中更是不乏这样的名作。
而扬州更是由于其自身的地理位置等,使得无数的政客、商人、文人在这里进行一幕幕的送别场面,留下一篇篇的名作。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就写到“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是作者乘船停泊桐庐江时,怀念广陵(今扬州)朋友而作。
此时的作者求官不成、四处奔波,故而怀念旧时友人。
建德虽好,但毕竟不是我的故乡,我还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们。
其实扬州也不是孟浩然的故乡,他怀念扬州是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是恋旧情结在作怪。
而巧的是李白也写了一首送别孟浩然去广陵任职的经典名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黄鹤楼上,诗人祖饯送别,丝竹声中,孟浩然登上舟船,挥挥手挂帆东去。
伫立楼头,凭栏目送远去的风帆久久不愿离去。
一片孤帆在辽阔的江面上渐行渐远,慢慢只能望见一个模糊的影子,最后连这影子也消融在水天相接之处,唯剩下一江春水,在碧空掩映下无语东流。
李白对于最为倾慕的朋友孟浩然即将前往繁华的扬州,心情是复杂的。
既有留恋和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为朋友可以去繁花似锦的扬州感受旖旎的风光的欣喜之情。
虽然孟浩然得以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但是对于天性喜动的李白来说却多了一丝惆怅与茫然,诗人在描摹二人离别之景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怅恨之情。
同样是对在扬州和朋友一起的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思念之情,杜牧则是用了古扬州成内的二十四桥的意象来写出了自己对朋友深深的祝福和思念。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处的“玉人”是指杜牧的好友韩绰,因晚唐有玉人比喻风流才子的说法。
诗人虽未
与好友见面,但以他对于好友的了解,一向风流倜傥的韩绰一定是与美人为伴,教弹唱吹箫。
语带调侃,但对好友的祝福与思念和羡慕之情却跃然于纸上。
用扬州作为意象来表达对于朋友深深的思念、朋友即将远走的不舍、盼望友人可以有更快乐的生活以及自己对于朋友离别的怅然和对自身现状的不满和无奈。
像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崔致远的《酬杨赡秀才送别》中“好把壮心留后会,广陵风月对衔杯”;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中的“芜城春草生,君作扬州客”等等都是对这种感情的极致表达。
2.相思与爱情
对于爱人最真挚的感情,无论是妻子或者是情人,哪怕仅仅是一个歌妓,都成为世人笔下动人的篇章。
由于扬州在唐朝时曾经是重要的经济中心,物质生活的丰富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生活的质量,越来越多的勾栏瓦舍在扬州兴起,引得了无数风流倜傥的才子佳人们流连忘返,留下了无数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曾在扬州做淮南节度府掌书记的杜牧在任期间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篇,其中《赠别二首》是他在离开扬州时为一位相好的歌妓所写。
《赠别二首》(其一)“频频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先是描写了女子身姿轻盈婀娜,如二月的豆蔻花含苞待放。
再用烘托对比的手法来进一步赞美歌妓的美丽绝伦。
作为唐代“天下乐园”的扬州,繁花似锦车水马龙,“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以想见,春风十里的扬州大街上,高楼鳞次栉比,商家如云,游人如织。
在那一栋栋高台舞榭里,那一卷卷锦绣珠帘之下,又该隐藏着多少位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
正当我们为扬州的繁华赞不绝口的时候,“卷上珠帘总不如”一句一下将我们从遥远的遐想中拉回到现实里。
当春风和畅之时,珠帘卷处,遍视帘内佳人,尽行数里之遥,总不如所别者之聘婷窈窕也。
正所谓众星拱月,原来作者是以扬州佳人之群星闪耀,来烘托这位自己相好的歌妓。
【4】
同样的感情在徐凝的诗句中也有体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作者在扬州曾经有过一段感情,这段感情在他此后回忆起来还是那么的美丽,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忆扬州》。
女人的心是水做的,当她再也抑制不住离别的悲伤时,她的心会化成千百颗晶莹的泪水。
此情此景,人情何以堪?抬头望月,明月皎洁更显离人之思,徐凝不禁感叹道:如果天下的明月夜有三分姿色的话,那么,其中二分最可爱的月色就在扬州啊!这两句亦爱亦怜,亦喜亦悔,充满着爱情的甜蜜和失去的忧伤。
而扬州为什么这么可爱,原因昭然若揭,因为作者思念的人儿就在那里啊。
这首诗明里写扬州,暗里写人,将作者所喜爱的女子形象细致描绘,离别时的伤感跃然于纸上。
但正是后人对该诗句的喜爱,经过不断的审美再创造,使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变成了人们所认为的描写扬州可爱与美丽之处的经典诗句。
而白居易《长相思》中的“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虽然全篇未提到扬州意象,但是却通过扬州城的瓜州古渡头的意象,将思女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既思念又怨恨,像汴河的水永远也没有尽头。
