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素的中西文化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素的中西文化观
摘要:罗素是20世纪最早认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西方思想大家。他从自己的文化观出发,分析了中西文化的构成要素,并主要从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性格品质和教育传统四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不同特质与孰优孰劣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认为中西文化应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并希望二者逐渐结合起来,这是中西文化最理想的前景。
关键词:罗素;文化观;中西文化;优劣
伯兰特·罗素(Berlrand Russell,1872-1970)是英国20世纪的哲学巨匠,又是一位声誉卓著的伟大思想家。罗素的思想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罗素早在幼年时期便从其父辈的藏书中了解到中国及古老的中国文化。但对中国产生真正的兴趣并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则始于一战。一战的爆发,将不少西方人推入了失望的深渊,时刻关注着人类整体命运的罗素则首当其冲。他既哀痛西方文化的“破产没落”,又恐惧西方文化将在战火中彻底的毁灭。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罗素去了俄国,但此次俄国之行带给他的是可怕的心灵痛苦,他看到苏俄并未为西方文化开辟光明的前途,觉得西方文化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在这样一种心境下,罗素产生了从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寻找某种积极的因素以补救西方文化的强烈使命感。1920年10月,罗素应梁启超之邀来到中国,当时中国正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该时期是“中国知识界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古今中外各种思潮激烈碰撞,人们的思想非常激进。罗素来华后,与中国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发表了五大演讲,一时间,“罗素热”风靡全中国。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作了深层的剖析,站在全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评价了中西文化的优劣。罗素是20世纪最早认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西方思想大家,被孙中山先生称为唯一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因此,研究罗素的中西文化观对现实仍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文化观
罗素认为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文化问题最为重要。“只要文化问题能够解决,无论采用哪种政治和经济制度去实现这一目的我都能接受”。他将文化定义为:“由知识和远虑融合而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认为文化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远虑。“由于远虑具有层次,我们就能够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所表现出的远虑层次来确定其文化程度上的差异”。罗素指出文化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即知识。“建立在迷信基础之上的远虑不能说是完美的文化,尽管它也许可以为真正文化的发展带来不可缺少的精神习性”。
关于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积极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罗素将文化定义为,由知识和远虑融合而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文化。同时,罗素不是
文化决定论者,但他却把文化视为决定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的第一要素。一方面,他看到了文化的重要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他忽视了经济、政治等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过于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罗素提出了评判文化优劣的标准,即“第一要看它跟其它社会相比,善多于恶,还是恶多于善;第二要看它的善与恶是仅仅限于自身内部,还是向外扩张,影响了其它社会。”事实上,从人与社会辩证关系的角度,“应坚持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统一,作为衡量社会历史前进、文化进步的标准”。衡量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标准,着眼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艺术的发展程度;衡量社会文化发展的道德标准,则以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为准则。罗素对中西文化优劣的评判很显然是一种道德标准,即以道德的善恶来衡量中西文化的优劣,忽视了历史标准,显然有失偏颇,没能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中西文化的优劣
要对中西文化的优劣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必须首先探讨一下中西文化的构成要素,这是中西文化比较的一个客观前提。
罗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就是儒道佛。儒家思想是一种纯属道德而非教条的体系,却成功地造就了言行得体、彬彬有礼的中华民族。道家思想的幽默、克制、含蓄,导致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及中国有教养人士的谈话都具有相同的特点。“中国人并不赞赏粗鲁的莽汉和不加限制的感情表达”。佛教主张人们要有所信仰,只有信仰才能使人摆脱失望和痛苦,从而造就了中国文化与世无争、安贫乐道的特点。儒道佛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包容、共同发展,使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绵延至今。而西方文化的构成要素是希腊文化、犹太教和科学。西欧和美国的文化实际上同质的,可以追溯到三个起源,“一是希腊文化;二是犹太宗教与伦理;三是现代科学的产物现代工业主义,并可以把柏拉图、《旧约》和伽利略作为这三种要素的代表”。这些方面也正是西方人区别于东方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中西文化的构成要素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中西文化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质,导致了中西文化有着各自的优劣。罗素从价值趋向、宗教信仰、性格特征和教育传统四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优劣进行了详尽的比较。
(一)价值取向
罗素认为,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科学与民主。他指出,科学自身并不向人们提供任何道德观念,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新思想几乎都来自科学技术领域。罗素认为,中国文化的弱点就是缺乏科学。“中国除了现在刚刚受到欧洲的影响外,没有现代科学和工业主义”。与中国强烈束缚个性发展
的科举制度相对应,西方实行的是代议制政体,它由公民自己来选择政府和选拔官员。这种民主体制的确立,使西方产生了高度的政治安定。由此得知,科学与民主乃中国之必需,只有科学才能把中国带上现代化的道路,只有真正实行民主,才能打开数千年治乱循环的死结,并结束五千年你争我夺的局面。与此同时,罗素也驳斥了在科学和工业主义因素的影响下,西方文化片面强调进步和效率而不顾行动后果的错误倾向。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更重视伦理道德规范。“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传统。儒家的学说大都是一些道德规范,教人自制、中庸、尤其是谦恭。“西方人靠进步和效率,得到了力和钱,也造成了现在惴惴不可终日的西方文化;中国人总是慢吞吞的不进不退,却享受了几千年平安有趣的生活。”在罗素看来,中国文化重视伦理道德规范的精神对于解决西方文化之弊病大有裨益。西方文化只有吸收中国文化宽容、深沉、平和的道德品质才能得以延续下去。但他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为中心的“孝道”伦理,严重地阻碍了中国人的公共精神与爱国精神的发展,强化了陈规陋习对中国人心灵的暴戾统治,使中国传统文化变得不再进步了。
显而易见,中西文化的弊病正趋于两个极端。西方文化具有科学和民主的特质,但缺乏道德规范的约束;而中国虽然确立了良好的道德规范体系,却忽视了科学和民主的因素。此外,罗素对于科学的看法,是公平而正确的。“就科学本身来说,它是中性的,根本无所谓好与坏,对于这一事物或那一事物如何作价值判断,不能靠科学作最后决定,而必须从科学以外的其它方面去找来源”。这种说法既矫正了科学万能观,也矫正了科学万恶观。
(二)宗教信仰
罗素指出,中国实际上没有宗教,不仅上层阶级没有宗教,而且整个民族没有宗教。“彼等有一确定之伦理信条,既不严酷,又不压迫,且亦无‘罪孽’观念也”。在他看来,孔子及其追随者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没有宗教信条的纯粹伦理学说。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所提倡的是一种自由的哲学。“其克制与言不尽实,与西方之神秘主义比较而更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只有一个外来的因素,那就是佛教。佛教认为痛苦是与生俱来的,并强调“人而无宗教之信仰,自必失望,而彼所传达于斯世者,即救治此失望之道”。但是,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行为标准、道德规范始终与儒道思想一脉相承,这就是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之原因所在。
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为“基督教文化”,可见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罗素指出:“主宰了西方的基督教接受了犹太教的正义概念,并将其作为帮助同胞和笃信某种教条的指导思想。”从犹太人那里引申出西方人的宗教狂热和不宽容的思想,认为一个人如果接受了一种宗教,就不能接受别的宗教。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之间互相排斥,互相迫害,绝不相容。但中国却不存在这种不相容,“几种不同的宗教同时存在于一处,如佛教孔子老子的教义,皆能随人适从,自由信仰,各有容忍他教之德”。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这种兼容并蓄的伦理规范既不会产生一个有权力的传教者,也不会导致因宗教信仰