扬州的繁华使得人来人往,有多少痴情的女子负心汉,为了一段可能没有结果的感情,女子常常倾尽一生去等待那个或许永远不会出现的人,这种既思念但又怨恨的感情让人闻之动容而又悲伤。
3.追忆与感慨
忆旧,是中老年的思维习惯。
在他们心里,旧时的朋友是那么的真诚,昔日的生活环境是那么的温馨,以前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
这种忆旧恋旧的情结,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不如意。
今昔对比,想象中,故乡、故土、故人成了诗人心中永恒的向往。
人短短的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会留下不同的印记,所谓“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
或许便是这一年龄最好的概括。
年少时不免情况散漫,挥斥方遒,而到了中了中老年,会自觉不自觉对年轻时的“荒唐”行事作一番追忆与总结。
杜牧的《遣怀》便是这一心态的集中呈现。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
诗的前两句追忆昔日在扬州纵情诗酒、放浪形骸的“狼藉”生活。
三四句可以看做是对年少狭邪放诞生活的总结,抒发了青春虚掷、事业未成的人生感慨。
杜牧出身高门望族,少年高中进士,功名利禄唾手可得,正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大好年华,又如何会想到日后的沉沦下僚、忍受颠沛流离之苦呢?可惜十年一觉,美梦终归有醒的时候。
多年以后,再回味起当年的浪荡生涯,内心的感伤与痛苦可想而知。
而更令人痛苦的是,当年那些陪伴自己的佳人如今又在哪里呢?或许她们正在哪里责怪怨恨着自己的薄情负心。
“赢得”二字,暗含着作者无尽的心酸与无奈,无奈自己没有能力去照顾这些美丽的佳人,心酸的是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事业看不到边际的无边痛苦。
梦,常常是人们用来表达自己思念的最好证明,无论是否符合现实,都是人们内心深处最深的情感体现和梦想的寄托。
秦观在《梦扬州》中就写到“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常常回忆起自己在扬州的美好的日子,以及扬州繁华无尽的美丽景象,但是无奈已经回不去那个时候了,每次想到这些,自己都不禁在梦里一遍又一遍的回到扬州。
这样的感情杜甫也曾经在《解闷十二首(选一)》当中表达过“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游。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
”杜甫在晚年的时候,经常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曾经漫游过的地方,渴望着如果有机会还想再游历一次的愿望。
除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追忆,诗人们还常常通过诗句来表达对于自己现在生活的不满和感慨。
高适在《登广陵栖灵寺塔》中就通过扬州的一个具体事物的意象来抒发了自己在登高的时候感悟了人生的道理,在暮年的时候应该知进退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何必了无身,然后知进退”。
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当中就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概,希望自己可以早一些离开污浊混乱的官场,早一点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家园。
(二)历史盛衰的见证
对于朝代交替历史更迭,自然是众说纷纭,但是毫无意外的是,前代都对后代产生过多多少少的影响,无论是哪一方面。
面对前朝的繁华或者凋敝,诗人们会用文字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或是惋惜感叹,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又或是对今朝的某些启示和值得反省的地方。
扬州作为隋朝的陪都,用经过隋炀帝开凿运河后,经济发展迅速,在隋唐时期成为了人们梦寐以求的魅力之都。
但就是这样的地方,在唐末以及宋朝,经历了数次战乱后,早已经丧失了当年的繁华,人们只有通过想象来体会到当时的无限风光。
在唐宋时期针对扬州这一意象所写的对于古今时事分析的诗句有很多,在这里也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1.前朝的灭亡
从古至今事物更替试着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也是具有科学性的。
所以面对前朝的灭亡,诗人们还是从自然规律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刘长卿在《春草宫怀古》一诗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
春草宫是隋炀帝时建造的十宫之一,故址位于今扬州城北长阜苑内,其宫穷极奢华,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作者来到了春草宫,这里已经看不见当年的隋炀帝了,也早已经没有当年的影子了,只剩下还芳草青青的已经旧了的春草宫。
草色像绿色的丝裙一样依旧是朝气蓬勃的样子,仍然用美丽的颜色面对来到这里的人们。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规律,面对前朝故宫,诗人只是无奈的发出了感慨,一切都是自然的规律,没有什么是可以永恒长久的,春草宫的青草在多年后依旧是当初的绿色,并没有因为隋朝的灭亡而因此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